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宋瑞(一)
作者:西南北无家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4334

景炎三年三月下旬,广南东路惠州东北的山林中,有一队人马在前行,他们的神情很疲惫,看得出来他们已经走了很长时间了。在一个山凹处,他们终于停了下来休息。

一个文秀的年轻人从前面快步行来,向散坐着的队伍中间的两个人走去。这两个人中,右边的那位身材中等,文士打扮,可是他的眼神会告诉你他并不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他虽然安安静静的坐在哪里,但每一个见到他的人都无法忽略他的存在。

而左边的那位却又很是不同,这个人的肩也许并不比他旁边的宽,但个子要高,他的眉毛斜飞入鬓,肤色如果不是久处艳阳之下,一定会很白皙;虽然磨难使他有些憔悴,但他的眼睛依然那样奕奕生辉,那样的令人温暖,使每一个看到他的人都禁不住会有亲近感。代表文人的文衫仿佛就是为他这种人而出现在世上,穿着在他的身上,文人的飘逸就不再是书中的描画。只有他抿着的嘴唇和挺直的鼻梁会告诉你,他骨子里还有一样你可能会忽视的东西。

“萧资,前面如何?”他问道。

“相公,前面吴将军来报,惠州已经不太远了。同时他还带来了杜将军的通报,现在惠州城里没有什么动静。”哪个叫萧资的年轻人恭敬地答道。

“好,”他兴奋地说道。转过头来他问边上的哪个人:“风叔,你看呢?”他边上的哪个人也露出了一些笑容:“照旧。”

这个被称为“相公”的人,就是目前仍在挣扎的帝国前右丞相文天祥,在他旁边的是他的同乡老友邹?。

文天祥原名云孙,字天祥,江西吉水人。宝?四年(1256年)他在殿试中被理宗亲定为第一,中状元后改字宋瑞,而以天祥为名。

吉水是一个文风鼎盛之地,宋代的大文豪欧阳修就出生在这里,其后又出了著名诗人杨万里。但吉水同样也出了宋代几个著名的忠臣,比如杨邦?和胡铨。

杨邦?知道的人不多,他是政和五年(1115)的进士,在建炎三年(1129)任建康通判时,由于留守杜充等人投降,不幸为金兵所俘。金军元帅、那个著名的兀术也曾劝其投降,但他严词拒绝,并咬破手指,在衣服上写了“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之语。兀术大怒,把他处死,并剖取其心。

至于胡铨,江西还是有很多人知道他的,他和杨邦?是同时代的人,但要比杨邦?小。在建炎二年的殿试中,赵构也曾想点他为状元,只因有考官认为胡铨的言词过于直率,而把他排在第五名。这个考官的见解没有错,但他以后会见识到胡铨真正的直言。

建炎三年,金兵大举进攻南宋,隆裕太后为躲避金兵追击,逃至吉州(今吉安市)。正在家中守孝的胡铨闻讯后,立即招募义勇入城固守,抵御金兵。由于胡铨抗敌有功,他于绍兴五年(1135)升任枢密院编修官。

绍兴八年(1138),时为丞相的秦桧派自己的属下王伦、孙近前往金国议和。金使除在议和书中提出南宋每年进贡给大金国25万两白银,25万匹丝绸等条款外,还以主人的口气称南宋为江南,并要求帝国的皇帝高宗赵构脱下龙袍,改穿臣服。更过分的是,他竟然还要赵构下跪来拜接金国的国书。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诏谕江南”事件。

消息传出,朝野一片哗然。胡铨在得知后,立即写了《戊午上高宗封事》上呈赵构:“臣备员枢属,义不与桧等共戴天,区区之心,愿断三人头,竿之藁街,然后羁留虏使,责以无礼,徐兴问罪之师,则三军之士不战而气自倍。不然,臣有赴东海而死尔,宁能处小朝廷求活邪!”

在这篇名闻天下的上书中,帝国当年的愤青胡老大直截了当地告诉赵构,他与奸臣秦桧不共戴天,要求赵构砍下秦桧、王伦、孙近的头以谢天下,并告诫赵构“此膝一屈不可复伸,国势陵夷不可复振”。

这篇奏疏一出,不仅“当日奸谀皆胆落”,而且使“勇者服,怯者奋”,胡老大的忠义之名更是一时间轰动天下。金人闻讯急忙以千金购得此文,读后“君臣失色”,连连惊呼“南朝有人”,“中国不可轻”。直至25年后,当金国使者再次来到临安时,仍忐忑不安地打听胡铨的情况。

胡铨的这篇《戊午上高宗封事》后来被人称为“斩桧书”,不但震惊朝野,也使得秦桧惊恐万状。他万万没有料到,在他一手把持的朝廷中还有不惧怕他的,而且这个人竟然还向皇帝死谏要杀他。

此后秦桧尽管极想尽早除掉胡铨,但内心又极度恐惧这样做会造成群臣不服,于是以“狂妄凶悖,鼓众劫持”的罪名加于胡铨,将他管制(其实就是软禁),并一贬再贬,最终将他谪贬到一个大家都熟悉的地方,琼州的吉阳军(今海南省三亚市)。

胡铨被流放了整整23年,直至宋孝宗即位,才被起用,后以资政殿大学士致仕。

这位南宋的愤青在2000年的元月,江西省选评本省千年之中最杰出的十位历史名人时,被评为“脖子最硬的人”。但他当年一定没有想到,他和杨邦?的事迹在百年后是如何激励他的一个同乡后辈的。

文天祥高中状元后,也遇到了父丧而回家守孝。当他三年后再度出仕的时候,北元也开始了灭宋的过程。但这时的帝国已无当年岳飞之类的栋梁将才,而且帝国本身也已病入膏肓。

宋瑞为官的过程很不顺利,多次因他的率直而被弹劾免职,他就像他的同乡前辈一样,不惧权臣,最终得罪了当时的权臣贾似道,并在贾似道指示的言官弹劾下,被迫致仕回家。

然而三年后,当元军大举进攻,朝廷下诏让各地组织兵马勤王时,这位“性豪华,平生自奉甚厚,声伎满前”的风流文士,却散尽家财,招募壮士组建了一支万余人的义军,开赴临安勤王。而更为令人叹息的是,堂堂帝国数以千计的官员,前来勤王的只有他和张士杰两人。从此帝国的存亡断续的责任就放在了他的肩上。

在临安,陈宜中等人一方面向元军求和,一方面自己纷纷跑路,结果当帝国需要人前往元军谈判时,竟然却无人可派,宋瑞毅然临危受命。但这位胆气过人的状元,在此时谋划的是,在“战、守、迁皆不及施”之际,希望借此机会观察一下敌营的虚实以谋“救国之策”。只是他没有想到,他为更老谋深算的伯颜所看破,以至于被扣押不能返回宋营。而在这同时,他散尽家财所招募的义兵却被朝廷命令解散。

当宋瑞在杜浒等人的护卫下,九死一生的逃回来想力挽帝国的狂澜,却又受到陈宜中的排挤,但他还是毅然离开行朝在外为帝国拼杀。

自前一年兵败空坑,他收拢残部,辗转至循州,驻军南岭。为了躲避元军的追杀,所部一直在崇山峻岭中活动。他的处境越来越艰难,虽然军中的将士并没有多少怨言,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可是他又无法联系上行朝,派人出去打听只是光听说朝廷已下海远遁。

前几天探子来报,有消息说宋军已回师沿海,听到这个消息,他马上召集邹?、陈龙复、赵孟?、刘子俊、杜浒、林琦、萧资、张唐、熊桂、吴希?、陈子全等人商量。众人在商议中多认为应该向沿海靠拢,最好能和行朝联系上,背靠朝廷也好有个依靠。只是也有人担心行朝是不是欢迎他们。

听着他们的议论,宋瑞心中十分苦涩。他们就像没人管的孩子,被抛弃在外,其实每个人的心中还是想和朝廷在一起的。但朝廷呢?就在一年多以前,根本就不容于他们,逼着他们另谋出路。杜浒在转战中和自己失散,迫不得已找回行朝,结果还被怀疑他是脱逃,差点杀了他,最后总算还是把他送回到自己的身边。这个行朝啊!

说实话,他不喜欢待在朝廷中,在他的看法里,国事一坏再坏,和朝廷中的那些人脱不了干系。元军压境,不思积极备战,整天想着议和,白白浪费许多大好时光。遇事光空口议论而不作为,动不动还以台谏弹劾人;别人做事吧,没有帮助只有掣肘,像他们哪样如何能完成复国的大业?

但眼前的困境又不能不解决,上个月潮州失守,黎贵达秘谋投降,虽被杜浒发觉并诛杀,可是他和部下的形迹已暴露。潮州唆都指派陈懿开始搜寻自己,西边的吕师夔,边上循州的刘兴,梅州的钱荣之也蠢蠢欲动,北边达春亲自坐镇江西就等自己自投罗网,而往南其实就是大海,说是陷入绝地并不为过。跟随自己的可都是忠义之士,自己说什么也要把他们带出困境。

众人议论了一番就把目光一起转到文天祥的身上,宋瑞和邹?点了点头,然后说道:“我和凤叔也商议过,说实话,刘兴和钱之荣我们还真的没有看在眼里,但我们的困难是军械和粮食严重不足。”

他叹了一口气接着说道:“我们的行踪已经暴露,现在我们唯一的出路是向南,因此,我同意大家的意见。另外,还有一个消息,文避派人找到了这里,他和家母正悄悄地躲在惠州避难,据来人所说,哪里有钱监、锡场和盐场,而只有一些不多的靼子官员看在哪里,我们正好可以一举夺下它们,补充补充我们自己,同时从哪里再派人和朝廷联系,路途也近一些,你们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