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在那些激进的日子里(1)
家和万事兴,事兴家更和。中国百姓们之所以把家庭比喻为洋溢亲情的温馨港湾、成就事业的不竭源泉、包容得失的无限空间、盛满幸福的坚实载体,就是出于这种美好愿望。
毋庸置疑,任何英雄豪杰,无论怎样挥洒天地、追求事业,都需要有幸福的家作为释放压力和摆脱困苦的角落;任何平民百姓,无论怎样忍受艰难、付诸辛劳,都需要幸福的家作为汲取动力和增添勇气的驿站。这充分表明,人人都需要家,也十分向往着家。家,是充满成员间深情厚爱、亲密无比的地方;是将困难排除在外,将宽慰保存在内的地方;是让普通人变得伟大,让伟人变得平凡的地方。
从我孩提时光到少年时代,我们家位于距离南京市最繁华的新街口地段,仅有举步之遥的程阁老巷内。这个院落是当初伯父与父亲共同购置的房产,原来是明代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程国祥的府邸。几年后,父亲偿还清伯父的购房资金,这宗房产自然就归父亲所有。
程国祥为官清正廉洁、造福百姓,虽身列卿相,却仍是“布衣蔬食,不改儒素”。他在告老还乡,卸任归家定居南京后,始终两袖清风、亲和民众、为民操劳,深得百姓们的敬重和爱戴,尊称他为“阁老”。这就是程阁老巷地名的来历。经历过世纪年轮,这条古朴幽深的小巷,不知发生过多少生动的故事,留下多少生命的痕迹。倘若漫步其中,仿佛走进一个逝去的年代,置身一幅民俗风景画,翻阅一部地方文明史,引起人们对陈年往事的无限遐想。
我们家居住的这座明代建筑共有三进,连同院落全部占地面积大约800多平方米。推开厚重的木质大门、跨过青石块铺成的高高门槛,左右两侧是程国祥家佣人的住房,跨入正厅是他习字读书和饮食起居的用房,院子东面是他部分亲友和随员的住房,西面两间是厨房。
凝视这座古老住宅,整个建筑结构精巧、古朴典雅,庄重严谨、飘逸自然,构图完整、用料考究,既坚固实用又美观大方,具有明快舒展的立体感、空间感、韵律感和神秘感。青砖小瓦间长出的茸毛青苔、四梁八柱支撑的飞檐屋顶,色彩斑斓的方格门窗,无不透露出这座建筑的幽幽古韵。这座历经时代风雨冲洗的老宅院,彰显着多少难以忘却的世事和记忆,仿佛就是展现在眼前的一部洞穿时光的历史,一条贯通古今的隧道,一帧容纳世事的画卷。
这座古老住宅正厅南侧的院子里,生长着一棵高大挺立、冠盖如云的老石榴树。春天里,在和煦的微风轻轻吹拂下,满树嫩绿的枝条摇曳生姿、婆娑起舞,阳光透过遮荫蔽日的树冠,照得满院子影影绰绰。特别是每到秋季,红彤彤、沉甸甸的果实挂在树上,煞是惹人喜爱。
1957年9月,伯父全家搬进单位分配的住房后,正厅的三间房屋仅我们家人居住。1962年11月,我的弟弟出世后,奶奶、父亲和母亲及我们兄妹,祖孙三代共6口人济济一堂,欢乐祥和的家庭气氛延续到1963年秋季。当年,除我们家自己居住的部分外,父亲的其余房产被无偿收为国有,为照顾无家可归的市民,南京市房产经营公司另外安排几户人家入住。
综观中国的每个家庭,无论何时何地都是大千世界的缩影,紧随时代兴衰的脚步,深深浅浅地往前走,留下生活中或艰辛或欢乐或希望的印记。我们家当然也不例外。在我幼年记忆中,我们这个普通百姓之家,始终充满温馨和睦、其乐融融,奋发进取、勇于争先的气氛。
在那个激进而又缺乏理性的年代,中国的百姓家庭所渴求的仅是能实现生活温饱。然而,就连这个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最终也成为全国人民共同的南柯一梦、一枕黄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