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记住小说网的网址) (请记住小说网的网址)
南北方的会谈地点两边都同时选定了武汉,这个地方。本来张学良属意的是在南京谈。不过又有一大堆文人觉得在故都谈这种事情不大妥当。所以就只好在武汉谈了起来。只是这场旷日持久的谈判,在张学良鸣炮示威后取得了一点成就之后,又陷入到了无限的双方互相谩骂之中。
而张学良则成为了双方卖力拉拢的第三方。两家虽然都有国外的势力支持,各自都有背后的列强的影子。可是无论是孙中山还是吴佩孚对列强答应的条件都是有自己的底线的。可是他们拉拢起张学良来那是真下血本。北京政府许的是三军副司令。而广东政府更下血本,直接是总理就要给张学良。张学良自然是双方都不得罪,但是谁的条件他都没答应。
以他现在的实力,他是有资格问鼎中原的,又何必非要屈居人下。
农历2月2,龙抬头的日子。张学良通电南北双方,希望三方的最高领导人可以当面谈一谈。张学良更是很有底气的道,这一次的会谈可以不在东北,他张学良不怕去任何人的地盘上会谈。
孙中山于政治上的事不是很明白,可蒋介石和吴佩孚都看出了张学良的用心。显然三家谈判。这谈判的地点放在谁那,都显得气势弱一些,胆子小一些。可是此时的中国,除了张学良。谁还要这个底气,不怕对方扣人呢?就是张学良自己也是冒着一定的风险的。遑论内部比不安定的孙中山和吴佩孚。
最后孙吴两人秘密商议了一番,双方对觉得还是去奉天谈的好。想来张学良也不敢同时扣了两家的主事人。要知道这两个人一扣,整个关内肯定就乱成一锅粥了。以张学良以往的行事作风来看。他应该不会有这个心。
张学良一开始就表明了自己不惧去任何地方谈,现在兜兜转转又决定在奉天谈。这样一个类似于会盟的和谈,从一开始就隐隐约约的给了张学良一个盟主的身份。而吴佩孚和孙中山更不会想到,这个他们眼中的子侄辈。所图的可不是这个带不来多岁实际利益的身份。
阳历的3月份,路远的孙中山和近在北京的吴佩孚、一前一后的进了奉天城。而此时的奉天城无疑再一次成为了整个中国的焦点所在。而此时所有的中国人才意识到,这个即将要过23岁生日的年轻人在教训了东洋人和老毛子之后,已经开始站在了中国最高的政治舞台上。而他的第一次亮相,就是如此的隆重。以盟主一样的身份,召集另外两家在奉天开会。
孙中山和吴佩孚分别来奉天的时候,张学良都亲自去迎接的他们。这无关多少政治因素,大多是一个子侄辈对长辈的尊敬罢了。想来两个人都明白,所以态度摆的也都很端正。在私下里,对张学良也是摆足了长辈的排场。对张老爷子的去世都表示了惋惜。可是上了谈判桌,曾经和张学良谈过的吴佩孚就不那么自在了。不过和孙中山比起来,吴佩孚对张学良的好感还是多一些。毕竟这个也是北洋子弟。
吴佩孚和孙中山自然是一个看一个不顺眼。孙中山眼里吴佩孚就等同于国贼一般的人物了。而吴佩孚对孙中山个人虽谈不上什么恶感。不过对于他在广东召开非正式国民大会,继而自立政府也是一肚子火气。所以三个人刚坐下。谁都没有开口。
张学良看着这样实在尴尬,虽然他很愿意南北政府交恶。可是毕竟来他的地盘开会了,总不能还是什么都谈不成吧。那样他脸上也不好看了。所以他只好先开口了“两位都是我的前辈,为国为民奔走疾呼的时候,我还没有出生或者还是个小孩儿罢了。今天咱们既然决定要在这谈,还是把一些事情先放下吧?”说着看了看一样板着战斗脸的两个人。不过张学良这番话说出来,就是卖了两人面子了。继续僵下去也不像话。
到底孙中山的资格还要老一些。吴佩孚,道“孙先生是共和之首倡者,我想先听听孙先生的高见。”话是说了,可是话里讽刺的意味却很浓。
孙中山没有理他这个,只是道“我们的看法还是要先为袁世凯定论为好。”这话一说出来吴佩孚的眉头就皱了起来。张学良也是有点头大,他何尝不知道两边纠结在哪里了?自然是对袁世凯的定论存在最大的分析。因为对袁世凯的定论直接关系到北京政府和广东政府的合法性。如果袁世凯不是国贼,那孙中山于广东另立政府自然就是分裂,是造反了。如果袁世凯是国贼,那北京政府的存在就是非法的了。
吴佩孚皱着眉头没有说话。张学良却先开口了“孙先生说的是,对袁世凯的定论是很重要。但是我觉得这个不是眼下最重要的事,我们是否可以先缓一缓?”
孙中山笑了笑,道“那汉卿以为眼下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张学良接着道“自然是中国之统一了。”这话一出口,两人都有些惊讶的看了张学良一眼。吴佩孚更是觉得,这小子上次不是挺厉害的吗?这次怎么连这个都看不出来。南北政府对于合法性的相争才是和谈的最大障碍。而这个问题的节点就在于对袁世凯的定论上。孙中山也不信张学良看不透这一点。
张学良不理会两人的想法,自顾自的说道“自古以来,谈判嘛。总是大家有共同的利益的时候才谈得拢。如果我们都抱着我们的不同点不放。那这个肯定是谈不拢的。两位都是我的叔叔辈,自然知道。今日之世界,凡是强国没有不统一的。而我中国本就积贫积弱,现在却还是四分五裂。于国于民都不是好事啊。”
两人自然都知道这个道理,孙中山人是忠厚一些,倒没多想。吴佩孚却是忽然一惊,这小子要先礼后兵的入关了?张学良还是继续道“对于富国强民这一点上,我想我们是有共同利益的。所以,我们是否可以在这个上面多做考虑?”
两个人静静的听着,不时点点头。他们还没有琢磨清张学良说这番话的意思。要说他想搞统一吧,可是后半截话又不大想。若是不,那前半截又是什么意思?
张学良又继续道“可是富国强民,总要政令统一不是吗?所以,我们可否先完成形式上的统一,起码一个国家不要出现两个政府吧。”说着看了看两人一眼,低下头去喝茶了。吴佩孚听完送了一口气,看来张学良暂时倒是无意入关了。
孙中山听了张学良的话,道“那以汉卿的意思,哪个政府是中国的合法政府呢?”这一问,吴佩孚也紧张起来。这个是大问题了。张学良想了想,对吴佩孚道“我觉得广东政府好一点。”
这话一说出来,吴佩孚就坐不住了。直接就拍了桌子,大声道“凭什么是他广东政府?他们根本就是几省的代表自己选出来的政府。怎么能代表中国?”张学良早就料到吴佩孚的反应,不过要是再让他选一次,依然是广东政府。这无关他知不知道历史的问题。广东政府无论是在政府的名声上面,还是领袖的威望上面都比北京政府要强一些。
吴佩孚反应强烈,态度坚决。第一天自然是没谈出什么结果来。而这样的会谈,张学良本就没指望能一两天就搞定。更何况,他本就没对这次的会谈给予多大的期望。吴佩孚猜对了,他是要入关了。可是这是他想避免内战的最后一次努力,他不想让这个国家在内耗中损失那么大。所以即使希望渺茫,他还是要试一试。
现在看来是他有点天真了,利益攸关。并不是每个人说放下就可以放下的。更何况,北京政府尚未显露败绩。这个时候吴佩孚一旦答应了,想来他的皖系军队还好说。估计段祺瑞的直系又要借机生事了。毕竟就本阵营而言,即使是内部军阀林立的孙中山也没有吴佩孚危险。吴佩孚一个决定做错,可能就会弹压不住这些军队。
奉天的3月还是有些寒冷的,虽然慢慢步入春季了。不过东北还是要冷些。张学良一个人披着一身皮衣坐在帅府的花园里,摇摇椅摇摇晃晃的甚是悠闲。可他的心情并没有看上去的那么悠闲。看着干净的天空,今天的月亮可是真圆啊。也不知,开战之后,会有多少人因为这场战场而永远的闭上眼睛。都是炎黄子孙,又何必呢?
想着想着,又想起了老爷子临终前对自己说的话。看来自己还是欠些火候啊。大战未开,自己先考虑的就是伤亡吗?也未免太妇人之仁了些。
张学良正在那想东想西。戴笠轻轻的走到他身旁,缓缓的道“总座,陕西的事准备的差不多了。您看,什么时候动手?”
张学良问道“他还有什么要求吗?”戴笠摇了摇头,道“没了。”张学良的左手两根手指在扶手上轻轻敲了敲,道“那就等我送走了那两位,就开始吧。”戴笠点了点头,没有再开声了。见张学良没什么吩咐了,就退了下去。
再次睁开眼睛的时候,张学良的眼睛里已经没有那种下不去手而在纠结的神色了。代之的是一种杀伐果断。嘴里默默的念叨着,冯老将军,一个师的编制,一个省的省长。您老人家胃口真是不小啊。不过,我不是蒋委员长,要你开口称一句臣就算完了。你今儿要得越多,到时候换的也就越多啊。又是何必呢?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