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 享誉南宋“果斋先生”知州――魏文翁
作者:魏义芳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857

魏文翁(1180――1231),字嘉父,南宋蒲江人。终年51岁。父魏孝寿,淳熙13年(1186年)中丙午科举人。堂兄魏了翁,字华父,号鹤山。累官工部侍郎、礼部尚书、端明殿学士、资政殿大学士等职。南宋理学大师。宋宁宗嘉定4年考取进士,时年31岁。旋任四川制置司干办、上津县令、新繁县令、成都通判职。在诸任中,简政薄赋,多有政声,后升调叙州知州。魏文翁生平著作有《读书日记》20卷、《中庸大学讲义》2卷、《杂稿》10卷等。魏文翁立身处世重在务实,提倡知行合一,见义必为。享誉南宋,学者称他为“果斋先生”。

魏文翁(1180――1231),字嘉父,南宋邛州蒲江人。生于孝宗淳熙7年,卒于理宗绍定4年,终年51岁。父魏孝寿,淳熙13年(1186年)中丙午科举人。

堂兄魏了翁,字华父,号鹤山。生于南宋孝宗淳熙5年,卒于宋理宗嘉熙6年,南宋理学大师。南宋庆元5年(1199年)己未科进士,嘉熙元年以校书郎出知嘉定府,累官工部侍郎、礼部尚书、端明殿学士、资政殿大学士等职。曾於两淮力主抗金,献边防十策。明洪武元年,朝廷为表彰魏氏一门忠烈,追谥为“九龙三公”。魏了翁是南宋后期著名的理学家和进步的思想家。

魏文翁早年从学于临邛郡名儒李坤臣。李目失明,他躬亲扶持不稍懈怠,勤学好问,受师教益甚深。

宋宁宗嘉定4年(1211年)考取进士,时年31岁。旋任四川制置司干办、上津县令、新繁县令、成都通判职。在诸任中,简政薄赋,多有政声,后升调叙州知州。

在叙州任内,值横江寨一带读族隔柱支系奴隶主,裹胁士人发动骚乱。侵夺当地48座村庄,掳掠人民和牛羊无数。他临乱不苟,果敢坚毅,谓此患不除“是守封者之耻辱也”,便亲率大军征讨,经七八次激战,终于敉平暴乱,收复被侵占村庄,护回民畜,并立将降敌误军之原安南堡主将狄厚叔判斩。

魏文翁立身处世重在务实,提倡知行合一,见义必为。

魏文翁对宋时著名理学家陆九渊学派奉行的“心即理说”(即天理、人理、物理皆在我心中,心是唯一的实体),从思想到行为都是与之对立的。陆氏之学当时颇风行,他却向四川提举学事司谏议,勿以陆氏的学术观点当作开科取士的准则;认为“科举之取舍,士风所系也”,不要因此而影响当时的学风和文风。

鹤山学派为魏文翁堂兄魏了翁所创学派。筑室于白鹤山下,号“鹤山”,学者称“鹤山先生”,因称所创学派为“鹤山学派”。了翁为二江学派范子长、范子该所传。范氏师事南轩学派张□,了翁从中接受了张□学说。既而潜心研究张□、朱熹之学,成为二人私淑弟子。

又与高载、高稼、高崇、高定子、真德秀、辅广、李燔、张冶、李坤臣、李从周为友,互相切磋学术,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史弥远专擅朝政之时,他辞官回乡,居白鹤山下授徒讲学,“士负策从之,由是蜀人尽知义理之学”,形成“鹤山学派”。

一传数传弟子甚多,著名者有:魏文翁、郭黄中、吴泳、游似、牟子才、王万、史守道、蒋公顺、税与权、膝处厚、蒋重珍、许月卿、史绳祖、叶元老、严植、张端义、王□、赵范、赵葵、牟应龙、李□等。

此派为学旁搜诸家,广取博收,以钻研儒家经典为主,融合朱熹、陆九渊两派学说,形成自己驳杂的思想体系。他们反对虚无之说,谓“虚无,道之害也”。

认为“宇宙之间,气之至而伸者为神,反而归者为鬼。在人则阳魂为神,阴魂为鬼。二气合则魂聚魄凝而生,离则魂升为神,魄降为鬼”。又认为“人物之生有刚柔,于是乎有善恶。刚之善也,其言直以畅,恶也,其言粗以厉。柔之善也,其言和以舒,恶也,其言阂以弱。”

主张通过修养变化气质,谓“志有所守,而大本先立,则气得其养,而生生不穷。夫如是,可以变化气质,愚明柔强,虽引为圣贤可也”。

尊崇朱嘉,曾倡言推尊理学,以改变社会风气。建议为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定爵谥,表彰周、程开创理学之功。

重视读书穷理工夫,谓“益知读书穷理工夫无穷,此不是黔奇街博,义理所系,世变所关,不容草草”。读书穷理的目的是“涵养气质”,转变社会风气。

特别重视“心”的作用,认为“心者人之太极,而人心又为天地之太极,以两仪,以命万物”。指出“是心之明,光乎日月,然则心者神明之舍,所以范围天地,出入古今,错综人物,贯通幽明”。如果“人心迁于物则蔽□”,这就需要下一番“正心”、“养心”、“明心”的工夫。要做到“心之神明”,就要“寡欲”。

提倡“寡欲”,而不提倡“无欲”,认为“圣贤言寡欲矣,未尝言无欲也”,“天理人欲同行异情,以此求之,则养心之说备矣”。

宣扬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的贵贱贫富的界限是不侵犯的“天险”。

特别重视学校教育,人认为“崇学校在于养士气”,“涵养气质以成其材,而待国家之用”。为学主张多读原著,谓“读书虽不可无注,然有不可尽从者”。指出,“多看先儒解说,不如一一从圣经看来,盖不到地头亲自涉历一番,终是见得不真”。主张“不欲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得活精神也”。

(《宋元学案》卷八十《鹤山学案》)此派代表著作有:魏了翁《鹤山大全集》、《九经要义》,魏文翁《中庸大学讲义》,吴泳《鹤林集》,王万《心铭》、《淡斋规约》、史守道《传斋集》、《春秋统会》,税与权《易学启蒙小传》。此派学说曾盛行于四川邛眉一带,明清时期仍有传人。

魏文翁生平著作有《读书日记》20卷、《中庸大学讲义》2卷、《杂稿》10卷等。学者称魏文翁为“果斋先生”。后病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