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1977:我生命的转折点(7)
1978年1月中旬,蒯宁宁和我均双双走过拥挤不堪的高考“独木桥”,同时被古城师范学院录取为新生,她在生物系、我在数学系。我和同期的所有莘莘学子,最终成为时代的幸运儿,实现自己进入大学深造的愿望。
1977年,终究成为我生命轨迹的转折点。
据资料记载,1977―1978年,全国报考人数分别为570万和610万人,录取数分别为万和万人,报考数和录取数比例分别为29:1和26:1,新生分别在1978年春秋两季入学;江苏省报考数分别为31万和37万人,录取数分别为万和万人,录取率分别为和。江苏省1977年招生录取工作次年2月完成,本专科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200分。原计划录取9556人,后又扩招4864人。
我始终认为,在自身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参加高考是人生一段重要经历,也是人生一笔宝贵精神财富。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高考,是中国青年学生真实意义上的成人仪式,是他们踏入社会、奉献人生的重要前奏,也是国家的“抡才盛典”。参加高考的重要意义在于提示人们,在人们生命的每段过程中,总是机遇和挑战同在、奋斗和成功并存;面对接连不断的机遇和挑战,只有不怕困难和重压、不怕挫折和坎坷、不怕艰难和险阻,善于在重压下珍惜机遇、在竞争中迎接挑战、在奋进中获得动力,就能够顺利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实现人生理想。
对于高考成功者,通过自己诚实劳动换来的收获,值得终身引以自豪和骄傲;更懂得要使自己稳步走向成功,就必须不懈地努力奋斗,切实把自己的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对于高考失利者,经历考场的残酷拼搏,树立起“失败不失志”、勇于战胜自己的信心,增强敢于面对人生各种挑战的勇气,为更好地锻炼提高自己奠定思想基础。可以说,无论在高考中成功与否,所产生的教益都使他们终生难忘。
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我思绪万千、心潮难平,毕竟是自己首次通过辛勤劳动,在激烈竞争过程中获得的丰收成果,喜不自禁、喜出望外的舒畅心情,使得自己难以表达心中蕴藏的千言万语、万语千言。
几天后,在王师傅提议下,车间主任和部分同事为我召开充满惜别之情的欢送会,大家相互合影留念、互道珍重、共祝未来。我和他们的共事时间虽短暂,彼此间建立的友好情谊却难以忘怀。厂领导到场向我表示祝贺,夸奖我为厂里争光,鼓励我继续努力、早日成才。那位车间主任除向我表示祝贺外,还特别向我致以歉意。在办完工作交接手续、收拾好随身行李后,我以昂扬的人生姿态,满怀信心地准备投入新的生活,开启人生的新征程。
临行前,我专程去父亲和我曾生活过的生产队,向农民们告别,看看我们住过的草房、走过的土路、耕种过的农田,以及我坐过的教室,目击之处,我不禁感慨万千。
父亲和我所经历的那段痛苦磨难,已在我灵魂深处留下深刻、厚重和神圣的烙印,任凭岁月的风霜无情吹打,都丝毫不能把它们抚平!半新的草房、粗笨的农具、昏暗的煤油灯光、赶牛的吆喝声,往昔的所有,历历在目、如影相随,和我的血脉相连,和我的生命相融,无论今天、明天和后天,或在更久远的未来,没有任何力量能把我和它们分开!
在离开安前的前夜,我独自踯躅街头,心潮澎湃,百感交集。在这块留下父亲和我人生足迹的土地上,记录过我们共同度过的艰难困苦的日子,展示过父亲精彩纷呈的人生,引领过我迈向真实坦荡的生命旅程。八年来,父亲和我所经历的一切,都将在这块土地上画上句号,并将永远留存在我的记忆中。
忘不了啊,忘不了!忘不了那一马平川的土地、忘不了那烟波浩渺的骆驼湖、忘不了那缓缓南去的大运河、忘不了那烈士长眠的长陵山,忘不了那淳朴厚重的乡风民情,更忘不了那永远镌刻在我心底的那段刻骨铭心的岁月!
别了,安前!别了,苏北大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