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刀问斩”,首先就是冲着峄城。
八师本想拿下贾汪,然后再进彭城。谁知日伪拒降,这块骨头还不好啃。小试拳脚后即撤出战斗,说是迫不得已也可,但又是明智的,如果作个比喻,徐州这颗“桃”虽大,却是在墙外,自已院内的桃还没摘尽呢。于是,八师赶紧杀了个回马枪,打扫鲁南根据地周围的几个日伪据点就成了当务之急。
如果具体说,是哪几颗“好果”呢?这些地名山东人耳熟能详不足为奇,其实有几个地方,你可能也知晓。台儿庄你总应该知道的;你听说过枣庄,我也不夸你知多见广;滕县么?如果真不知道,多少有些遗憾,大名鼎鼎的台儿庄原属滕县,滕县即今天滕州市,人口200万,号称神州第一县;至于邹县,就更不用多说了,那可是亚圣人孟子的故里。
前面说的地名,多少有些名气,我要说的是是峄县,峄县现属枣庄的一个区,但当年却被称为鲁南第二大县。我想如果你对战史有些兴趣,那么峄城北数十里外有座名叫抱犊崮的山,就非常值得你念想了。抱犊崮,群峰环抱,地势险要,是当年八路军一一五师入鲁后苦心经营的“山寨”,也是鲁南抗日根据地的核心。这个话题不展开了,但前面说的几个县城,正是以后八师要大动干戈之所。
要插一句的是,在打峄县之前,司令员张光中和军区参谋处处长来光祖回军区,何以祥副师长到职,八师参谋处主任由鲁南军区作战科科长马冠三担任,二十二团政委刘春升任八师政治部副主任,这个副主任,只是一个过渡,很快“转正”。这样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八师师部在出击途中边组建边完善,到了此时,指挥机关基本就位,八师和鲁南军区正式“分家”,再说是“地方部队”那可不干了。
其实,八师一出山,就可以甩一个字“牛”。讨论八师主力地位实在是太“菜”了,只要看看八师的两把“大刀”,就想起电影《英雄儿女》中的一句台词。团长说,你们这个团,从来就是大腿杆上绑大锣,走到哪,响到哪!八师就有两个响当当团。说响当当,不是信口拈来,请看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抗日根据发展史略》中的一段记述:1943年3月“一一五师和山东纵队所属各旅、各支队番号一律撤销,两大系统的部队编为13个主力团。鲁中军区:一团、二团、四团;滨海:四团、六团、十三团、二十三团;鲁南:三团、五团;胶东:十三团、十四团、十六团;清河:直属一团;山东军区辖特务团。”山东军区兵强马壮27万大军,要说头等主力团也就13个。八师独占两个,即三团和五团,想不刮目相看都躲不开。
这两个团编入八师后,番号分为二十二团和二十三团。在鲁南军区时,人们常称之为老三团和老五团。鲁南抗日战争环境这么艰苦,如果没有主力支撑,那是不能想像的。三团原是一一五师教导一旅三团,说来三团的“根”是在津浦支队,所以有红四方面军的“血统”,二士二团长王吉文,是山东八路军中有名的骁将,三团从抗战起,攻城就是拿手好戏,并不是从大反攻后再开始学的。三团善攻,团长王吉文是下过功夫的。可以说,这个团一直是二十二军最锋利的前矛之一。
人民解放军极为重视光荣传统的教育,所以有红军血脉的部队是非常骄傲和自豪的。当然,如老三团这样的团,可以说是从红军部队中发展起来的,但红军连队却是没有的。所以,要说红军连,那还要看老五团。老五团的即二十三团,原是一一五师教导二旅五团,老五团和一一五师六八六团血脉相连,一营一连曾是六八六团的一个连队,一连资历很老,可以上溯到平江起义,想来有这样悠久历史的红军连队也是不多了。三团和五团作为鲁南军区的两把快刀,在这次攻取峄城的战斗中担当重任是不言而喻的。
古人云,欲先必欲利其器。**同志认为战争武器不是第一位,但也认为也是取胜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知道了八师作战兵员充实,但对兵器,也就是武备到底如何呢。
大凡是要上阵的军人,对手中的“家伙”,说起来没有不津津乐道的。何副师长毕竟是搞“业务“的,他对当时八师的武备有一番回忆:“每团有两门迫击炮,每个营配备两挺重机枪,每连配备四至五挺轻机枪和一至两门掷弹筒。这样的装备,在当时我全军的主力部队中属于中等。”看了这段话,我会想,有“上等”装备是哪些部队呢,难道是滨海军区的两个师?(三十八军的那两个师今天也是装备最牛的)
我们走向明天,要与时俱进;我们回顾昨天,要用历史的眼光。何以祥意思是比八师装备好的部队也有,我想这是客观的。不过,你设想,小鬼子一个小队(一个排)也只有1挺“歪把子”。上个世纪70年代末,我国边境有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击作战,在网上经常提到部队有时火力不如对方,说得是我军冲锋枪少,当时野战军编制步兵连队只有正副班长用冲锋枪。但许多朋友还有所不知,拿班用轻机枪来说,有人以为就是一班一挺了。其实不然,当时步兵排编有1个机枪班,也就是两挺轻机枪。一个连也就是6挺轻机枪。所以我想抗日战争刚刚结束之时,八师能有这样的装备,也过得去了。以后,仗越打越大,八师因为攻坚多,装备更新也快,尤其是重火器的装备,在兄弟部队中是非常突出的,以至引起别人“眼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