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记住小说网的网址) (请记住小说网的网址).
深秋的季节里,对于大多数成汉人来说委实不是个好时光,田里的庄稼已经收割完毕,剩下的就是计算交纳给官府的钱粮和留给自己度日的口粮了,这几年天下并不太平,异族入侵,七王作乱,豪强并起,百姓的生活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苦。朝廷的旨意也是改了又改,今天还在说那个舞阳的小侯爷是国之柱石,堪为文武百官的模范,转眼间却又结果了他的性命,说是有大逆不臣之心,这个说法刚刚在坊间流传开来,朝廷的旨意又来了,说是为奸臣蒙蔽,那个小侯爷又成了大大的忠臣。对于朝堂之上的这些纷争,一般的平民百姓是不敢议论的,六百多年的帝国早就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监控体系,任何一句抱怨都可能给大家带来灭门之祸。百姓也早就习惯了税吏按时出现在村口的身影,只不过这几年的税赋的确太高,不少人都索性卖身为奴,托庇于当地的豪强门下,土地的兼并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后果,它就像火山下的熔岩在慢慢涌动,一点点打磨掉了百姓对帝国的信心。可是今年的深秋不同以往,朝廷的官吏给生活重压下的百姓带来了希望,七王之乱在历经数年之后终于得以平定,最后一个胆敢负隅顽抗的藩王——南阳王高建的首级被快马带着在各个州郡传看,胆敢触怒朝廷天威者,就是如此下场,各地的豪强在战栗,而百姓的心头却涌出了一份欣喜,战事平定以后,那些种类繁多的税赋也就该削減了,大概明年的春节会是个好年。
帝都里的大小府邸内也基本上充斥着庆贺的声音,尤其是杨府,前来贺喜的宾客络绎不绝,门口的仆人手里拿着厚厚的名帖不住里外穿梭。南阳王的败亡,在这些奸滑成精的官员们眼中,自然意味着旧有权力格局的彻底打破,先帝高韦的几个儿子中除了东海王被舞阳军囚禁在偏远的幽州之外,死的死,亡的亡,当年被吴青峰护送进京的齐王今年夏天也被宰相大人扣了个勾结南阳诸王,企图谋逆的罪名绞杀在他看守的皇陵附近了。济南王带着家小,自己捆绑着自己进京请罪,自愿被贬为庶民,流放于他乡。朝廷对此虽然对此还没有做出最终的决断,可是按照丞相大人一贯的做法,估计能保住他家小的性命就属大大的幸事。至此,高家的皇族血脉可以称得上是为之一断,短短的数年之间,这个昔日的帝国黄金家族,世代的统治者竟然沦落为需要看臣子的心情存活,傻子也明白,天大概就要变了。经历了六百多年风雨飘摇的成汉帝国这次真的走到了命运攸关的当口,宫中的那个小皇帝虽然号称是先皇遗孤,是高姓皇族的继承者,可是正如诸王在世时发布的檄文所言,恐怕除了杨家之外,鬼才弄得清他究竟继承了哪滴血脉,那把龙椅又能坐稳几时。
现在的杨氏一族,内有掌握朝廷各部实权的杨家诸公,外有无数的门生故吏,尤其是那位手握重兵,战无不胜的大将军杨春雨在一旁护驾,家族的权势和声望已经达到了为人臣的顶峰,那么接下来的事情,自然就是需要一些聪明的大臣们出面表态了。
南阳王的首级被快马送进京师的第三日,就有一位胆大的大臣递上奏章,声称宰相大人一心为公,呕心沥血,堪称百官典范,世人楷模,为表彰他的莫大功绩,朝廷理应再加封赏。恰逢皇帝年幼,无法亲政,帝国又大乱初歇,为安世事,为顺朝政,下应民心,上应天意,宰相大人的王爵又已到为人臣的最高位,无法再进一步晋升,不如赐他“亚父”的称号,皇帝对他则持子侄之礼,效法当年周公辅政的典故,将朝政大权尽数交由丞相处理。这份奏章摆明了就是不再把皇帝放在眼里,满篇充满了对杨玉桐阿谀奉承的气味,一些老臣虽然对此相当不满,可是在廷议的时候却没有一个人敢于站出来加以驳斥。好在关键的时候,一心为公,忠心可昭日月的丞相大人果断制止了这种荒谬的言论,他义正言辞的声音在高高的朝堂之上有力的回荡着。
“国岂能一日无君。”
“为人臣子者无论功高是否盖日月,又怎能不恪守本分。”
“我杨家世代忠义,这种斗胆之举又如何可以承受。”
丞相大人的答复在皇宫大殿的四壁回应,文武百官的回应也同样回响在大殿之中,“宰相大人尽忠为国,实乃国之柱石,万民之幸。”
被丞相大人亲口呵斥的这位大臣虽然在朝堂上丢了面子,可是很快发自丞相府内的任命就已经摆在他的面前,是平调,而且是被平调为一郡之太守,要知道这是多少京官梦寐以求的事情,官位不在于级别的高低,而在于手里权力的大小,京官也就是个名声好听,要知道天子脚下到处都是贵胄豪门,说的好听称呼您一声大人,可说实在的却连丞相府前的门房都不如,这一外放出京,那好歹也是一方父母,大权在握,用不着每日仰人鼻息,简直称得上是天壤之别。于是一个个深深熟悉于这一切的京官们立时行动起来,关于推荐杨玉桐大人担任亚父,或者是直接继承大统的帖子简直可以用等同身高来形容。紧接着宫中接连出现稀奇之事,在宫中西北之处有一间年头久远的大殿,现今虽然有些残破,可是年头久也有年头久的好处,据说三百年前帝国中兴之时,几位大帝都在此处登基,名正言顺的得拥大宝,为成汉开创了一段难得的盛世。自有好事之徒穿凿附会,说此处汇集皇者之气,系皇家龙脉一支,这传言流传甚广,到最后就连皇室对此也抱着宁肯信其有不敢信其无的态度不敢随便在此修缮。可一场异变还偏偏在这里发生,就在诸位大臣不住上呈奏章,哭天抹泪对杨玉桐大表忠心的时候,多位宫中的宦官侍女在一日入夜之后,亲见一团黑雾蜿蜒做巨龙状嗡嗡作响,从大殿上涌出后隐入夜色之中。这不是天赐良机吗,立刻就有擅长风水玄学的大臣们果断指出,这是龙气已经弃当今皇帝而去,更有人号称亲眼看见那条龙状黑雾在京师上空盘旋许久,方一头扎入丞相府中。话说到这种程度也就够了,意思表露的太直白反倒不好,总之关于此事的传言很快就成了京城里街谈巷议的话题。
没过几日,便又有人在皇宫内偶然听到有狐仙对话,说是此地衰败不宜久留,早早搬家为上。看守皇陵的卫兵也报告说,连日鬼哭之声不绝,有胆大军士近身观察,看群鬼皆着龙袍,依稀听闻他们议论说已到皇权更替之时,只是子孙贪恋权位不肯把它转交给顺应天命之人,搞得诸位先皇每日被天将责罚,苦不堪言。京师里闹的欢,地方上也很快是一件件祥瑞奇事接踵而至,先是有地方官上报说地中已然收割的禾苗竟然又生出,地方饱学之士仔细辨别之后竟然惊讶的发现那是一古体的杨字。至于什么猪生十崽、母犬喂幼猫、为害地方的鼠患突然平息、杨家祖坟青气笼罩久久不散、千年铁树竟然开花等等千奇百怪的祥瑞更是如流水帐一般被汇报到京师之内。既然天降祥瑞如此频繁,那些大臣们的底气也就更足了,每天的廷议基本只剩下了一个议题,那就是劝说丞相大人以国事为重,早早接受当今圣上禅让。丞相府前拜会的官员络绎不绝,苦口婆心者有之,痛苦失声者有之,引经据典者有之,似乎丞相大人再不接过那传世玉玺,就会给帝国带来莫大的灾祸。
对于这些说客,杨玉桐是一概不见,反倒是接连上了数道奏章给那位尚在吃奶的皇帝,声称自己一族世受皇恩,只愿意辅佐当今天子,恢复帝国威名,别说什么禅让了,就是连亚父的称谓那也是决不敢接受的。对于这些奏章小皇帝本人是看不懂的,倒是把杨太后感动的天天以泪洗面,赏赐是流水般送到丞相府中。这下京师里的小民们乐了,丞相大人不同意,那些大臣们还能把他硬架到龙椅上不成,别以为谁都跟你们一样看着权势在前就会跟饿狗看见骨头一般猛地扑上去,丞相大人清心寡欲,上对圣上尽忠,下对百姓也不错啊,最起码最近杨府为了庆祝内乱得平,在京师里开设了七八处粥棚施舍平民,说是粥棚,那给的可全是海碗大的馍馍,里面还夹着巴掌大的肥肉,一咬上去是满嘴淌油。这么看来其实丞相大人真当了皇帝也没什么不好,反正不管那龙袍穿在谁的身上,对于庶民百姓来说只要把赋税一交过好自己的日子就成。
当然京师了也不完全是一边倒的舆论,例如一些老的走路都直哆嗦的文人学士就勇敢的站出来大声斥责,他们指责那些大臣们祸乱朝纲,不忠不义,应受世人唾弃。一些年青点的学子也跟在他们的背后,摇旗呐喊,文章更是写了不少。可惜这些不同的声音很快淹灭在一片骂声之中,驻守在京师的禁军士兵用他们斗大的拳头表明了自己的立场,那就是谁敢反对丞相大人即位,那就是一顿胖揍。有个别居心叵测的人私下指出在禁军士兵的背后依稀看见了主掌禁军大权的杨思槐大人的身影,对于这种卖了良心造谣生事的奸滑之徒,朝廷的缇骑很快展开了暴风骤雨一般的打击行动,随着十几颗人头的落地,京城之内马上风气为之一清,再也听不到半点反对的声音。
在这种众口一词的情况下,丞相大人的态度还是依然鲜明,那就是拒绝,义正言辞的拒绝。杨家中最为权高位重的几位大人也保持了缄默,当然杨善华大人是个例外,他不但亲切会晤了所有上呈奏章的大臣们,还亲笔给各地呈报了祥瑞的地方官员回信,大加褒奖了一番他们这种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对于这位长辈的举动,除了丞相大人私下里好像说过一句胡闹之外,其他的杨家晚辈更是不敢干涉。由于丞相闭门不出,拒不见客,一时间老大人的府邸变得热闹非凡,俨然有第二个丞相府的架式,重新焕发出青春的杨善华更是红光满面,他那公鸭嗓发出的独特笑声在府门外都可以清晰听见。这还是了无生机的深秋吗?最起码京师不是,这里每天都象初春一般绽放出了勃勃生机,展现出了一种全新的面貌。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