第二百九十三章附录
作者:西南北无家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054

----襄樊地区的历史角色

在我们这个东亚之国的历史中,襄樊地区本应该是起到很大作用的,这是因为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对南北有着一个微妙的平衡。

由此向北,进入河南中原腹地;向南,则很快抵达长江。换句话说,就是南北双方均能够快速增兵到此。

这里不能不提到的是,在南北交战的情况下,对襄樊的争夺,南方已开始失去水上之利。双方更主要的,是取决于地面上的较量。

如果北方占有优势,尽管可能后来襄阳城还在南方的手中,乃至于握有汉水之利,北方也可以逐步进行绞杀,憋死南方所拥有的水道这最后一口气。

就像宋末的襄阳之战,北元围困它的五年,也就是将襄樊周围水道逐步、直至彻底封锁的五年。在此期间,什么沉船、水下下桩、铁索拦江、筑围等等,无所不用其极。

讲白点,就是假如地面上失败,南方之兵在此已难以立足。

赤壁战后,孙、刘两家携大胜之余威,能够顺势夺下江陵,却不能沿汉水拿下襄阳,就是他们的陆上之兵仍不足以与曹兵一较短长。

相反,如果南方胜了,由于汉水之利的存在,北方之军更只能北返。

三国时候,关羽围攻樊城,曾导致曹操考虑迁都,其实已经向后人昭示了很多事情。

关羽这个行动肯定来自刘备的授意,至少是他的默许。这是由于,刘备入川之前,所授关羽的官职是:“以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而不拿下襄阳,这个襄阳太守就名不副实。所以,刘备的授意或暗示不仅非常明显,且关羽必然早就对襄樊志在必得。

客观地说,在三国的英雄当中,曹操无疑是最厉害的。他一生由弱到强,打了硬仗无数,面对极其险恶的局面更不是一回两回。

并于事实上,刘、关、张三人始终是他的手下败将。否则刘备不会被迫退至南方,甚至曹操率五千精骑就敢追杀他们。

可关羽攻樊城,其形势绝对没有当年官渡面对袁绍优势兵力时险恶,以曹操的厉害,他何以有考虑迁都这么大的动静?

这里面非常重要的原因,恐怕就是深通军事的曹操明白,关羽和他的荆州之兵此时已足以和他在地面上争雄了。

由过去的被追杀,到现在将曹仁困在城里等待救援,它意味着什么,像曹操这样的一世之雄是很清楚其中变化的,所以他才会考虑到迁都。

而一旦决定不迁,他不仅再度派徐晃等人增援,甚至还准备亲自出马对付关羽,同时鼓动孙权在背后动手。因为他知道,必须将关羽的这个势头打下去,否则,再往后就不光是迁都的事了。

同样的事例我们在宋代还可以看到。

金人为什么会觉得在南宋的将领中岳飞最厉害?是他们在襄阳地区的周围与武穆交手屡屡受挫。

南宋绍兴十年,兀术集中主力与岳家军决战,就是要击垮这种势头。当被连续重创之后,他也知道,金人在中原已难以立足。

因此,我们更要注意到,至少在古代,一旦在襄樊周围地区的较量中,南方之兵取得上风,它在心理上对北方之兵还是一个沉重打击。因为他们很难再理所当然地维持某种地面上的心理优势。

从这个角度讲,反观我们的历史,当帝国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时,假如需要迁都,鄂州才应该是首选之地。

因为以它为国都,为了确保它的安全,势必要力保襄阳。而襄阳地区能保住,又才能真正遏制住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势头,同时也兼顾了长江上、下游的安全。

在顶住对方的势头之后,只要真正有进取之心,措施得当,能够不断地积蓄力量,反攻对方、收复失地并不是不可能。

这就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甚至是南宋的历史所留给我们的教训之一。特别是南宋。

当然,上述的假设仍是建立在古代的条件下,纯粹是从地理上考虑。还有些深层次的东西,如人心向背、士气等等因素,都没有考虑在内。

至于帝国真正的国都,理应设立在两河(长江和黄河)之间,双龙环绕取其“中”。玩笑话啊,主要是取这个“中”。

前面提到过,岳飞之所以能够屡屡沉重打击对手的重要原因,是他手下有着精锐的骑兵。也即:守能守得住,攻也攻得上去。

襄阳争夺战的实质,是要在江汉平原上和对方较量,缺少了骑兵,即使能够顶住对方的攻击,可却无法继续扩大战果,也就不能给予对方更沉重地打击。所以,在这里已经必须拥有骑军。

最后再顺便说一下,这里所讲的,也不是在鼓动什么“迁都”,尤其是眼下。因为真这样做了,别人、特别是哪个岛国的某些鸟人,还会以为咱们是在胆怯了。

十九、二十世纪给国人的教训就是,每一次对那个岛国的让步,换来的都是进一步的得寸进尺。

他们近来的种种所为,不过就是那个岛国的国运相对来说已经在走下坡路,他们对此开始有点急了而已。

国人务必要瞪大眼睛,防止他们的有些人再度狗急跳墙。

面对他们的挑衅,除了必须的针锋相对,经济上还应该进一步有所淡化。

*********

这个附录也算是对落霄狐书友的一个小小答复,希望您能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