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些事情,说在前头比事后补救要来得好,所以,这篇写在前头的话就显得很是必要了。
春秋战国,大争之世。可惜网络上写这个时代的文少之又少,出彩的更是不多,大神月关曾写过春秋之末、吴越庆忌之事,然而窃以为就书的成绩而论,此书大概是月关其历史文中最差的一篇,可见这个时代的故事想要出彩有多难(当然,若是您非要提到寻秦记,那我无话可说)。
不过既然选材已经选到了这个时代,与其怨天尤人,不如摸着石头过河,有些事情不去尝试永远也不会成功,各位说对么?
对于写作动机来说,其实我很愿意和各位分享。
看历史文的人,都是对书上的历史心存不满的人,他们幻想着如果历史能够换一种方式进行,结局是否能够更加切合人意。当然,我也不例外,我的不满起源于秦因商鞅变法而崛起,其军事实力在商鞅当政的十九年内,已经超越了山东六国,成为战国七雄之首,可是却历经七代君主,历时整整花了117年才终于横扫**,一统天下,个中原因值得人深思。变法之后的秦国不乏不世出的人才,譬如张仪、司马错、范雎、白起、包括吕不韦,他们都是搅动战国大势的风云人物。然而我觉得,自商鞅之后,秦国欲要称雄天下,需要的不仅仅是数位人才,而是一个英雄!真正的英雄!
乱世出英雄,英雄平乱世!正如日本应仁之乱后的战国时代的结束要归功于织田信长的横空出世,于是我很自然的想到,若是七国逐鹿的时代早早的出现一位能够劈开时代的英雄,是否能够改变这个战国之世的走向?因而便有了这本《顺秦》的创作之源。参考了许多史料和时人所著的小说等,逐渐变成了干脆让这位英雄将商鞅之所为一并担在肩上的想法,于是出现了宋病己这个人物,而且是在商鞅变法之前。
然而动笔之后我才发现,战国时代的难写并不在于无事可说,反而是值得一提的事情太多了,能够青史留名的人物太多了,可惜他们所在的时代连绵了百余年,太过纷繁复杂,不象汉末三国般,各路英雄豪杰在十数年内如井喷似涌出。我倒是很想看看若是孙膑与白起生于同一时代,二人胜负几何?只可惜天不遂人愿,这大抵如关公战秦琼般只能存在于众人的想象之中。所以故事开始的时间,我选在了约莫是公元前351到349年的时段(在开篇对于时间点,我刻意使其模糊,方便故事的展开)。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在这个时候,秦国的变法已然开始了数年之久,商鞅(当然此时应该称其为卫鞅)亦早已身为秦国之大良造。但是为了故事的紧凑性,特别是考虑到张仪、苏秦等人的出场时间等等问题,我还是坚持选在这个节点开始我的故事,所以您能够看到此时本应脱离囹圄的孙膑还不过是大梁城的乞儿,那马陵之战亦还未发生,第三次秦魏河西之战也没有开始。我所要澄清的一点便是——本书并不是忽视了这些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对于所有的历史文来说,对历史的艺术加工其实是不可避免的,甚至许多书还会为了配合情节的必要,更改历史人物的出生时间。当然关于这点窃以为并不可取,正如前文所说,历史人物的活跃时间轻易是不能够更改的,读者们爱看的是同时代人物的较量,譬如三国中的三英战吕布、明末的袁承焕对上努尔哈赤,应该鲜有人愿意看到某书为了推动情节发展,而出现诸如庞涓率魏军攻打赵武灵王驻守的邯郸城,当然这还算马马虎虎,若是庞涓不死在马陵或许还有人能勉强能接受,但若是某本三国文里出现了叛逃蜀国的夏侯霸在阵前忽然看到对面军阵中缓缓走出了其父夏侯渊,只怕就是天雷阵阵了。
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所以我选择了自以为一个更加合适的时间点,开始了我的故事,还望诸位合理党和考据党的大大们高抬贵手,不用刻意追究某些事情发生的时间点,存在即合理,毕竟这个世界呼唤和谐,不是么?
作为一个新人,对于史料的收集自认为还是很尽心竭力了,然而正所谓百密一疏,书中的错漏肯定是难免的,许多作者都喜欢在书评区内置顶一贴,请读者们纠错,大抵我也会专门开这么一贴,不过若是提前将自身的疏忽在正文的前头,似乎更显诚意。也希望各位书友能够不吝赐教,有任何问题都能够提出来,有则改之无则嘉勉。能够从你们的字里行间看到自己文中的缺失,我认为是一件很有裨益的事。
唠唠叨叨了这么多,想必大家看得也有些累了,正如我的责编所说:本书选择的时代并不讨好,算是个冷门,读者或许不会很多。但是我相信自己的努力和实力,有一个奋斗的方向,就会有写下去的动力。我坚信自己能够写出一篇出彩的作品。所以,请给我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不也是给诸位一个能够欣赏到少有人涉足的精彩时代的机会么?
拜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