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长乐冯道【2】
作者:史书虫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306

(请记住小说网的网址) (请记住小说网的网址)从这以后,冯大胆的名声就传开了。凭借这次大胆执言,冯道交上了好运,在仕途上越走越好,很快就做到了户部侍郎。

就在春风得意的时候,家里出事了,他的父亲去世了。在古代,这对当官的可不是好事情,特别是大官、高官,影响就更大了。老祖宗定下的规矩是,停薪停职,回家守孝。当然,有个别人不怕闲话,也可以不停职。比如,苏逢吉和他的儿子们就不守规矩,老妈去世了,他们可以堂而皇之地继续坚守工作岗位,继续捞钱。

冯先生当然不是这种觉悟,他听说消息后,没有片刻迟疑,黑天半夜地就往老家跑。家里人赶紧收拾好衣服行李,跟在后面追他。

在几间茅草房里,他为父亲扎扎实实守了3年孝。3年里,他亲自下田种地,亲自上山打柴,跟一个普通的农民兄弟没什么分别。遇到年景不好的时候,他还会拿出自己的积蓄来救济当地村民。而当地父母官逢年过节给他家送的礼,他却一概不收。

这就是人格魅力。也许比权势更让人心服,更让人感动。

名声甚至远播到了敌国。辽人曾计划派人过来绑架他,多亏得到消息提前转移了,才没被抓走。

明宗即位以后不久就问起了冯先生,听说在翰林院当学士,明宗当即表示,“这人我挺熟的,是个宰相的料。”于是,先是升为端明殿学士(学士前加“端明殿”名号的,冯道是第一个),后又破格提拔,升到了刑部尚书、平章事(宰相)。他上台以后,首先提拔的是出身贫寒,但肚子里有东西,头脑里有思想的人才,那些出身豪门但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就对不起了,请考虑改行去卖红薯吧。

明宗本人也是冯道先生的粉丝。有一次退朝后,明宗看着他的背影对旁边的侍臣说,“冯先生从来不讲排场。以前打仗的时候和士兵一起住茅屋,吃粗粮,硬硬的床板上只铺着薄薄的稻草。后来回到乡里,自己耕田种地,和农民兄弟们打成一片。真正的士大夫啊。”

冯道也会用他的方式提醒明宗,“陛下施以德政,所以老天爷对我们很照顾,风调雨顺,连年丰收。不过,我们还得继续努力。我经常想起在庄宗府上干活的时候,有一次出使中山国,井陉那一段路特别不好走,颠簸得要命,所以我很小心,也就平平安安地过去了。但后来到了平地,放松了警惕,我却从马背上掉下来,差点摔伤了。请陛下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要觉得天下太平、,“道去。”他主动请缨去出差,把同事们感动得热泪盈眶。我叫冯大胆,就是真的鬼门关,我也要去走一遭。

几天后,冯道启程了。石敬瑭亲自摆酒送行,含泪说道,“你老都这么大年纪了,还让你去那么偏远的地方出差,我真的很过意不去。”

辽主耶律德光却很高兴,他听说是冯道来了,准备亲自前往城外迎接,接待规格相当高。后来有大臣提醒说,“没有天子去迎接宰相的道理。”耶律德光这才没有去。

但耶律德光真心希望冯先生能留下来,在辽国发展。冯道回答说,“现在南朝是儿子,北朝是老子,都是一家人了,还分什么彼此呀。”话其实说得模棱两可,但让人听了心里很舒服。

他变卖了耶律德光给的所有赏赐,拿钱买木炭。问他,他说,“我现在年纪大了,北方又冷,要多准备点木炭才能过冬呀。”听起来好像不想回南方了,但也没有忘了提醒大家,自己是个上了年纪的老头,而且很不习惯北方寒冷冬天。如果主人非得强行挽留的话,后果可能会比较严重。

耶律德光也害怕到时惹一身『骚』,最后决定还是让冯老头回南方去过冬。但冯老头却来劲了,三次上书表示要坚决留下来。当然,耶律德光不需要听你冯老头的话,决定了的事情,就得执行。

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冯老头赖在宾馆里白吃白喝,又住了一个多月才上路。出发以后,又在路上磨磨蹭蹭,走走停停,几天的路程他硬是走了2个多月,才慢腾腾地到了边境。

一起出使的人都很不理解,“别人要是有这好机会,都恨不得长一双翅膀,早点飞回家。你倒好,这么磨磨蹭蹭,你真的想留在辽国吗?”

冯道自有他的道理,“你想啊,你能跑得多快?他们如果真要追你回去,只要一晚上就能追上。我磨磨蹭蹭,是故意做给他们看的,因为你走得越急,他后悔得越快。”

回来后,石敬瑭特地废掉枢密使,权力都集中到了新任鲁国公冯道的手里,权倾朝野,荣极一时。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