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记住小说网的网址) (请记住小说网的网址)
第七十一章淮地大战(二)
上一次剿灭尚可喜部的时候还是有一部分的清军逃了回去,将救**的消息通报给了上面,说明军大炮犀利,杀伤无算,也确实受到了满人高层的注意,是以清军此次南下也带来了不少大炮,这总算是有了个应对不是!
清军所使用的大炮就是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红夷大炮。
红夷大炮是明代后期传入中土的,也称为红衣大炮。
红夷大炮在设计上确实有其优点,它的炮管长,管壁很厚,而且是从炮口到炮尾逐渐加粗,符合火药燃烧时膛压由高到底的原理;
在炮身的重心处两侧有圆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为轴可以调节射角,配合火药用量改变射程;
设有准星和照门,依照抛物线来计算弹道,精度很高。
多数的红夷大炮长在3米左右,口径110-130毫米,重量在2吨以上。
红夷大炮是明代后期传入中国的,所谓“红夷”者,红毛荷兰也。
因此很多人认为红夷大炮是从荷兰进口的,其实当时明朝将所有从西方进口的前装滑膛加农炮都称为红夷大炮,明朝官员往往在这些巨炮上盖以红布,所以讹为“红衣”。
当时明朝进口的红夷大炮只有少量是从荷兰东印度公司进口,后来因台湾问题与荷兰人交恶,大多数是与澳门的葡萄牙人交易得来的,明朝当时的需求量巨大,葡萄牙人还做中间商将英国的舰载加农炮卖给中国。
后来由于大明的内部战争以及财政的拮据,大明朝廷只好自行仿制。
红夷大炮最突出的优点是射程,对重型火炮而言,射程是衡量其性能的重要环节,即使现今也不例外。
明朝自制铁炮的最大射程不超过三里,而且要冒炸膛的危险;而一般三千斤的红夷大炮可以轻松打到七八里外,史籍记载最远可达十里!
十里相当于现代五公里多,相当远了,曾经对这个数据产生过怀疑,但是西方的同类型火炮的性能证明了这个数据是准确的(当时西欧各国已有领海这一概念,当时的领海是以海岸火炮的射程来定的,16世纪末期的领海是三海里,约合五点五公里)。
只是由于大明一贯的对工匠的剥削作风才使得许多的大炮制作不合格罢了,只能造出打一公里远的‘神器’!
远射程的红夷大炮结合开花弹,成了明朝末期对抗后金攻城的最强武器。
当时的战法为:将后金的骑兵诱入城头红夷大炮射程,然后用开花弹集火射击,效果显著。
红夷大炮是16至19世纪之间的英制前装重型滑膛炮,经中国人仿制后,种类多达百种,有此可见中国人强大的盗版能力。
其弹药较重可达数公斤乃至10公斤不等。
弹丸是由石、铁、铅等材料制成的球形实心弹,奇巧绝伦,形制及使用方法多种多样,是以直接撞击目标而起破坏作用的。
如此药弹相称,保证其射程较远,杀伤力较大。
炮管长度2一3米,呈前细后粗型,口径大多在100毫米以上,倍径(指火门至炮口之距离与内径的比例)之比多在20一40之间。
其铸造极为复杂,采用整体模铸法,有科学的工序和法式要求,并有新型设备、仪器等辅助设施的配合。
各部比例合适,炸膛的几率低,所铸之炮的质量提高。
多系重型铁炮,也有铜制,自重35一500()公斤不等。
红夷弹药施放程序化、“炮表”化。此外其尾部较厚,有尾珠,在炮身的重心处两侧有圆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为轴调整射角,配合火药量改变射程。
炮身上装有准星、照门,依照抛物线来计算弹道,精度很高。其由车运载,可以任意奔驰。
在1639一1642年,明清双方展开松锦大战,双方均使用了红夷大炮,明军在关内加紧造炮,清军把红夷炮用于大规模的野战和攻坚。
清军仅松山一役,就调运了炮弹万颗,红夷炮37门,炸药万斤,到阵前备用。松锦战前,清军由于火炮量有限,质量低劣,攻城时,每每不下,因而攻坚战往往被视为畏途。
松锦一降,清军再攻坚城,往往炸毁城墙近百米,这在以前明清战争史上是绝无先例的。
明军对清军火炮的长足进展十分惊讶。如1639年明将樊成功口报:“达贼将松山2
26两日狠攻,城中拾得打进炮子601余个,俱重十余斤,目下南墙所装红夷炮37门。
松锦战后,明军关外火炮大多落人清军之手,只有驻守宁远的吴三桂部,尚存有十多门红夷大炮,而此时屯兵锦州的清军已拥有近百门红夷大炮。
清人曾扬言:“将炮一百位摆作一派,凭它哪个城池,怎么当得起三四日狠攻?当时尚为明朝服务的著名西洋传教士兼军火专家汤若望惊呼道:“彼(指清军)之人壮马泼,箭利弓强,既已胜我多矣,且近来火器又足与我相当??孰意我之奇技,悉为彼有。”
“目前火器所贵西洋大铣,则敌不但有,而今且广有之矣。这段话反映了汤若望的震惊,也说明了一个难以逆转的严酷的真情实况。
公元1642年,皇太极命汉八旗诸头领率所部炮匠到锦州铸神威大将军炮,1643年又派人赴锦州督造红夷炮,像这样一批批地遣官造炮,说明当时的锦州已成为清军火器的制造基地。当时所铸成的35门铁心铜体的“神威大将军”火炮,其品质已达世界最高水平。
此炮以铜铸之,前细后粗,长2.83米,隆起四道,重1950公斤,用药2.5公斤、铁子5公斤,安装在四轮炮车上,具有身管长、弹药量大的优点,是攻摧坚城的利器。
清军于1644年入关后,农民军虽还能利用原有的不成规模的火炮和新制火炮与精于骑射、擅长野战和炮战的清军抗衡,但他们再也无法阻挡以先进的红夷炮群装备为主的清军了。
红夷大炮本为西洋火器,明朝所用红衣大炮多为进口,虽然也有仿制但质量远逊于原品,既然明朝工匠自己都造不出好的红夷大炮又如何能帮后金造出更好的神武大炮,而满族在经济、科学、文化、工艺等方面全面落后于明朝,更不可能自己造出更好的大炮,因此后金所造大炮必然借助外力!
而后金周围有能力制造超过红夷大炮的国家只有俄国,后来康熙年间皇帝亲征以一万清军对抗600俄军,得胜后不但释放了所有俄军俘虏并发还武器,而且在后来签订的条约中还做出了很大让步,将大片土地划给俄国人,实在不像凊军所为。
两件事加在一起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当年后金以北满的土地换取了俄国人在火器方面的支援!
其实按照王大官人造出的大炮事实上属于轻炮,只不过威力与射程相当于接近中型炮罢了,威力和射程还是比不过重炮的,但却更为轻巧灵便!
就像此刻,这些大炮在车城内用一匹马便能拉着走了,而且马匹还颇为轻松,由人牵着马,还能走出非常整齐的阵列!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