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时间到了
作者:芷文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192

世间事少不了一个缘分,若吴鹏不去机器局,若李忠没有喊那一声“告御状”,或许也就不会被吴鹏发现,或许之后的历史会是另一个样子,或许也就成不了将来的李大将军。

之后的日子里,吴鹏没事的时候就教李忠等人识字,同时也是自己识字的一个过程,繁体字吴鹏还不是太适应,而且他还在努力的练习毛笔字,皇帝写出的毛笔字绝不能太寒酸了。

不过吴鹏呆的最多的地方还是机器局,来的次数多了,吴鹏也不让这些官员都跟着了,太没意思了,后世作为一个枪械发烧友,吴鹏对于枪械还是很有研究的。他想着自己是不是利用这段时间能够研究出把枪来,而且他对于吉林机器局自己生产的那种连发机枪也很有兴趣,只不过每分钟80的发的射速太低了,在他看来300发是最低标准。

“参见皇上!”这天,吴鹏又来到了机器局,一年轻人走上前来,向着吴鹏躬身施礼道。

“大胆,见的皇帝还不跪下!”邹良在旁边喝道。

“算了,看来我之前的那番话起作用了,在工厂里不用下跪的。”吴鹏笑道。

来的这人他已经见过几面了,来人二十七八岁,看起来很有自信的样子。似乎知道吴鹏不会治他的罪一样。

“你叫什么名字!”吴鹏问道。

“回皇上,草民叫刘家照,是天津机器局的人,是来送火药局的机器的!”刘家照不不卑不亢地回答道。

“你出国留过学!”吴鹏看着刘家照道。

“皇上慧眼,但不知皇上何以得知!”

“朕不光知道你留过学,朕还知道你是留美学童,在美国呆了**年!”吴鹏接着说道。

“皇上是如何看出来的!”刘家照大为惊讶。

吴鹏指了指自己的眼睛,“从你看朕的眼光中看出来的,你没有平常人对朕的那种敬畏感,你肯定是受过国外文化的熏陶,如果是成年人去国外游学,不会有如此深的影响,朕料定你出国时间不短,起码有几年的时间,而且是在你的幼年阶段开始的,也就是说你是在外国长大的。”

“如此便很容易判断出你的身份了,我大清国有如此经历的人只有留美学童了!”吴鹏自信地说道,留美学童的事情他是知道的,清王朝从1872年到1875年派了四批留美学童共120人,他们年龄大约在十一二岁到十五六岁之间,本来是为期十五年的留美生活却中途被截断,1881年留美学童分三批分别回到国内,这刘家照肯定就是其中一员。

“皇上观察之细微,分析之透彻草民佩服!”刘家照再次躬身施礼道。

“这是小伎俩,比不了先生在国外学的真本事!”吴鹏哈哈一笑道。

吴鹏并没有接着如以前那样去改造枪械,而是和刘家照一起回到了行宫之内,同时摆了一桌简单的饭菜,边喝边讨论着,话助酒兴,一时间两人讨论的热火朝天,连邹良都忍不住参与进来了,这些天里邹良,对于吴鹏的看法大为改观,虽然平时看上去这个皇帝有些没有皇帝样子,比如过于随和,很多地方还不符合礼法,不过时间长了,邹良倒也适应起来,他最感动的是吴鹏那种对人平等的心态,看人没有高人一等的感觉,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并不是装出来的。不过看法改变归改变,他是监视皇帝的任务却是不会变的。

“家照,刚才说到强国,何以强国呀!”

“皇上以为呢!”刘家照借着酒兴胆子也大了起来,反问道,吴鹏也不为意。

“朕以为教育第一,实业次之....”

“陛下圣明!”刘家照激动地道,“不瞒陛下,草民在美国学的就是教育,草民以为若我大清引入西式教育,广开西学,以我大清的国力,以我大清的资源,二十年后,必为世界之强国!”

“看来邹将军有不同意见呀!”吴鹏看着坐在下方右手边的邹良看着刘家照眼睛鼓鼓的,于是笑着问道。

“奴才以为,西学不应大肆推广,若西学广传,则有损我大清子民忠君爱国之道,若每个人见了皇帝都可不跪,那我大清岂不....”邹良说了一半突然不说了,下面应该是名存实亡之类的话,他没敢说。

“行了,这个话题我们先不说了,刘先生随我去盛京如何,像刘先生这样从国外回来的人朕是非常喜欢的!”吴鹏趁着酒性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这...草民不敢不从,只是草民原在天津机器局...”刘家照面露难色道。

“这个好说,等回到盛京之后我给李中堂发一个电报告知即可,我想李中堂应该会给朕这个面子的”吴鹏笑道,天津机器局现在为李鸿章接手。

“谢皇上!”刘家照这一次跪了下来激动地道,他本就有此意,吴鹏这些天来经常来机器局,他中暗中观察,发现当今皇上对于西学很有兴趣,不仅仅是制造枪械一途,而是从思想上很接近西方,而且说话随和,他觉得这是自己的一个机会,人往高处走,自己能够在皇帝身边,等到以后皇上亲政了,也不负自己的一身所学。

吴鹏在吉林虽然没有具体的事务,但每天依然是忙碌的,忙碌的日子总是过的很快,转眼间日子已经进入到了六月份,来吉林已经两个月了。

两个月来吴鹏收获很大,他几乎是自己改进了吉林机器局的连发机枪,每分钟的射速已经提高到了150发,虽然离他的预期还有不小的差距,但却也是不小的进步。

这一天,吴鹏接到一封电报,电报是高丰发来的,什么也没有写,不过吴鹏却是知道意思的。

这个时期还没有无线电报,都是有线的,1884年(光绪十年)清政府为加强边防,从旅顺、锦州、山海关到天津架设电线,年底,有线电报通到盛京,后又架设从盛京到安东边门、到吉林的有线电报线路,所以吴鹏在吉林也是可以收到电报的。

“够快的,看来该回去了!”吴鹏叹了口气,目光看向南方,眼中充满了坚定。

(跪求推荐、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