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大概是有一个人的命数,但往往看似偶然的东西,其实这其中未必就没有隐藏着必然的因素。俗语说“小心驶得万年船”,自然凡一不小心或有所疏忽,则危险或许就将不期而至。
话说当张士诚部进攻镇江的消息传到朱老大那里时,朱老大立即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就像吴子胥说的:吴、越势不两立,这是必然的。
接着,朱老大便给前线的徐同志等下达了紧急指示:“张士诚起于负贩,其人谲诈多端,今他来寇略镇江,是咱和他之间的关系已经彻底转向……你部当火速出军以攻?陵,先机进取,以使张士诚的诈谋不能施行,打乱他的全盘计划。”
?陵是常州的古名,它正好夹在朱、张的势力范围之间,如果可以在南京、常州、苏州三点画一条直线的话,那么南京与常州之间大概有200华里,常州至苏州则大概有150华里;显然,常州是双方重要的战略缓冲地带,谁占了它,都方便下一步伺机而动。
于是,徐达便受命挥师南下去进攻常州。反正是你先打的咱,咱是被迫还击,并适当地做些进攻性防御而已。
在逼近常州一带敌人的营垒后,朱家军兵力已显不足。常州是老张部所盘踞下的一座重镇,加之地位又重要,老张在此军的守军自然少不了,这分明是块硬骨头;徐部在扫清常州外围后,准备全力攻城了,自然会要求得到增援。
所以徐同志遣使来告之朱老大说:“贼已窘迫,请益师以破之”。其实他这话有点说满了,因为对方也会派兵增援的。
朱老大一时也摸不清张家军的战力如何,他只得立即调集了三万人马前往增援徐部。于是徐达军于城西北,汤和军于城北,张彪军于城东南,对常州城形成了三面包围之势。显然,网开一面,兵力仍然有所不济。
但张九四也坐不住了,常州一旦有失,日子可就不好过了。于是他便派遣其弟张九六(士德)以数万大军前往支援常州。
对此,知己知彼的徐同志对众将道:“这张九六狡滑而又善战,假使让他占去了上风,他部必将势不可当,我们应该想办法以计谋赢他才行。”
这才是名将的风范嘛,每当遭遇强敌的时候,千万不要与其针锋相对,倒首先想到的应该是以智取胜。譬如当年孙膑救赵时,带领齐军直接去到邯郸与围城的魏军一决高下显然是不明智的,要化被动为主动才是。又如俗语说的好:歼敌一千、自损八百,那并不是真正的胜利;何况又未必能取胜。
可怜这个张士德,自出道以来恐怕还没遇上过真正的强敌吧,他也没有仔细地研究过对手呢;这一下没头没脑地撞上去,竟再无了复起的机会。
就在离常州城十八里的地方,徐达便事先设下了埋伏。他命总管王均用率铁骑为奇兵,自己则亲自督师迎战不可一世、来势汹汹的张九六。正当双方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王均用率骑兵突然杀出,横冲敌阵――倒有些类似当年满清在山海关打败李自成的招术。
结果,张九六的队伍一下子就被冲乱了。他眼见形势不利,便只好退走,可是他在半路上竟又遇上了埋伏,马也尥了蹶子,最终他被徐同志麾下的先锋刁国宝等人所俘获,另外其部将张、汤二将军也一并被擒。
这里不妨补充一下关于“奇兵”的问题,这毕竟是古代战争中一个较为关键的术语。
兵家自来就有关于正兵、奇兵的配合使用问题,被使用在明处或者作主力部队的就可以叫做“正兵”,反之就叫做“奇兵”。兵家一贯倡导“以正合,以奇胜”;不过正、奇之间也可以互相转化,就像唐朝名将李靖在唐太宗面前批评自己的舅舅韩擒虎的话:“我舅舅只知道正兵是正兵,奇兵是奇兵,却不晓得它们可以互相转换的道理。”(《唐李问对》)
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孙膑,他在马陵之战时以不断“减灶”的方法引诱敌军来攻。如此一来,正兵显得越来越少,最后竟成了奇兵;而这奇兵同时也就是正兵。显然,孙膑是一位不世出的军事天才。
话说朱老大也一向知道这个张九六枭鸷有谋,是个难得的将才。老张攻陷诸郡,九六出力最多。
所以,自他被擒以后,张九四的气量也顿时短下来了好几分。对此,朱老大不无兴奋地说道:“这张九四的谋主就是张九六,其人智勇非常,今他被咱擒住,张氏之事,成败可知了!”
“谋主”就是指出谋划策的主要人物,如张良就是刘邦的谋主,郭嘉就是曹操的谋主,诸葛亮就是刘备的谋主,刘基则是朱老大的谋主。这刚一交手,连大梁都让人家给挑了,这张家兄弟的成败已经注定。
另外,朱老大还想要留着张九六以引诱张九四,没想到这个张九六竟很有骨气,他大概也是咽不下这口被人拿住的恶气。在被羁押期间,冲动之下,他居然还命人偷偷地送信给哥哥,让哥哥投降元朝,以合兵来诛灭朱同志一伙。
张九六强硬的反朱态度确实让人觉得有些蹊跷,也许是朱老大招待他不周,又或者是他看透了朱老大的阴谋,不想令他得逞而已。
找人捎信儿的消息很快就走漏了,朱老大见张九六如此死硬,怕哪天他再想法溜了,于是为绝后患,竟把他干脆给杀了。
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是百年身”,这能征善战的九六一死,也就等于剪除了老张的羽翼,对张家军的实力和士气自然影响很大。当然,此举也严重地影响了朱、张的双方关系,老张“听弟弟的话”,这辈子算是同朱重八这丫死磕上了。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据《明史•赵德胜》传中记载,赵德胜“取江阴,攻常熟,擒张士德”,说的是赵德胜擒住了张士德。而张士德的死亡时间也要推后了,更有的记载中还说他是绝食而死。
上文中使用的材料主要是《明实录》,我也很难辨别究竟是哪个记载更客观真实些,姑存疑吧。但是,赵德胜之所以能擒住张士德,背后也是因为有徐达的指点,徐同志的功劳确是无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