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记住小说网的网址) (请记住小说网的网址)北汉被打败了,辽兵被葫芦河挡住了。北方基本上没有可『操』心的了。
不过,大周的疆域毕竟有限,顶多也就是小半个中原。南边还有好几个国家在那打打闹闹,他们没怎么找过柴荣的麻烦,但是柴荣早就想收拾他们了,只是一直没有腾出手来。一统中原的大江山,绝对是一个很美好的愿景,没有几个人能拒绝得了。
但还没想好先拿谁开刀。
于是,柴荣找来了范质、王溥、李谷等几个宰辅大臣,在宫中开了一个小会。大多主张捡软柿子捏,先灭小国家,比如南平,一点点大,打起来容易,立马就会有成就感。但也有不同意的,几个人讨论了半天,没法达成一致的意见。
柴荣总结发言,“既然大家意见不统一,那就这样,我们搞个小测验,我出题。文武百官有一个算一个,报名就可以参加考试,考得好的有奖。”
20多位官员报了名,基本上都是大学士出身,写文章是强项。主考官柴荣出了两道题目,第一道是,“为君难,为臣不易论”,第二道是“平边策”,让考生们写两篇议论文。考场设在议政殿,时间是一天,皇帝大人亲自监考。
考完了,主考官柴荣亲自阅卷,但满意的不太多,有拍马屁的,也有读死书的,没有多少自己的想法。
不过,还是有3篇好文章的,作者分别是比部郎中王朴,给事中窦仪和中书舍人杨昭俭。
第一名王朴的文章虽然只有1000多字,但对治国安邦的策略论述得全面,见解独到。这篇流传后世的《平边策》全文如下:
“唐失道而失吴、蜀,晋失道而失幽、并。观所以失之之由,知所以平之之术。当失之时,君暗政『乱』,兵骄民困,近者『奸』于内,远者叛于外,小不制而至于僭,大不制而至于滥,天下离心,人不用命,吴、蜀乘其『乱』而窃其号,幽、并乘其间而据其地。平之之术,在乎反唐、晋之失而已。必先进贤退不肖,以清其时;用能去不能,以审其材;恩信号令,以结其心;赏功罚罪,以尽其力;恭俭节用,以丰其财;徭役以时,以阜其民。俟其仓廪实、器用备、人可用而举之。彼方之民,知我政化大行,上下同心,力强财足,人安将和,有必取之势,则知彼情状者愿为之间谍,知彼山川者愿为之先导。彼民与此民之心同,是与天意同;与天意同,则无不成之功。
攻取之道,从易者始。当今惟吴易图,东至海,南至江,可挠之地二千里。从少备处先挠之,备东则挠西,备西则挠东,彼必奔走以救其弊,奔走之间,可以知彼之虚实、众之强弱,攻虚击弱,则所向无前矣。勿大举,但以轻兵挠之。彼人怯弱,知我师入其地,必大发以来应,数大发则民困而国竭,一不大发则我获其利。彼竭我利,则江北诸州乃国家之所有也。既得江北,则用彼之民,扬我之兵,江之南亦不难而平之也。如此,则用力少而收功多。得吴,则桂、广皆为内臣,岷、蜀可飞书而召之。如不至,则四面并进,席卷而蜀平矣。吴、蜀平,幽可望风而至。唯并必死之寇,不可以恩信诱,必须以强兵攻,力已竭,气已丧,不足以为边患,可为后图。方今兵力精练,器用具备,群下知法,诸将用命,一稔之后,可以平边。
臣书生也,不足以讲大事,至于不达大体,不合机变,惟陛下宽之。”
文章先以后唐和后晋为反面教材,提出应该吸取他们的教训,苦练内功,任用贤能,把国家治理好,等到国家富强了,邻居的小国家自然愿意归附,要收复就不难了。
最精彩的在第二段,他提出了详细的战略规划,应该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他认为,虽然吴越地域很大,却是最容易攻取的,所以第一步应先收复吴越,然后是蜀国,南唐,南汉等。等到南边和西边都平定了,北边的幽州也就不成问题了,只有并州(即北汉)确实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可以留到最后。至于如何去收复,他的设想是这样的,不需要大规模出兵,而是用少量兵力对他们进行『骚』扰,让他们顾此失彼,慢慢拖垮他们。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