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记住小说网的网址) (请记住小说网的网址)
第十六章皇帝陛下与两阁的繁忙(三)
王维召见商人之事传出后,就接到了一帮子翰林院的老学儒的劝谏,说什么君子不言利,搞的王维烦不胜烦,只好虚应了下来,最后烦急了的王大官人还是使出了老招式,打发了这帮老学究去修永乐大典和四书辈的可以上!我们就不能上!这不是扼杀我们的为人民服务的积极性吗!绝对不行!皇上啊,您可不能忽视了我们这帮牛逼人物啊!
于是乎,这帮子急了眼的老学究们就紧紧地盯住了王大官人,好找个机会表现自己,让皇帝认识到自己的存在。
这不,想嘘嘘就立马来了个移动厕所!正好碰到了王维召见商人之事,老学究们那可是眼泪哗哗的!机会来了,要是失去了,那可是要造天打雷劈的!
于是乎,就有了一帮子翰林院的老学儒的劝谏,而也如他们所愿,王维确实打发了他们去修永乐大典和四书五经。
而事后当王大官人知道后,不禁感叹姜还是老的辣。。。
在王维的积极推进下和朝廷各方势力的默认下,平价新法出炉了!
新法的内容其实也没什么,就是后世的宏观调控的那一套!具体的做法就是朝廷根据各地的状况给当地的物价一个合理的范围,既能减轻老百姓的负担,又不至于让商人们无利可图。各地的商人定的物价既不能高于这个范围,也不能低于这个范围,不然轻则罚款,重则杀头充没家产!
因为如果高了,老百姓买不起东西;如果低了,那就是一些大商人为了挤掉小商人而发动的价格战!
新法一出,经过各地邮局驿站和锦衣卫、监察司传播向大江南北,明朝廷还控制的淮河以南地区顿时哗然,老百姓们自然是感恩戴德,一些小商人们也是格外高兴,但是一些具有垄断性质的商盟却愤恨不已。
乱世自然好发财,这些商盟更是其中的急先锋,囤积居奇,哄抬物价,低价买入,高价卖出,大发国难财!而其中的粮食、盐铁、布匹等战略性物资,更是被他们发财的重点!
此法一出,可以说是击中了他们的软肋!
不在沉默中恋爱,就在沉默中变态!奥,错了,应该是‘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这些豪商们除了认清局势的一些精明之人外,其他人跟王维打起了冷战!既然你控制物价,那我们就干脆不卖!本来宏观调控这个国策还需要一些辅助性的策略,例如国家掌控一部分物资,如此更容易掌握市场。但此时的朝廷根本没有这个能力,无法建立一些机构、建造一些国控的仓库来储藏物资。
还好先前的教训让王维明白了先下手为强的道理,新法之中刚好有关此事的规定,恶意囤积那是不合法滴!
王维动了要杀鸡给猴看心思,在锦衣卫的严查之下,一批晋商落入了王维的眼中。
通常意义的晋商指明清500年间的山西商人,晋商经营盐业、票号等商业,尤其以票号最为出名。这一批晋商是在江淮地区经营盐粮的,他们在两淮低价收购粮食、盐铁等物资,然后运往东北资助女真人。而且,他们之中也有一部分人资助李自成的大顺朝!而此次的冷战,这些人也参与了,这更让王维忍无可忍。
明清年间,在各地经商的山西商人在商迹所在之处,捐资联合,共同建设了很多山西会馆。这些山西会馆中,有的叫山西会馆,有的发展为山陕会馆,还有的成为山陕甘会馆,还有的叫秦晋会馆、西晋会馆、全晋会馆等等。
一些山西商人即以张家口为基地,往返关内外,从事贩贸活动,为满族政权输送物资,甚至传递军情谍报。
。。。
而据后来的《清实录》载,天命三年(1618),时有山东、山西、河东、河西、苏杭等处在抚顺贸易者16人,努尔哈赤“皆厚给资费,书七大恨之言,付之遣还”。山西商人在关内外的贸易活动,对后金政权在物资上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后金政权对于山西商人也给予礼遇和重视。后金崇德三年(1637),皇太极曾命满族贵族带领100名内地汉族商贾,携带货物到归化城贸易。
后来清兵入关,军费支出猛增,财政十分困难,对此,都察院参政祖可法、张存仁曾建言:“山东乃粮运之道,山西乃商贾之途,急宜招抚,若二省兵民归我版图,则财赋有出,国用不匮矣。”因此,后金政权对山西商人多采用招抚政策。
。。。
所以,知道实情的王维对于晋商那是一点儿好感都没有!
于是乎,王大官人血淋淋的大刀向这帮汉奸们的头颅上砍去了!
在锦衣卫的迅速行动下,庐州、苏州、扬州等地的山西会馆的晋商接连落网了,当地的财产被充没。罪名是投敌卖国、资敌牟利、囤积居奇大发国难财!
而朝廷中晋商们的后台们此次也没有感出面说清的,毕竟资敌卖国那是大罪,而且还是很不光彩的那种!
王维前世就是一个愤青,虽然是个理智的愤青,但他最看不的的就是汉奸,其实后世的军人就没有几个不是愤青的。
所以王维对这帮晋商一点儿都没有手下留情,不仅在**上摧毁他们,还要在精神上摧毁他们!王维下了严令,不仅向各地通报了这些人的罪名,又命令将这些人游街示众十日,不停地宣读罪名,而王大官人又很有创造性的,让这些汉奸们带着有强烈特殊时期气息的高帽子游街!没有给晋商们的后台求情的机会,这些人紧接着就被王维下令处斩了!
此举果然大大的震慑了各地的商盟,徽商首先松口,其后浙商等也都陆续的送了口。此次的各地商盟与王维的冷战以王维的完胜而结束!这次的事件更是间接的证明了民间组织是无法和国家机器相抗衡的!
内阁和朝臣们在此次的冷战中一直都是冷眼旁观,毕竟通敌之事本就是锦衣卫来管的,而且这种事谁沾谁倒霉,这些朝廷官员一个个都是爱惜羽毛的人。
随着王维的一系列的策略的实行,时间也逐渐的过去了,转眼间已经到了崇祯十七年的五月。天下各地的势力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邮局驿站的重新建立,一条条的消息向南京汇聚而来。
一个个讯息让南京朝廷措不及手,还好这些事在王维的意料之中,所以情况还能接受。
但这一条条的消息也让王维产生了急迫感,建立新军之事被王维积极的提上了日程。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