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外公、外婆和母亲(1)
广义地讲,长辈们的言行,都将对晚辈们产生极其深刻的初始影响,并直接引导他们的人生运行轨迹。[手打吧(www.shouda8。com) 疯子手打]通常情况下,晚辈们后天的情操和意志、精神和境界、言行和作为,仍以其最初的引导惯性而继续按既定方向运行;能够摆脱其中负面约束的人,则寥寥无几、屈指可数。
我的外公和外婆都出生和成长在农村。处在相对原始的生活环境,他们并没有受到守旧、闭塞和陈腐等落后氛围的影响,而是坚定踏实地走着自己的人生道路。我的记忆中,外公为事认真踏实、精于本行;外婆为人诚恳、忠厚善良。这些优秀品质,同样给我以深刻的人生指引。
母亲的祖籍是江苏省江都县(今江都市)。江都地处辽阔的苏中平原,因“江淮之水都汇于此”或“乃江淮之大都会”而得名。江都始建县,隶属江都国,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境内地势平坦肥沃,河湖纵横交织,通扬和京杭两条运河横亘其间;储藏着丰富和极具开采价值的石油、天然气、矿泉水等优质资源,是名闻遐尔的鱼米之乡、花木之乡、丝绸之乡。摄长江和运河之灵气,悠久的江都历史培育出灿烂的龙川文化,涌现出一批英才俊杰。镶嵌在江都境内的邵伯湖,风光旖旎、优美绝仑,烟雨氤氲、湖水泱泱,飞鸟翩然、物产丰饶。极目远眺,沿岸的行行垂柳临风起舞、婀娜多姿;碧波荡漾的湖面白帆点点、千舟竞发,暮色中的归舟渔歌阵阵、不绝于耳;湖畔和风染醉的田野、晨曦掩映的农舍、晚霞初映的风光,无不点染出阅尽沧桑后的江都,呈现四季吟歌、野趣盎然的别样神韵。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古韵的江都焕发青春,活力四射,发展日新月异。
1932年8月12日,农历七月十一,母亲出生在这片民风淳朴、富有泽国风光的江苏中部黑土地,名传乡里四邻、声名显赫的王氏家族。家乡的水土孕育出母亲纤灵秀巧的气质、忠厚善良的禀性。在母亲离开江都后的几十年时间里,她始终魂牵梦萦地怀想故土,难以割舍对家乡的眷恋。在母亲心中,家乡永远是一首悠远绵长的田园牧歌,飘漾着不绝的桑梓之情。在我上小学前后,母亲空闲时,经常对我讲起她少年时代所经历的桩桩往事。透过这一段段语言质朴自然、情绪饱满热烈的平常故事,母亲思乡念旧、情真意切的美好情愫,给我以强烈的感染。
外公为母亲起名为秀云。外公起这个名,是希望她长大后,能够像天上的云彩一样秀丽。可外公是个工商业主,他更多地懂得如何去扩大经营、增加财富,并不知道秀丽的本意是形容女子的清秀优雅、美丽脱俗。我最感到可贵的是,母亲在她的一生中,以来自于心灵深处的忠厚、善良和贤惠,表达和支配着自己的言行,践行着自己为女、为妻、为母的神圣职责。她总是乐善好施、心地宽广、为人真诚,凡是与母亲接触过的亲戚、朋友和同事,都深刻感受到母亲所具有的中国女性优良品质和道德情操,持久感悟到母亲优雅而又美丽的内心世界。
追溯到久远的过去,历来受到勤劳、智慧和志高赞誉的江都人,常常带着“荒年饿不着手艺人”的愿望,习惯于让子女们从小就学会一门手艺。男孩,更多地是学做瓦匠和木匠;女孩,更多地是学做裁缝。这种相沿成习的做法,不仅使得江都具有高超技艺的瓦匠和木匠层出不穷,而且还赢得当今“建筑之乡”的美誉。江都成为身怀绝技的各路能工巧匠荟萃之地。
我的外公便是其中之一。外公的青少年时代在江都农村度过,家里主要依靠耕种几亩薄田为生。祖辈们在田间劳作后,再兼做些瓦匠活挣钱用于维持家计。多子女的家庭、贫瘠的土地、微薄的收入,使得家境极不宽裕,几乎陷入贫困艰难的生活境地。外公从小没上过正式的学校,只在村里人自己请几个识字的先生当教师、再寻几间草房当教室,类似当年私塾的学校学习过,文化水平并不高。直到全国解放后,外公通过上夜校补习等途径,才基本达到能够看书读报的初步要求。外公生性聪明,善于开动脑筋,从不放过模棱两可的问题,遇到不解的事总爱自己细心琢磨,直至把来龙去脉搞得水落石出才肯罢休。这是他后来成就自己事业的法宝。
外公属于“巧藏于拙、秀出于勤”的人。他在18岁时,就开始拜师学做木匠活。在向师傅学手艺的几年里,他只有起早贪黑地做好每天必做的辅助性“下手活”后,才有资格潜心向师傅学习技术。外公干起木工活来,可谓是专心致志而不顾其他。有一次,从凳子上落下的斧头正好砸中他的脚背,顿时鲜血喷涌、血流如注,简单包扎后,外公又继续干活。因外公在学徒的几年时间里,善于吃苦耐劳,勤于思考、刻苦钻研,木工技艺进步很快。在他22岁时,就是母亲出生那年,外公便背起简单的行囊和木匠工具,以在手的娴熟木工技艺,只身来到南京开疆拓土,寻求生路、闯荡天下、创立家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