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连串的人事变动都是从省委班子调整之后开始的。
陆为民的做法和其他人有些不同,一般说来,别的人在走马上任之后,都需要一个适应熟悉过程,哪怕是从省长继任书记,从理论上或者说感情上来说,都需要一个稳定过渡期,你得给下边人留下一个印象,不要搞成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感觉,所以在其他省市,大家都心照不宣,那就是在班子主要领导调整以后半年到一年左右不会有大的调整,除非是临时紧急必须要进行调整的,一般都会压一压放一放,等到大家已经开始适应新班子的格局和运行模式,这样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
不过陆为民却没有按照这个惯例来,而是甫一走马上任,就开始酝酿人事调整动作。
这样做也是基于几个原因,一来陆为民——秦宝华——闻一舟——粟海全,这四架马车都是原班子人马,知根知底,虽然位置调整了,但是大家的思维理念都还是较为接近的,尤其是闻一舟虽然可以说是前任尹国钊带来的人,但是却是和陆为民处得最好的一个组织部长,而粟海全和陆为民关系也很不错,所以基于此,这套人马基本上不需要多少磨合的时间。
二来,昌江的情况也不允许按部就班像以往那样都要走一走过渡稳定期这个过程,由于从********到多个班子成员乃至一些重要地市的主要领导都要易位,你就不可能让这些位置暂时悬空来等待,你说一两个位置也许可以,但是多了就肯定会影响工作了,像池枫升任省委秘书长,昌西州委书记能空悬太久么?肯定不行;再比如梁楷担任宋州市*委书记,邬侠接任昌州市长,而黎阳市*委书记就空缺出来,一样不可能久悬不决。
这些都是牵一发动全身的重要岗位,一个位置调整,也就意味着其他岗位有空缺出来,也一样需要补齐,否则也会影响到工作,所以正因为如此,陆为民也就指示原来闻一舟担任组织部长期间启动的一些人事考察可以延续,一些已经推荐出来的干部一样可以拿出来研究,不要搞成了主要领导易人整个原来的方案就彻底作废,一切从来,这样既不客观科学,也是一种不良习气,要杜绝。
当然,在这一轮的调整中,陆为民也好,秦宝华也好,也肯定会贯穿一些自己的意见和观点,毕竟之前的人事考察推荐还是在尹国钊主导下推动的,在用人理念上,每一个领导都会有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有冲突和分歧是必然的,一个干部用在厅长上也是用,用在********上也是用,关键就在于领导认为他在什么岗位更能发挥作用,所以这也有一个通盘考虑的问题。
就这一轮调整,陆为民也在常委会上开诚布公的谈了自己观点,这不是搞一朝天子一朝臣,而是工作需要尽快安排部署到位,他不会囿于外力就要坐等观望,要等到所谓局面稳定之后再来动,昌江等不起,早一天安排部署到位,就能早一天熟悉进入角色,就能早一天发挥作用,也希望常委们能用于承担责任,向大胆推荐优秀干部。
就目前的这一轮人事调整来看,陆为民觉得还是基本上达到的目的。
常委们也提出了很多比较新颖的观点意见,一批表现较为突出的干部也凸显出来,组织部门以往按照论资排辈的现象减少了,一些下边群众基础好,工作实绩突出的干部也被破格纳入了常委会视线,按照粟海荃的说法,组织部门不要划设预定框框,要跳出框框来考察干部,一些县处级乃至副处级干部,表现特别优异的,也要纳入考察视线,同时在年龄上也不宜搞单纯的一刀切,既要鼓励选拔年轻干部,但同时对那些年龄虽然偏大,但是工作作风好,群众威信高的干部,也要一样纳入考察视线,该用上刀刃的,就要用上刀刃岗位。
其实在一些干部的任用上,陆为民也还是有一些矛盾心情的。
比如谭伟峰和胡敬东。
论私谊,他和谭伟峰也还是有一番交情的,而后来谭伟峰“义无反顾”的在昌西州发展思路上和自己“决裂”,到最后昌西州出现环保事故,酿成一场大风波,但即便是在这种状态下,陆为民仍然没有想要把谭伟峰一棒子打死,在陆为民看来,谭伟峰固然有些急功近利的色彩在里边,但是从本质上来说谭伟峰仍然是为了谋发展,而且从调查组的调查情况来看,谭伟峰仍然还是坚持了基本底线,即从未在关键问题上松口,只是下边一些人的理解或者说意会吧,导致了某些问题发生,这一点上谭伟峰也从不否认自己的责任,所以陆为民认为谭伟峰还是有些担当的,哪怕功利心强了一些,你也不能指望这个社会人人都当圣人,都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在投资促进局局长岗位上,谭伟峰还是表现相当突出的,这是一个适合谭伟峰的岗位,也把谭伟峰的长处强项表现得淋漓尽致,成绩也相当显著,但是很显然这个岗位对于曾经担任过州委书记的谭伟峰来说,还是有些大材小用了,这也不仅仅是陆为民一个人的想法,也还是包括秦宝华、黄文旭等人的观点,所以黄文旭就半开玩笑的提出来过可以考虑让谭伟峰担任发改委主任,但这一点上粟海荃持谨慎态度,认为还需要在等待合适的时机,毕竟从昌西州委书记调整到投资促进局局长岗位上时间太短了一些。
所以陆为民也很是纠结,论能力谭伟峰没得说,但是在心态上,谭伟峰还有点儿问题,在投资促进局局长岗位上,陆为民和对方接触也就少了一些,所以对谭伟峰的心态把握,陆为民还觉得欠缺一些,也许该找一个时候和对方好好谈一谈,看看这一年多来对方是否真正有所沉淀,有所成熟。(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