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的十二月,朱老大释元万户纳哈出北归。这纳哈出系成吉思汗麾下“四杰”之一、太师国王木华黎的后裔,故而朱老大便高看此人一眼,待之甚厚;后他见纳哈出居常郁郁不乐,于是便派了人去摸摸纳哈出的心思,纳哈出坦言道:“幸蒙明公不杀之恩,在下实在难以为报,但是而今却只一心向着北面。”也就是说他不能忘记元朝的旧主,况且他又本是蒙古人。
那胡马尚且依恋北风呢,朱老大也懂得这个道理。既然这样,朱老大也就只好卖他个人情,决定成全了纳哈出。
但徐达却表示反对,徐同志道:“虏心难测,若舍之去,恐贻后患,不如杀之。”
然而朱老大主意已定,他又资助了一些路费,这样才打发了纳哈出北去。
有人或许又要迷惑了:这朱老大究竟打的是什么主意呢?他这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其实,对比一下就清楚了。
在元廷的军阀王保保崛起后,为了减少王的敌意,朱老大一直都是对王“卑辞事之”,生怕触犯了他。同样,这纳哈出也是有势力、有影响的人物,虽然他暂时落魄了,但保不齐他将来成为不了元廷的实权派人物;如果今天送他个人情,想他将来必定不会过分敌视朱老大的――这岂不是等于在元朝廷里为自己做了一口“活(泉)眼”?
可惜徐同志还没有想到这一层,看来他的目光究竟不及朱老大深远。果然,元亡后纳哈出却一路升迁为丞相,继封太尉,拥兵数十万,成为了割据辽东的一大势力。及至洪武二十年(1387),明大军来攻,顽抗了多年的纳哈出才不得不再次缴械投降。
显然,这纳哈出也不是个别现象,网需要普遍地撒。即使有个别将官降后又重新出逃,朱老大往往也不发兵追堵拦截。比如元廷一姓林的元帅在应天被俘,后被留任远职,但不久他又拉着队伍逃至杭州,朱老大得到消息后便说道:“林思旧主,既去勿追。”
其实,这也是收取人心的一种计策。《明史•太祖本纪》论赞部分中就说“至于雅尚志节,听蔡子英北归”,可见朱皇帝的“成人之美”的确不失为一段千古美谈。
就在这时,蛮子海牙又率了舟师扼守住了采石江面,以阻绝南北,并伺机攻打太平。
朱老大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他赶紧命人铸造了一批火?,并将它们装备到了一些大船上,以备将来对付敌人。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老朱家的人都是很重视火器等技术装备的,不像满清只会耍大刀片子,给人家当活靶。
一段时间后,朱老大便亲率着常遇春等人前往迎战蛮子海牙。当时敌船在江上互相往来,彼此支援,势力甚盛。于是朱老大便命常遇春布设了一支疑兵以分散敌人的兵力,然后则以主力逼近敌人猛攻之。
此战中,仍是常同志一马当先,他率领着一股部队将敌人拦腰截为两段,其余部队则“左右纵击”,分歼敌军;而那火?的威力奇大,只要打到敌船上,就准保敌船被打个稀巴烂。
从早晨战至中午,战况越发激烈。硬仗、恶仗才是真正检验一支军队战斗力的关键时刻,此时纪律严明的军队才愈发显示出其优势。为什么后来的湘军善于打硬仗、恶仗?也就是因为曾国藩督率有力,执法严明。
最终,元军大败,被俘达上万之众,其余舟舰也几乎全被缴获,而蛮子海牙则得以侥幸逃生,最后只带了些散兵游勇狼狈地逃往了集庆。
此战不仅鼓舞了士气,也是相当关键的,它既扫除了攻打集庆的后顾之忧,剪除了集庆元军的羽翼;也恢复了与江北老根据地的联系,家属们的安全因而得到了保证,将士们便更加安心了。
终于到了至正十六年(1356)的三月,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朱老大于是亲率诸军自太平水陆并进,要三攻集庆。
这一次,他要动真格的了!这一次,他要一鼓作气拿下这座自己梦寐以求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