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向上、向上、天天向上(6)
尽管这些影片在南京已经看过,也谈不上会有什么新奇之处,但无论每次看完什么电影,父亲都要花费好几个晚上时间,非常认真地给我讲这些影片在编剧、导演、演员表演等方面,相比以前有什么新的发现和特点;剖析影片反映主题思想,具有哪些深刻教育意义;应如何消化吸收影片中精彩台词的含意、讨论剧本的写作手法等等,并希望我能应用到写作中去。
每当此时,我都能深深感到,父亲既像是严谨持重的剧作家,思路敏捷、文采横溢,又像是敏锐出色的评论家,豪爽健谈、贴切含蓄,更像是知识渊博的教育家,字斟句酌、风格细腻。父亲独到入微又不厌其烦地给我讲这、讲那,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才气纵横。父亲具有天才般的秉赋,每次听他的讲述,犹如欣赏气势恢宏的大合唱曲目,时而磅礴有力、时而隽永深邃、时而婉转回旋。我心里非常明白,父亲这样做的唯一目的,就是为努力拓展我的知识视野,使我受到良好的文学和艺术熏陶。
在当年的中国教育界,骤然刮起“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奇谈怪论。即使在天高皇帝远的乡村,同样不可避免这种悖论的污染。贫下中农们认为,旧社会他们受压迫、受剥削,没机会读书学文化,新社会他们的子女能到学校上学,学点知识固然重要,但更要防止子女们成为资产阶级接班人。他们不能理解和领会**同志“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坚定而又盲目地提出,既要让学生读书,更要使学生从小树立“为/革/命种田”的思想,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经受劳动锻炼。
在农村参加生产劳动是司空见惯的事,因办学条件十分简陋,他们实在找不到其他防患于未然的办法。怎样才能防止在“泥土”里长大的后代“变修”呢?经苦思冥想,贫下中农们只有要求学校,增开/革/命文艺课,并作出相应的明确规定,学生这门课的学习成绩如何,作为今后衡量是否能升学的硬性条件。
学校开设的/革/命文艺课,实际上就相当于现在中小学音乐和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限于办学条件,学校只能以唱/革/命歌曲,来评定学生这门课的成绩。这种做法,和培养和造就“/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和达到“全面发展”的要求相比,显然是牵强附会、风马牛不相及。
起初,学校要求每位学生能熟练唱出20―30首**/语/录歌;后来,又要求大家能唱出当年风靡全国的《战地新歌》(共出版过三集)歌集中10―15首歌曲。这两项要求,只要学生们多听有线广播、相互间多加模仿和传唱,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但学校又不能让每位学生“/革/命文艺课”的成绩都是优秀,又该怎样才能拉开分数距离呢?于是,学校重新要求全体学生,不仅要学唱和学演由**亲手培植、大树特树的/革/命样板戏,还要积极顺应蔓延全国的“看样板、学样板、做样板”的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