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初识人间的是非颠倒(5)
父亲曾对我说过,他之所以在这场运动中保持“中立”状态,主要是因为对停止所有生产和经营活动,各界群众都去闹/革/命、造成“空头/政/治”的反常现象极为不满,不愿意参与到运动中去。工作中,父亲处处受到掣肘,投鼠忌器、瞻前顾后,但他始终为保证单位各项经营活动勉强运转,殚精竭虑、焚膏继晷,每天都是勤勤恳恳地专心工作、醉心事业。
按照父亲的人格和秉性,他这样做,并非是庸人自扰,而是出于愤世嫉俗。否则,父亲也可以抱着“随大流”态度对待,就不会被红极一时的/革/命/造/反/派们,指责为政/治态度不鲜明、政/治立场不坚定,把他定为/阶/级/异/己分子。父亲出身贫寒,具有坚定崇高的人生信念,在当时被称做属于“根红苗正”类的人,怎能就随意诬陷他为/阶/级/异/己分子呢?
这些造反派竭力把父亲打成//反动/学术权威的理由,真是可笑之极。父亲被扣上/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主要是因为在“/文/化/大/革/命”刚开始不久,他曾为挽回单位的巨额经济损失,而不顺应正在蓬勃发展的/革/命运动形势;长期以来尤其是在这场/革/命运动开展后,还要求从事财务工作的同事,抓紧时间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大力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水平。
诬陷父亲为“反/动”的起因是,这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不久,单位与东北某炼油厂的经济合同纠纷。当时,父亲正出差在外,财务工作由陈氏负责。可陈氏只想着参与运动,根本就不认真工作,结果因资金逾期兑付而违约,赔偿对方100多万元,他不仅不采取措施挽回损失,还企图多方向单位隐瞒实情。
父亲出差回来后得知详情,惊诧不已,面对众说纷纭,力排众议,随即紧急调度资金又亲赴东北,经过想方设法、据理力争,开展艰苦细致的工作,才把经济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父亲返回南京后,对陈氏进行严厉批评,并要求他在财务科作深刻检查。事后,这位后来的陈主任却反戈一击,在单位到处散布父亲“只重业务、不问政治”的荒诞谣言。
父亲的做法,充分体现他敢于负责、果断决策,爱思求变、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依当时情况评判,显然与已被点燃的“/文/化/大/革/命”星星之火,并渐成燎原之势的大好局面格格不入,自然就被定性为“反/动”行为。再加上父亲业务精湛,向他虚心求教的同事较多,一贯倡导自己的同事,要以“高尚品德,真才实学”作为立身之本、工作之魂。这些事例,在造反派看来,给父亲戴上“学术权威”的帽子便顺理成章。
这些人根本不知道,学术权威该享有多高的声誉,就凭父亲手中的一张初中肄业证,就能够得上如此神圣的称号?这些/造/反/派/们为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简直是胡言乱语,黑白颠倒,良莠不分。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自那天和陈氏交谈后,父亲铩羽而归,在家里连续几天都是愁眉不展。奶奶和母亲见父亲神情忧郁、心事重重,猜测他肯定遇到难事,也就没有多问什么。她们不可能想到,我们家将随着国家每况愈下的形势,面临着难以预测前景凶吉的劫难。父亲在家总是漫不经心地翻看报纸,缄口不言,苦苦思考着,黯然神伤的表情,给家里增添许多沉闷和不快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