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章
作者:博鳌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5656

鞭炮齐鸣,在电视里,春节晚会的新年钟声敲响了,新的一年开始了。新年要有新气象,舟麟来到工作室打开第二十六章:卓玛和小罗、孙荣在伊斯法罕的费尔多西桥。

小罗发现卓玛在笔记上写:两伊战争是双方大量使用先进或较先进武器,人力、物力、财力消耗巨大,最终结局无明显胜负的现代局部战争。战争久拖不决的主要原因是:双方对彼此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形势缺乏全面认识,战、和战略决策失当,战争指导带有盲目性;美、苏等国不愿两伊决一雌雄,竭力维持双方实力平衡,使战争进程和结局受到制约;双方缺乏现代作战经验,军队素质及指挥水平距现代战争要求甚远,作战方法未突破传统攻防作战思想的束缚。但此次战争显示了现代局部战争中装备与物资损耗巨大、弹道导弹和化学武器具有一定威慑作用等特点,为军事科学研究提出了新课题。我建议美军地面部队多装备,M270的改进型中,最重要的是M270-6型。它既可以发射火箭弹,又能发射陆军战术导弹系统(ATACMS)。陆军战术导弹系统是一种近程地对地导弹,直径610毫米,发射重量1672千克,射程约150千米。和M270原来的弹药相比,它简直成了“巨无霸”级的弹药了。我另建议伊朗用地雷炸军车装置。”

小罗心想:这不成了双面特工了吗?我试探试探她的谍报能力。小罗问卓玛:“两伊战争1980~1988年,伊拉克和伊朗为争夺边界领土、打击对方政权而进行的战争。伊拉克和伊朗均为海湾地区强国,但长期存在民族宿怨和边界争议,曾多次为阿拉伯河下游地区的归属问题兵戎相见。1979年2月,伊朗伊斯兰革命成功,以宗教领袖R.霍梅尼为代表的什叶派穆斯林上台执政。伊拉克是什叶派发源地,占人口55%的什叶派穆斯林中**势力活跃,从而成为伊朗输出革命的首要目标。伊拉克却国富兵强,积极谋求海湾地区霸权,企图趁霍梅尼政权立足未稳之际对其进行打击,以消除所面临的威胁并彻底解决边界争端。两国关系日趋紧张,边境冲突加剧。当时战局如何?”

卓玛说:“战前,伊拉克总兵力24.2万人,伊朗总兵力24万人,但伊朗经济困难,政局动荡,国际处境孤立;武器装备不足,军队几经清洗,军队与革命卫队之间不够协调,战斗力不能充分发挥。伊拉克在经济上有阿拉伯富国作后盾,武器装备供应充足,但国土只有伊朗的1/4强,人口约为其1/3,兵员严重短缺。战争进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伊拉克全面进攻,伊朗组织边境防御和反攻(1980.9~1982.6)为夺取有争议的边境领土,攻占伊朗南部阿拉伯人聚居的阿巴丹等重要经济地区,伊拉克于1980年9月22日午夜出动大批飞机空袭伊朗,随后以5个师又2个旅近7万人和1200辆坦克的地面部队,先北后南向伊朗境内推进,控制近2万平方公里的伊朗领土。伊朗仓促应战,驻边境地区的4个师退守重要城市,并急调增援部队阻滞对方进攻,同时出动大批飞机轰炸伊拉克重要军事目标与石油设施。11月,伊拉克因阿巴丹等城镇久攻不克,进攻势头锐减;伊朗乘机开始局部反攻。1981年9月27日,伊朗转入全面反攻,逐步收复失地,取得战场主动权。1982年6月,伊拉克单方面宣布停火,并从伊朗撤军。

第二阶段,伊朗发展反攻势头,伊拉克被动挨打,为夺取伊拉克领土,消耗伊拉克军队有生力量,推翻或动摇萨达姆政权,伊朗于1982年7月13~18日出动10万兵力发起"斋月"战役,首次进入伊拉克境内作战,占领巴士拉地区约100平方公里土地。伊拉克消极防御,被动挨打,多次要求停战,均遭拒绝。

第三阶段,双方展开地面拉锯战,加强空中与海上袭击。1984年2月,伊朗不顾伊拉克停战要求和国际调停继续发展进攻,企图迫使萨达姆下台,建立伊拉克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为改变战场态势,阻止伊朗进攻并削弱其战争潜力,伊拉克除在地面战斗中使用化学武器外,还先后于1984年2月和1985年3月率先进行"袭船战"和"袭城战",攻击对方石油输出终端和军事、经济目标。伊朗针锋相对予以还击,在空军力量不足情况下率先使用地地弹道导弹,引起双方"导弹战"。由于伊朗使用导弹袭击科威特并威胁海湾其他国家的石油输出,美、苏、英、法等国自1987年7月起先后出动80多艘军舰在海湾为油轮护航。美海军曾多次同伊朗发生冲突,战火由两伊边境蔓延到海湾地区。

第四阶段,伊拉克重新掌握战场主动权,再次攻入伊朗境内。1988年上半年,伊朗经济危机加剧,国际压力增大,战场形势恶化。伊拉克采取以战迫和方针,继续对伊朗纵深目标实施导弹袭击。1988年4月,伊拉克开始全面反攻。1990年伊拉克因侵占科威特面临严重的海湾危机,于8月15日宣布5天内从伊朗撤军,接受1975年签订的阿尔及尔协议并开始释放战俘。至此,两伊结束战争状态。

战争中,伊朗亡35万人;伊拉克亡18万人。两**费开支近2000亿美元,经济损失约5400亿美元。在双方"袭船战"中,航行于海湾的各国油轮共546艘被击中,420名船员丧生。战争使双方的综合国力受到很大削弱,客观上削弱了伊朗输出伊斯兰革命的势头,推迟了中东地区主要热点问题阿以争端和平解决的进程,刺激了中东地区各国对地地导弹、化学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性兵器的追求,引起新的军备竞赛。伊拉克在这场竞赛中略占上风,以至很快忘却战争教训,停火两年后贸然武装入侵科威特,酿成规模空前、给伊拉克带来灾难性打击。

小罗听后心里不住的嘀咕,但没露声色。

卓玛说累了,手里拿着一本《一千零一夜》,在静静的阅读。小罗已经明白了卓玛已经具有谍报能力,而且有可能为两个组织服务,还有可能是高级的战略情报人员,那么孙荣的角色呢?我得试他一试。想到这,他问孙荣:“美国的马前卒以色列在任何时候,可否为美国先报打前敌?”

孙荣说:“以色列1967年侵占埃、叙部分领土后,以军战略纵深增大,并在运河东岸构筑了由高20米的沙堤和31个支撑点组成的巴列夫防线,在戈兰高地1967年停火线西侧构筑了由若干支撑点和防御阵地组成的防线。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又称十月战争,阿拉伯国家称"斋月战争",以色列称"赎罪日战争"或"十八天战争"。10月6日,埃、叙分别在西线和北线同时向以军突然发起进攻,给以军沉重打击。西线:6日14时,埃军在防空兵和炮兵火力掩护下,陆海空三军密切协同强渡运河,并出动200余架飞机突袭运河东岸以军巴列夫防线及其纵深,摧毁若干"霍克"防空导弹阵地和大部分机场;数百名突击队员搭乘直升机在西奈半岛机降,袭扰以军后方;部署在西岸的约2000门大口径火炮和坦克炮等重火器,对以军各支撑点及浅近纵深目标实施猛烈的火力打击;海军舰艇则在近海配合地面作战。与此同时,埃第2集团军3个步兵师在大苦湖以北、第3集团军2个步兵师在大苦湖以南,由8000名官兵组成先头部队搭乘上千只橡皮舟迅速渡河;携带反坦克导弹、火箭筒的步兵反坦克小组,穿过以军各支撑点的接合部,在其后方布置反坦克地段,同野战火炮、坦克炮火力组成远近结合的宽正面反坦克火力网,击毁大量以军坦克;工程兵快速破堤架桥,9小时内打开60个通道,清除约9万立方米沙土,架好浮桥12座,保障后续部队和坦克渡河;防空部队由各型"萨姆"防空导弹为主组成防空火力网,开战头两小时击落以军飞机10余架,在战争初期掌握运河上空制空权,使以机不敢进入运河区空域。至7日,埃军6万人、600余辆坦克渡过运河,各部队陆续在东岸集结。以军仓促应战,指挥混乱,极为被动。8日,以军3个装甲旅远距离增援,在既无空中掩护又无步、炮协同的情况下实施反击,被埃军粉碎,几乎被全歼。9日,埃军按照预定计划停止大规模进攻,西线出现四天战斗间歇。北线:6日14时,叙军3个步兵师由配属的坦克部队为先导,在空军、防空部队和炮兵火力掩护下,向戈兰高地进攻,当日突破以军防线,并以空降兵占领赫尔蒙山哨所(以色列称之为"国家的眼睛",其电子侦察范围覆盖叙利亚大部地区),进逼战略要地库奈特拉。7日,又投入2个装甲师直逼以军前线指挥部驻地奈法赫村,并进抵距约旦河东岸以本土约数公里的地区。以军1个步兵旅和2个装甲旅大部被歼,极为被动。以军在两线作战、处境极为不利的情况下,采取先北后西、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方针,努力化被动为主动。7日晚,以军在局部地区制止叙军进攻,随后实施局部反攻,兵力陆续增至3个师约11个旅;同时集中使用空军包括从西线调来的飞机,向叙军地面部队和防空导弹阵地展开强大攻击。9日,以军向叙后方大城市实施战略空袭,同时抓住西线战斗间歇实施反攻;11日转入进攻,越过1967年停火线,进抵要地萨萨,占领重镇纳西季村,直接威胁叙首都大马士革,从而掌握北线战场主动权。16日前后,以军给予援叙的伊拉克和约旦装甲部队以沉重打击,22日出动空降兵夺回赫尔蒙山哨所。至此,以军经紧急动员,总兵力已增至近40万人。叙利亚对西线埃军的战斗间歇异常不满,要求埃军加强攻势,缓解叙军的被动态势。埃军自11日起将2个装甲师调至运河东岸,14日投入坦克1000辆在脱离空中掩护的情况下再次发起进攻,企图占领米特拉山口。

此时,以军作战重点由北线转向西线,西奈兵力由3个师增至5个师约18个旅,空军主力已调往西线,使用"响尾蛇"、"蜻蜓"空空导弹对付埃及飞机,并以"加布里埃尔"舰舰导弹打击埃、叙舰艇,取得局部制空制海权。14日,双方1800辆坦克进行决战,为世界战争史上所罕见。以军坦克与步、炮协同作战,使用直升机发射"小牛"、"百舌鸟"空地导弹和"白星眼"电视制导炸弹,击毁埃军坦克约250辆(以军损失约50辆),迫使埃军撤回进攻出发地。15日晚,以军沙龙师利用夜暗从运河和大苦湖埃第2、第3集团军接合部实施大纵深穿插突击。

16日凌晨,其先头部队约2000人在大苦湖以北德维斯瓦附近渡河,摧毁若干埃军防空导弹阵地,撕裂埃军防空"保护伞",为以空军飞机进入运河以西空域创造了条件。以军架好浮桥后,2个师渡河,向西转南快速突击,23日进抵苏伊士湾,占领阿代比耶港,对苏伊士城和埃第3集团军构成合围态势,从而控制了西线战场主动权。埃及军民联防保卫苏伊士城,多次堵截以军在西岸的进攻,但均未达到目的。

24日,埃、以双方按照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停战。由于在短时间内消耗巨大,双方不得不在战争期间分别请求苏、美供应武器装备。苏联和美国先后从10月10日和13日向阿、以实施战略空运。苏联在29天中出动大型运输机930余架次,给埃、叙空运约1.5万吨军用物资(海运23万吨物资于停战后到达)。美国出动566架次,给以色列空运约2.3万吨物资(不含以色列民航空运的5000吨)。其间,阿拉伯国家使用"石油武器",采取提高油价、限制输出等手段,力图遏制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对以色列的支持,从经济上给以色列和美国等亲以国家以一定打击。

此次战争,埃、叙经周密准备对以实施战略突袭,通过两线夹击首战告捷,振奋了阿拉伯国家的民心士气;埃军强渡运河成功,显示出陆海空诸军兵种协同作战的威力;虽然埃军在战场上逐步陷入被动,但停战时终于在运河东岸占据两段狭长的滩头阵地,达到了为尔后通过政治谈判收复全部失地创造条件的战略目的。以色列面对两线作战的严峻局面,坚持先北后西、重点用兵的方针,动员迅速、指挥灵活,终于化被动为动,转败为胜;但战前对开战情报判断有误,从而导致早期预警落空,初战失利,空军和坦克部队未能阻滞阿方进攻。此次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具现代化特点的战争之一,双方分别使用苏、美先进的武器装备,并通过苏、美战略空运及时得到补充,同时利用苏、美侦察卫星获取对方军事情报,使广泛的战场成为苏、美新式武器的实验场。双方均大量使用新式飞机和对空导弹争夺制空权,使用舰对舰导弹争夺制海权,使用新式坦克和反坦克导弹以及武装直升机发射空地导弹和制导炸弹对付坦克,并通过电子对抗等手段争夺地面战场的主动权。导弹在战争中充分发挥了作用,双方损失的飞机60%以上,舰艇80%和大部分坦克是被导弹击毁的。战争以突袭方式迅猛展开,作战行动快速多变;火力空前增强,消耗快速而又巨大;地面、空中、海上作战与电磁战场相互渗透,电子技术得到广泛运用并取得显著效果。这些都对战略筹划、作战指挥、部队素质、后勤保障与动员体制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新的课题,从而推动了各国对军事学术和未来战争的研究。

那么以色列只能在约旦河西岸起牵制阿拉伯国家的作用。这个卒作用已经完成,剩下的该老将出马了。”

小罗这时已经冒出了冷汗,他用了《三十六计》里的金蝉脱壳,摆脱了卓玛和孙荣,自己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