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柳树坪 兼议知青文学 四、
31楼椰风海韵: 楼上诸位朋友对知青文学写作方面各抒己见,很有意义。-=手打吧会员手打 www.shouDa8.com=*多作些这样的探讨,对知青文学的创作方法和历史意义以及传承下去都是极其重要的。这样集思广益,可能使勤奋的知青作家们得到一定的启示,写就辉煌的传世之作! 愚以为:小说和散文尽可能不用第一人称,(纪实文学除外)客观地反映当年知青生活,不以诉苦为主题,而是让读者从字里行间去体会,则更有说服和震撼力。罗丹老师做得很好,达到了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
32楼艾木地:知青文学,也算读过不少。有一个感觉,绝大多数这一类作品中,往往只见知青,不见农民。我以为,如果脱离了农村、农民这个大背景,知青文学恐怕是难得写出深度、广度的。
33楼西岭望雪:知青文学总体上来讲,是属于"杯具"型的,因为长达近二十年的时间里,整整一代人用青春泪水甚至生命书写下"知识青年"四个大字,知青这个群体,承载了太多的苦难,他们与乡下的原住民相比,天时,地利,人和均处于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状况,生存条件,心理压力,政治压力都迫使他们生活于社会的最低层,(当然少数下乡镀金的除外)诸多原因造成了知青这个特殊群体,几十年后,当知青们回忆过去的日子时,当然痛苦会多过欢乐,他们记录的是一部真实的历史,而不是虚构的"歌舞升平"。象王朔这样的名人所说"针尖大的事情,拖来一车皮眼泪"是漠视知青这个特殊群体在那种历史时代所承载的苦难,是对历史的极端不负责任,纪飞兄说得好!王朔,他算什么"东西"!
34楼天尘:我用了一句王朔的话,看来引起一些朋友的不快。这里我应该做点说明。王朔此话的原意不是说知青上山下乡是“针尖大的事”,而是说知青文学中,有人喜欢把自身经历中针尖大的事都看得非常重要,痛苦得悲天跄地。在地里摔了一跤,也可以写出一两万字的感慨。它的原意是这意思。至于有人感觉自己经历的是大苦大难,您尽管诉苦好了,我不反对。一车皮的苦拖出一车皮眼泪估计王朔也没理由反对了。
35楼天尘:写下乡的苦难是可以的,也是应该的。问题是写作的心态。我取笑谈以往。不必沉醉于痛苦之中。不必顾影自怜。不必喋喋不休。当然,这又是个人好恶问题。林黛玉似的望月伤情,见花落泪,如果伤得精彩,落得婆娑我也会欣赏的。只是我不会(偶尔也会。所谓男子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36楼大队部:知青和农民毕竟是两回事吧?说农民比知青更苦,相信农民不一定会认同;反过来农民对知青的看法要嘛不欢迎,说知青摊薄了农民的被窝,要嘛对知青抱以一定程度的同情。农民是苦,但在那个年代他们的痛苦与知青的痛苦不是同一种概念。如果因为农民苦(或许比知青更苦?)于是就说知青不要诉苦,那知青是否应该高兴起来,高唱青春无悔?或者谢天谢地,还有比我们更苦的农民在?
我以为有苦就该诉,农民诉农民的苦,知青诉知青的苦。如果在诉知青的苦的同时还帮帮诉农民的苦,那么您大概就有了某种终极关怀和思考,一种对人性深层次的追问。当然,诉苦不是开大会向人煽情,博取眼泪,而是对社会历史形态的批判。这似乎应该是知青文学的方向与责任。可惜的是,在这方面我们的很多同胞有点缺乏记性。
至于王朔,和知青不是一路人,不说也罢。
37楼孟晓:“恐怕没有几个喜欢读长篇大论的。要不微博怎么忽然热了呢。”――现实是有点如此,但我觉得长篇还是不能缺少的,而且在思想的深刻性和艺术的高度性上,中、短篇是远远不能企及的。
“虽然我是欣赏并且践行“真实的反映生活的”,坚决拥护你,但我并不反对人家。”――足见尘兄待人宽厚,只是我们自己要坚持“底线”为文!歌德不是说“每个作家身上都有一颗勇敢的种子”吗?
“至少我们这辈人也不应该把自己画成个三花脸。王蒙说男人不喜欢诉苦,可是他忘记了他的《在伊犁》,他没诉过苦吗……”――非常同意大队部的见解:我们可以坚持自己认定的“原则”去做,我倒觉得男人可以诉苦,只是应该诉的是具有共性的群体“大苦”,而不是个人的“小苦”。其实,女知青的苦比男知青多,所以,男知青应该诉苦,特别是将女同胞在当年受的苦难倾诉(写作)出来。那些家喻户晓的以描写女性悲剧而著称于世的名作大多数不都是由男作家们写出来的吗?[例《祝福》里的祥林嫂、哈代笔下的苔丝、《复活》里的玛丝洛娃、莫泊桑描述的羊脂球……
38楼六旬童:“六旬学童”不懂文学,拜读诸帖有话想说,旧话重说权当胡说。井蛙之见:
无怨怨有何益 (施压者离退作古皆不在位,现已时过境迁)
有悔悔为哪般 (老知青上山下乡并非自愿,当年情势所迫)
微人轻言:
文无定则 知青写作何妨缘情率性
世有不平 岁月沧桑但忌顾影生怜
39楼老梅:天天看此帖,最赞成是大队部所语。知青文学虽离不开农村农民,但有它特定的内容。例如:从城市学生到农民的瞬间转变,当年针对知青的各种"政策",知青群体间的相互影响,招工抵职招考病退难一一尽述,等等这些不是描写了农村农民就能概括得了的。就我而言,十多年前就曾想不自量力写知青文学。写小说,觉得象虚构;写*纪实,涉及他人,恐引不满[之后果然知道所虑存在,幸喜不曾动笔];日记没有,诗歌不会选了个自传自画,基本不涉及旁人,成了知青文学的旁门别类。幸亏大家看得起,多有赞声,我真高兴。最喜看到知青文学百花竞开,百鸟争鸣。
40楼椰风海韵:老梅兄独辟蹊径,以自传自画的方式,独特地表现了当年知青的喜怒哀乐!
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