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12月13日,八师师长身殒沙场,卒年三十有二。
师长姓王,名麓水。这在前面都说过了。其实叫他政委也没错,王麓水原本是鲁南军区政委,来八师任政委,代师长,不久正式任命师长。但通常以军事首长为一号首长,所以大凡军政一肩挑的首长,往往以军事上的职务称呼。 “大权独揽”虽不是特例,但确实不多见。这,一是人民军队特有的军政体制,二是军政双优的人才总是不多。
王师长英年早逝,倒在战场,按古人的说法叫马革裹尸。马革裹尸是军人的悲壮,以中国传统军人的理念来说,甚至可说荣耀,是军人境界中的理想归宿。但“马革裹尸”还是为了还乡,王麓水何处是故乡,家在安源萍水头。
王麓水1913年生人,原名王培岳,虽家境贫寒,但还是读完了小学。那年头,有小学生的学历不容易了,军中算是“小知识分子”了。知识分子闹革命,起步就高,江西萍乡是土地革命时期的一块红土地,王麓水少怀大志,1928年就参加了共青团。1929年4月,中央在江西永新县河东召开了一次重要的工作会议,史称“河东”会议。作为边区政府工作人员,王麓水也在会上发言。会上毛委员对这个稚气未脱的青年人的见解颇为赞许。
会后,王麓水被送到湘赣苏区红军第四分校学习,从此走上了戎马生涯。这可能是人民军队最早的“军校生”了。王麓水,人中英杰。人才难得,可惜英年早逝。
王麓水成长于江西这块红土地。也有人说王麓水参加过井岗山的斗争,这个概念很大。井岗山红军主力1929年1月就下山了,王麓水有没有上过井岗山,有待考证。但王麓水参加了苏区五次反“围剿”是不用怀疑的。
王麓水是千山万水长征的幸存者。“七七事变”后,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五团政训处副主任,政训处是按国民革命军编制而言的,实际就是我军的政治机关。国共合作,国民党只给红军主力3个师的番号,每师两个旅,每旅两个团,加上一一五师的独立团,总共也就是13个团。六八五团的前身是红一军团二师,即四十三军一二七师,今天大红大紫的济南军区某红军师。知道六八五团政训处主任是谁吗?他就是名将邓华。
在平型关战斗中,王麓水身负重伤。有意思的是,在养伤的时候,国际记者访华团来医院慰问,有位记者对与之一番交谈后,兴趣愈浓,不仅给王麓水拍照,还画了一张肖像。以后王麓水还把照片和画像邮回了江西老家,以安抚亲人之牵挂。
翻开王麓水履历,王麓水从班长干起,接着是排长,到连队指导员,以后一直走在政治军官这条路上。来到山东后,他曾任一一五师教二旅政治部主任,教一旅政委。但在红军时期王还有一个职务,让后人很有些惊心,那就是“特派员”。他曾任红一军团保卫局局长和特派员。在一些影视剧中,特派员往往握有生杀大权,当然,这是文艺作品留给我们的印象。我读了许多怀念回忆王麓水的文章,谈到王麓水面相,可说是“文官武相”,他身高体壮,浓眉大眼,一脸络腮胡,很容易让人想起猛张飞。以常人的思维定势,似乎他更像是一块武将的料。
王麓水长相“生猛”,但他是党多年的政治工作者,对革命事业、对同志、对人民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高度的政治责任不是用在红头文件上,是他的一腔热血,是他满怀的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