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醉半醒品红楼之思索红楼 (一)
作者:娴清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373

1此文为个人的浅见从心底来说,我非常的欣赏红楼梦里的很多女孩,这其中是包括薛宝钗的,因为我本人是偏向感性和理想化,更喜欢黛玉,我总在思考,是否钗黛可以合一,但是也许是我的愚钝,我还是始终认为是不可能的,因为宝钗是在现实中生活的,她的一些想法和做法会渐渐改变她的气质心理,变得沉默,随时就分,会处人,会办事,与林黛玉相对照,始终觉得现实与理想来比,理想总会落空,她必须要丢弃一些东西,但这些东西,在理想的爱的面前是无比珍贵的,我是真心觉得她也很可悲,因为高士必须要生活,她特别在生活这个空间和世界上就是一种无奈,红楼梦是写出每个人的无奈,痛苦,迷茫。所以宝钗的做法只要不伤害别人就是可以原谅的,偏偏无奈的在于会伤到一种宝黛的爱情的结果,也湮灭了她自己的曾经的“林黛玉”式的纯真和美好,所以我认为不值得大书特书为人间美的代表。

2我承认人要活着要用心,一些圆滑的手段无可厚非,能做到外圆而方直就不错了,因为我们没有几个人可以做到内方外方的如同林黛玉一样,但是现在的情况是很多人都是外圆而渐渐的否定了内方,渐渐失去自我,随波逐流,因而我要说如果你要做宝钗一样,就要学她的内热和才华,及大男人式的雄心,虽然她在自觉的用冷香丸来压制这种热情,但没有能根治这种病,但一个杰出的人是要具有大爱的,这种大爱不是为了名利,如若时时想着自己的利益的话,这个人就便是上了青云亦难做一个真正的高士。

3从佛学的角度来说,我认为林黛玉与贾宝玉的对佛学的理解是高于红楼梦的一些所谓的佛教人士的,譬如:妙玉,张道人之流,他们在打机锋的时候也要说出一种小儿女之间的情趣,这是才是一种爱,多情即佛心,无情非是佛心,在认识佛上,我从来不认为惜春的不做恨心人,难成自了汉,我记得自了汉是小乘佛学的一种说法,是一种自修世间佛,只是自我了悟了,不管别人了,这种是没有真正领悟到佛的爱,而宝黛之间的机锋,无立足境,是方干净,无所求,对自我亦无所求,如庄子所说是自然的人,才是像鲁智深那种真真活佛人物,但我觉得红楼梦对佛儒道都有很深的体会,但认为它们都无法救得世上的悲剧的发生,所以道士是跛足的,而和尚是癞头的。由是而言,我不认为妙玉比黛玉更脱俗。

4活在人间,矛盾特别多,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全都包涵到红楼梦一书中每个人都是像那开篇的通灵的石头,也许有明代心性说的观点,明心见性,但是石头本身既是有欲也是有情的,在欲海中苦苦争斗,可是最渴望的是人间的真情,却偏偏总是镜花水月,让人枉断肝肠也许因正为深深的体会到**的难填,情却由欲而生,情却是要纯洁的,要美好的,让人不顾一切的想去把握它,拥有它,情就又变成一种大爱,这种爱可以爱众生,可以爱天下,可以爱仇人(但很少有人可以做到)大多数是由欲变成情,情逝去又被**所迷,也许正是那个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残酷的制度下无数的灵魂的挣扎,才会让人想去做梦也要拥有一份大观园中的美丽,哪怕是一时的,明知最后还是会变成大地雪茫茫,但是就是要写那些情痴的人们,他们的一瞬之间的美丽,与梦醒后的无助的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