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永远的青春之歌(3)
作者:蔡王诗琪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710

第三节 我心中永远的青春之歌(3

那个“坚冰已经打破、航道已经开启”的进军时代,思想启蒙的气氛异常活跃,百姓们带着对过去的沉思和对未来的展望,带着探索真理的挚诚和敢为天下先的使命感,勇猛追逐着时代的浪潮。我作为团组织和学生会的干部,身处波澜壮阔、万马奔腾社会氛围,置身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校园,同样深受教育和鼓舞,不断以国家取得的“四化”建设新成就激励自己,准备迎接中国将要到来的高歌猛进新时代。

先哲们早已所言,大学之大,不是大名鼎鼎的大,而是她的胸怀博大,意味着气宇恢宏,涵养大器,作育栋梁;高校之高,不是高楼大厦的高,而是她的博学多识,意味着兼容并蓄,海纳百川,提携后生。作为锤炼人生、汲取知识圣地的大学,在任何时代,都责无旁贷地承担着服务和奉献人类的神圣使命。

按照这些富有哲理的论说,我的理解,培养和造就适应国家建设和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就必然要求大学生们,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和实际知识运用技能;合格人才的内涵和外延,又不仅仅包含知识和技能,必须涵盖人生的未来理想、坚定信仰、奋斗精神等非有形范畴;必须在实施人格教育、进行人性塑造、提升人才造就水平等方面,及时给予跟进,由润入心田的涓涓细流,汇成实际言行的滔滔江河。

八十年代伊始,我们即将开始大二年级的学习生活。经历近2年的校园生活后,同学们为打好自己专业知识基础、发愤读书学习的精神和行为,并不需要学校或系里领导过多关注。尤其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同学们进一步确立毕生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理想,等待着纵情拥抱“四化建设的春天”。

学校各级/党/团组织紧紧抓住这些良好思想苗头,因势利导、触类旁通,要求全体同学充分珍惜在大学学习的有限时间,力求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坚定献身于人民教育事业的信念,加快提高自身的政治和人文素质等方面,通过开展各项教育和娱乐活动等形式,促使自己在多方面取得明显进步,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争当时代的弄潮儿。

在此后较长时间内,我常常带着忐忑惴惴的心情,组织同学们开展多项丰富多彩的活动,期望通过开展这些活动,把学校领导对我们的各项要求,落实到大家的学习和生活中去。

1980年5月,《中国青年》杂志刊登署名为潘晓的读者来信,标题是《人生的路啊,为什么越走越窄》。在饱含激情和痛苦的来信中,潘晓用激越、凄凉和哀怨的文字,诉说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所遇到的种种疑惑和焦虑,引发在全国青年范围内关于人生意义的讨论。

这场单纯朴素的群众性思想解放运动,如同地壳里的岩浆喷涌而出,搅动绝大多数青年们的思想和情感,标志着当时中国青年的心态,已实现从盲目和狂热转向苦闷和迷惘,传递他们在人生态度发生重要转折关口,所迸发出压抑已久的心声。当年,中国青年的最大苦恼是,自身价值观念和现实生活相差悬殊,忘我奉献精神和民众的“自我实现”大相径庭,为“四化”大业奋斗的热情和平淡无味的生活南辕北辙。全国数以几百万计的青年以愤青般的热烈姿态,带着这些困惑和疑问,以年轻的心声,向变革中的社会发出深刻的追问和求索。

根据学校团委部署,我和系学生会的同*合全系各个班级,组织同学们以班级团支部为单位,针对潘晓来信内容,联系自己思想实际展开讨论,引导大家以“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为主题,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彻底解除思想上的困惑,袒露自己对人生的意义的认识,力求在思想上产生相互间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