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王宫夜宴(一)
作者:风中的猪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9080

上一世作为一个穷人家的孩子,逢年过节的时候,什么春联呀,灯笼呀这些家伙事都得自己解决,所以对于这糊灯笼的手艺倒也是比较拿手的。 当然,这孔明灯和一般的灯笼倒也还是有些区别的,不过主要是体现在身量轻巧上面的,结构尽量简单,作支撑的篾片尽量的剔的轻薄。同时,为了能兜住更多的热气,体量也要尽量做的更大些。

虽然理论上,在相同表面积的情况下,越是接近球形体积就越大,但实际上要做成球形的话,所需要的肋条就更多,反而就更加增加重量,所以一般情况下还是采用正方形的造型结构最为简单,同时也最轻巧。

原本赵成也觉得这孔明灯制作也很简单,无非就是一个小巧的热气球而已,可是这实际的制作起来,却还是遇上了不大不小的麻烦!

这孔明灯的原理倒是简单,可是在如何解决热源的问题上还真是有些麻烦。在上一世所见街边卖的孔明灯上,这原也是好解决的问题,无非是用些铁丝裹了棉花浸上油脂即可,又轻巧又好用。可是现在赵成要自己制作的时候才发现了难处,这个时代根本就没有棉花,倒是可以用麻丝代替,虽然效果没有棉花好,倒也凑合。关键是这个时代别说是铁丝,即使铜丝也没有的,根本就还没有金属拉丝的工艺!这样的话要用什么来支撑燃烧物呢?

难道说真得用麻线在下面吊一个瓷碟子来放燃烧物吗?这样的话,重量可就增加太多了,虽说并不一定会导致难以起飞,但至少会影响到孔明灯的飞行高度和上升速度呀!

用什么好呢?赵成思虑着渐渐就停下了手中的活计,愣愣的望着身旁的油灯出神。有什么东西是耐热又轻巧的呢?在这个材料匮乏的时代原本只是个芝麻绿豆的小事却变成了大麻烦,看来这冶铁的事情真的要加紧了,毕竟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中,钢铁都在材料界担当着挑大梁的角色。

可是眼下的问题怎么解决呢?虽然自己现在手上也有些钢铁了,但是这钢铁拉丝的事情也不是一般的活计,在现在这个条件下,想要拉出铁丝来,别的不说,至少肯定是赶不上明天晚上的事情了。

这个年代所使用的各种材料其实也不是太少,性能也不算是太差,这是这些材料多半都来自于自然界中的各种有机材料,比如说各种木材,各种动物的筋骨皮胶一类的。这些玩意其实性能都是不错的,只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不耐火!偏偏这孔明灯下面托燃料的玩意也不需要别的什么性能,反而正是要耐火。看来已是半会想不出什么别的好办法,只能是先凑合着用用小瓷碟子了。

这同样的夜晚,虽然烛火价高,但是没有睡觉的却也不是仅仅赵成一人而已。在邯郸的赵王宫里,正是烛火通明歌舞升平。

赵成是不知道烛火的价值,可是这赵王宫中却有的是人知道烛火的价值的,只不过这样的在寻常老百姓眼中珍宝似的玩意到了王宫中和垃圾其实也是差不多的了。在这种以天下之利享一人的时代,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远远不是一个天壤之别所能形容的。在这样的时代,出了秦国以外,个诸侯国几乎可以说都是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财富都掌握在那少数的贵族手中,而出生低贱的人,几乎根本就没有出头的机会和门路。就算是赵义那样的以门客之身出头的,一般来说本身也不是一般的小民百姓,而且最终也不过是这些贵族的依附而已,平时看着光鲜,实际上根本没有可能形成自己的根基,荣辱也不过是在主家的一念之间而已!这也是为什么大量的人才都纷纷流向秦国的道理,对于那时代的寒门士子来说,几乎只有秦国才是出头之地。

其实王宫虽然豪富,往日也很少如此大张烛火的,一般也只是供给赵王一人娱乐而已,像这样弄得整个大殿灯火辉煌的时日从前是绝不多见的。这也是从长平之战失败后赵王养成的毛病,在中国从古就有这样的毛病,凡是不论过程,只讲结果,而且动不动就讲究个牵连。

说起来赵括在长平战败,完全是整个国家各层面的整体决策失败所致,尤其是情报搜集出了重大纰漏。当时不要说是赵国,就是整个山东六国的情报收集得出的结论都是秦将白起重病不起,即将一命呜呼,不然别说是赵国,就是整个三东六国,谁敢跟秦国叫板!

要知道白起是什么人物,那时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战神!注意,是第一,绝对不是之一!而且第二到第十的加在一起也比不上白起一个人的战功!在那个时期,白起在整个天下完全就是一个“专治不服”的主,其一生大小战事全胜,而且从来不捡软柿子捏,比如魏,比如楚,挑战的全部是号称当世最强的对手!就是赵括在受命之初也是说过非白起不惧也,从始至终,根据他得到的情报,所面对的不过就是王龁而已,即使到最终战死都不一定知道自己是败于白起之手。

可是不管怎么说,毕竟这次长平之战败的实在有些太惨烈了,不要说什么举国震惊,就是天下都为之震动!可以说人类有史以来都没有过这样规模的战役,也没有过这样的败绩!按照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来说,终是要有一个背黑锅的人。

在中国一向都是人死为大的,可是这一次,赵括虽然那身先士卒的死了,依然背了两千多年的黑锅,足见这黑锅之大之重!尤其是此战刚好是赵王中途支持赵括换将,这就很难摘的干净了。虽然没有人敢于公开指责赵王,让他出来背这个黑锅,但是从出了这事之后,赵王总感觉臣下们看自己的眼神总有些说不明的鄙视之意。所以从此赵王就不太愿意在朝会上面对臣下了,慢慢的有什么事情都喜欢摆到晚宴间和几个亲近之人一起单独处理了。这样既不用再面对那些鄙夷的眼神,而且在这样的环境下论事倒还有一些特别的松快之意,渐渐的孝成王赵丹竟有些喜欢上这样的感觉了!

今日这样大张灯火,自也不是他赵丹一人行乐而已。说起来赵丹虽然算不上是什么英明神武的君王,也没有废寝忘食的勤勉,但说到荒逸淫乐却也是从来没有过的。今日这宫宴乃是为了给苏代洗尘接风备下的,同时也不免有为将来的举措定个章程的意思。

当然,关于和秦国的和议内容,在秦王答应退兵和议的当天就已经快马传回了赵王驾前,现在不过是因为苏代回返而进行的一个正式的仪式而已。而且今天正好从城门处传来了秦军开始撤退的消息,所以赵王丹的心情难得的开朗。虽然自长平大败之后,赵王见人议事都是在这样的夜宴中进行的,但是今日却是从大败以来第一次有了歌舞助兴。

这个时代是一个礼乐严谨的时代,根据周礼的规定,王宫里能上演的乐舞翻来覆去也就是那么几支而已,说起来还没有文*革时的样板戏花样多。虽然厚实都说战国时期是个礼崩乐坏的时期,但是那仅仅是和周朝初期的严谨相比拟,实际上比起后世的任何一个朝代,哪怕是规矩最繁杂的明清来,这时候的礼乐都还是要严谨的多。

虽然赵王丹一向是个不大有主意的人,但是在做人上却还是比较重视规矩的。可能也正是因为自己的没注意,所以才愿意干脆顺着规矩行事,免得自己拿主意伤神。所以在这个时期里面,赵王丹相对又是一个对礼法最为尊重的君王了,在他的王宫里,还真没有什么现下流行的俗音俚曲出现过。

既然翻来覆去的就是那么几支乐舞,赵王丹自然已经是熟悉到了极致,虽然从长平大战之后就一直禁了乐舞,现下再演也还是没有感觉到有什么特别的吸引。尤其是现在赵王丹的心情也是在不在这消遣上面,虽然秦国撤军的消息让他稍事振奋,但是总的来说,还是沮丧要多一些。

看看四周稀稀拉拉的几个臣子,赵王丹的心里又多了一些凄凉。能参与夜宴来商量国事的自然都是自己贴心的人,可是这数量却也是太少了一些。尤其是现在又少了一个赵括,让赵王丹的心情更是灰暗无比。

从他自己的私心上来说,长平之败,赵括的死比那几十万大军覆没对自己的打击还要巨大!那赵括可是自己打小的玩伴,两人的交情实在不是外人所能体会的。最关键的是赵括从小就是一个有主意的主儿,对于赵王丹来说,除了发小之间的友谊,更多的还有自己心灵上的依靠。

要说是一个平常人的话,像赵王丹这样没有大主意的人可能还会生活的比较幸福,可是既然坐上了这个王位,等着自己拿主意的人可就海了去了。赵括在的时候,虽然自己不一定都是言听计从,但是有这么一个有主意的发小靠着,自己心里也有些底气,现在没了赵括,面多群臣的紧逼,自己更是无所适从了,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总要躲着群臣,到夜宴来处理政务的原因之一,看着满堂争吵不休的臣下,赵王丹实在没有一点做君王的乐趣。

当然,不乐意归不乐意,赵王丹也懂得权力这个东西一旦入手不是想放就能放的。这种最高权力在手虽然风光,但是也有骑虎难下的忧虑,一旦松手,什么样的下场就不好说了!远的不说,就说祖父武灵王,一声雄才伟略,就是最后稍事松懈,握住大权的手才松开个指缝就落得饿死沙丘行宫的下场!

不管多不情愿,既然上了这个位置,该操心的还是要操呀!赵王丹压了压心里的萧索无趣,强挤出一丝笑容,端起酒爵对着殿中的诸人道:“来,我们一起举杯,感谢苏先生为我大赵立下如此功劳!”

“大王且慢!”就在大家纷纷响应的时候,一个不协调的声音突然响起:“大王,苏代实乃我大赵之国贼,恳请大王立斩之!”

ps:不好意思,上一章更新的时候一时没注意,把章节号打错了,实际不是重复的章节,本人不知道怎么修改,请大家见谅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