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元军与东路起义军大战于柳林,结果毛贵军失利,被迫退回了济南。当然,这也倒不是什么重大损失,后来毛贵依然把个山东解放区给整得红红火火的。
可是,正如我们前面所提到的,赵均用这颗“老鼠屎”后来却游荡到了山东。就在至正十九年时,毛贵为老赵所谋杀,毛贵部将不忿,旋即又要了老赵的性命。然而毛贵这一死,却导致了山东解放区各红巾军势力的分化,正是在内部的火并及互相残杀中,山东红巾军势力终被消弱。
到了至正二十一年时,朱重八部已经在南方群雄中逐渐占据了上风及主动地位,只是三面环敌,压力也很大,而一向视为屏蔽的北线这时却出了大问题:由地主集团崛起的元将察罕帖木儿部,开始转向山东反攻,不久此地即又被元朝军阀势力所控制。这一来,朱重八部开始四面受敌,形势不容乐观。
幸好,还没等元军大举南下,随后不久察罕帖木儿也步了毛贵的后尘――居然被人刺杀了。
北伐中路军也由于先前受到察罕帖木儿部的重兵阻截,以至不得不退回到了太行地区。后来他们得到了有力增援,乃于至正十八年北上占领了大同、兴和等地;后来又一路向北,这年十二月,由于元军疏于防备,中路军竟得以顺利地攻克了大元的上都(在今内蒙古),并焚毁了上都宫阙;接着,他们又占领了全宁路(在今内蒙古赤峰一带),并焚毁了鲁王宫府;之后又夺取了辽阳路,杀懿州总管吕震,并以此为根据地转向高丽(朝鲜)进攻。
至正十九年十一月,中路军前锋渡过了鸭绿江;十二月,攻占义州、西京(今平壤)等地。至正二十年,因为中了人家高丽的美人计,战事不利才又不得不退回了辽阳。
不幸的是,在此战中,中路军领导人关先生战死、破头潘被俘虏,以至余众退回山东后被迫降元。然而不难看出,中路军这一圈绕得可是够远的,在今天看来可是都打出国境了,自然比黄巢那时候流窜大半个中国还要强悍,不过也可以看出,游击战争究竟不是革命伟业真正的出路。
西路军因遇上了强敌孛罗帖木儿、李思齐等部,成果也不大。倒是在三路大军北伐、吸引了元军主力的同时,刘福通则率部北上顺利攻下了原北宋的都城所在地――汴梁(开封)。于是龙凤政权便开始以汴梁为都城,并迁小明王来居。
此时,东系红巾起义军的势力可谓达到了鼎盛。而西系红巾军趁着中原的元军自顾不暇的大好时机,也是革命得热火朝天。
然而,待到元军消灭了北伐军以至腾出手来时,他们反攻的矛头便开始对准了汴梁。
在多路元军的强力围攻下,形势很快就发生了逆转,最后已近成孤城的汴梁终被攻破。刘福通虽然得以带着小明王冲出了重围,并顺利到达了安丰(今江苏西北),可是数万红巾军官员、将士及家属却被不幸俘虏,这便成了人家元军砧板上的鱼肉了。
在南逃到安丰后,龙凤政权从此也就越发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可怜境地,处境十分之困难,但幸而还留存着一口气,一时间并未被元军赶尽杀绝。
但是,到了至正二十三年(龙凤九年)时,朝秦暮楚的张九四为了向元廷邀功,也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于是便向安丰举起了屠刀。最后,老刘带人奋力抵抗,直至战死――他这也算是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从而适时地退出了历史舞台,不然将来朱重八同志还真不好安置他。
当安丰被围的消息传至朱重八所在的应天后,朱老大不顾刘基等人的极力反对,竟冒着巨大的风险,亲率二十万主力前往安丰援救小明王。
结果,小明王被成功救出,后被安置在了滁州,不过仍然是一位有名无实的傀儡人物――自然的,除给了张九四一阵当头棒喝外,这姓朱的也得了一个好名声!不然,赔本的买卖谁做。
以上便是东系红巾军的基本活动概况,后面还会提到一些相应的内容。虽然他们终究未成大器,但却不期结出了朱重八这只果子。
而除了东系红巾军的掩护,自然也少不了西系红巾军的“搅和”。当元军的注意力转移到东面时,一度在山里打游击的徐寿辉等人便又活跃起来;当至正十七年陈友谅同志主政以后,西系红巾军更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乃至成为了天下众家反王中人气最旺的一支绩优股。
再说一说盘踞在江浙一带的张九四(张士诚)、方国珍等人,他们本质上其实也是反元的,因为他们都是元朝的割据势力。虽然他们一度也跟元军打得不可开交,但妥协的勾当也没少做,尤其是那方国珍,他起兵最早,但骨头却也是最软的。
时不时的,张士诚、方国珍等人便会用海船向元大都贡献些粮食等物,以保得暂时的平安。这两家都没有多大的进取心,守着那烟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自是过一日赚一日了。
总之,自打郭子兴死后,中国的这滩水竟越发的浑了。而弱肉强食、天下大乱的必然结果,往往是一位真强者的最终胜出――他既得群下死力,又得民心,“故能戡定祸乱,以有天下。语云‘天道后起者胜’,岂偶然哉”。
英明神武的朱皇帝的诞生,实为当时百姓之大幸,不然即如唐末、明末时,尽管大齐、大顺也轰轰烈烈过一阵,可到底不过是一场过眼烟云,徒让百姓牺牲。只有真正的王者,才可以救民于水火,尽快让百姓摆脱战乱的伤害。
只是江湖上毕竟太过腥风血雨,又怎不叫人好生念道是:
“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
皇图霸业谈笑间,不胜人生一场醉。
提剑跨骑挥鬼雨,白骨如山鸟惊飞。
尘世如潮人如水,只叹江湖几人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