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以下犯上
作者:宝宝包包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4028

(请记住小说网的网址) (请记住小说网的网址).

“就这些了吗?”杨玉桐冷冰冰的打断了丞相府侍曹的通报,他的眼睛眯成一条缝,左手的中指和食指有节奏的敲击着几案,在那张几案上放着厚厚的一摞密报,这里面有秘密集会的官员名单,有豪族子弟酒后的胡言乱语,还有坊间草民的胡乱猜测,总之所有可能对杨家不利的消息无论真假都包罗其中。杨家的实力虽然强大,可也没有达到无所顾忌的地步,所以最近杨玉桐一直都很重视搜集各种各样的意见,不知为何,他总感觉这里面潜藏着一个巨大的阴谋。可是仅凭手里的这些密报来看,一些官员豪族虽有不满,可并没有什么具体的行动,深知权场争斗真谛的丞相大人陷入了苦苦的思索之中。

最近帝都的警戒加强了许多,就连那些习惯隐藏在幕后的缇骑也开始锦衣亮衫的成群出现,看得出,杨家是在警告众人切莫多生事端。打着反王余部有可能潜入京师重地作乱的名目,帝都所有的城门已经开始对出入的行人商旅严加盘查,宵禁令的颁布很快冲淡了平定诸王之乱后带给京城百姓的短暂欢娱,晚上的街头除了那些高官望族的车队还偶尔出现,基本上是空无行人,只有一队队的官兵手持兵器穿行在各个路口。杨玉桐出于更深层次的谋划,还是迟迟不肯接受官员们的劝进奏章,并且干脆称病连朝会都不去了,可这丝毫不影响他对帝国政事大权的把握,入夜以后的丞相府依旧灯火辉煌,人声鼎沸,一道道政令从这里发向帝国各个州郡。

杨玉桐的谨慎行事并没有得到全部杨家子弟的认同,最起码杨善华老大人就已经等的颇不耐烦了,没有什么政治头脑和智慧的他偏巧野心极大,他从不认为自己比起那个威名犹存的哥哥有哪点不如,也不象大多数人私下说的那样纯粹是靠着杨家的庇护才有了今日的地位,他始终相信是哥哥的光芒掩盖了自己的睿智,虽然没能得到族长的宝座,于是在有生之年亲历亲为把杨家推上皇位就成了他证明自己能力的最佳选择。在老大人的授意之下,劝进的奏章始终不断,各地的门生故吏也在他的组织之下开始为一个新王朝的诞生大张旗鼓的做着准备,一时间他的府第也成了帝都之中的另一个热闹场所。丞相大人的谦恭给了杨善华一生中最光辉的时刻,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他就是杨家主张皇帝禅让一派的领军人物。很多企图在王朝更替过程中获取利益的小贵族或者下级官员把宝也都压在了这位老大人身上,送礼的、寻亲的、拉关系、拜门生,就连他府门前门房都得益不少,寻常的官员还真得不着这奴才的笑脸。

按照杨玉桐的考虑,这等大事绝对不怕急,他要安抚住国内的形势,制造好誉论,拉拢民心,哪怕他这一辈不行此事,由下一代获益都可以。可老大人等不急,他甚至私下已经让人做好了王爷的服饰,时不时穿戴一新在女眷面前炫耀一下。这一辈子他先是活在哥哥的光环之中,后又被子侄们压制,所以这一次将是他最后的机会。杨善华不怕别人的冷眼和非议,那有什么,又不会少块肉,也不会影响享乐,敢胡乱嚼舌头的人脖子也没那么硬,钢刀一挥都得送命,现在比较麻烦的是自己那个蠢侄女的态度,那个女人牢牢把着传国玉玺就是不放,没有那个东西,就谈不上是得承大统,所以他甚至考虑到了逼宫。找几个得力的官员领队,先取得玉玺,再百官拥戴,等到大家明白过来,杨家已经坐在皇位上了。不过他还是希望这个计划能得到杨玉桐的首肯,哪怕是默许也好,没有族长点头,他做起事来未免有点力不从心。

杨善华本就是个不能守口如瓶的世家子弟,也并不真的清楚一个阴谋究竟如何运作,在他的心中,杨家子弟也好,自己府里的奴仆门客也罢,哪个不是眼巴巴的盼着杨家再进一步,所以他根本就没怎么对此事严加保密。杨家子弟还好,多少知道些宦海艰险,可他府里那些家奴倒是和主人的脾气一样,大事未成便已经把自己摆到了开国功臣的位置上,其中的个别人更是酒后无德,大肆吹嘘允诺起来。于是一件老大人自认为十分机密的计划很快就在京城中悄悄流传开来,并最终变成了一场谁也没有预料到的惨剧。

帝**制,为了防止地方势力做大,长期在京城保留了一支强大的禁军队伍,这些士卒原本来自帝国各个地方,这些年来由于北地已经被舞阳军和林家占据,所以主要的构成就由京都子弟和南方的士卒为主,这其中的一部分人恰恰就来自杨春雨大军所过之处。杨春雨征战有个很突出的特点,那就是爱护部属,这种爱护甚至发展到了一种溺爱和纵容的程度,只要士兵能够奋勇杀敌,他就不在乎他们是否骚扰了地方。此次南征为了尽快结束战事,他又采取了雷霆万钧的手段,所过之处百姓流离失所,完全可以用一场兵祸来形容。家乡的惨剧和亲人亡命的消息接踵而来,这已经在一些南方士卒的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可是禁军不住灌输的忠诚观和荣誉又迫使他们不得不压抑住自己的愤怒。现在这最后的制约已经不存在了,那些该死的老爷们居然高声喊叫着想要谋逆,这不仅是不忠之举,也是公然对禁军传统的挑衅,杨家可以控制住禁军的全部中上级军官,但是他们无法掌握每一个禁军士卒的想法,由广陵附近地区征召而来的士卒为主体的禁军宿卫左营第七队注定要在成汉帝国的历史上留下难以抹去的一页。

按照士兵们简单的想法,相爷是个好人,而且是个大大的忠臣,他提高了禁军士卒的待遇,他坚决回绝了那些大臣劝进的奏章,而且当今的太后还是他的亲妹妹,于公于私他都不会背弃帝国,现在这个局面搞成这样,关键就是相爷身边的那些家伙。听宫里的太监说,那些胆大妄为的奸臣竟然敢在朝议之时要挟太后,逼迫皇帝退位,这其中尤其是杨善华那个奸臣最为大胆,他当年在兵部的时候就欺凌士卒,克扣粮饷,把禁军当作他家里的奴仆任意驱使,这个大恶人现在每夜公开在府第密谋,他的马夫酒后曾经得意的说过,很快他们就会进宫抢走传国玉玺,再硬把相爷推上皇位,此人不除,国不安宁。

田武原来的名字叫田黑狗,现在的大名是从军以后请军中的吏目给起的,他从一个长枪手开始做起,尽职尽责,还在马惊的时候救过偏将军的性命,这样差不多经过将近十年的奋斗,终于做到了百夫长的位置,军中的长官非常欣赏他,不但让他回乡带回了一批年强力壮的兵勇来禁军效命,还允诺很快就会把他提拔到强锋校的职位,对于这些,田武都非常感激。禁军的待遇一贯优厚,比起地方的府兵来说简直是天壤之别,这些年他积攒下了不少赏金,慢慢的在老家购置上了几十亩好田,也算让家人享上了有子之福。可是没成想天有不测风云,南边开战之前,他就派人捎信给家人,让他们远来京城避祸,可老母亲舍不得那田地和耕牛,硬是不走。结果大军过境,全家六口,包括他那还在呀呀学语的孩子都死在战火之中,逃出来的乡亲不敢在家乡停留,一路跑到京师想通过他告御状,告那些官军肆意屠杀百姓,奸淫妇女,冒充军功。田武很愤怒,但是他的力量太小了,他知道想告倒那位统军的杨大将军决不是他一个小小的队官可以办得到的。他要等,等一个时机,等一个自己给自己伸张正义的机会,所以田武一休息的时候就磨刀,磨他腰间那把锋利已极的钢刀。

其实禁军宿卫左营第七队的大部分士卒都在磨刀,只不过是在心里悄悄磨着。杨春雨根本没有给广陵留下多少活口,在他的眼中,那些百姓既然没有与藩王对抗,那就无异于一同谋反。彭城义兵给他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为了确保那支漫长脆弱的补给线不受骚扰,保证大军如期攻克南阳,他采取了最直接的办法,那就是不分兵民一概诛杀。消息传到京城的时候,禁军的一些营帐内整夜都似乎可以听到隐约的哭声。按照常理,禁军的统帅必会对此事加以关注,不把这些士卒逐出军中,最少也会拆散他们的编制,把他们分别安插到别的营中,以免出现兵变。可惜杨思槐大人太忙了,他整日里忙着在京师内弹压反党的噪动,夜里还要和二伯商议怎么能尽快把族长推上皇位。将军忙,副将们也忙,忙着拉关系,探听消息,为将来的一切早做打算。这样一来,那几份关于禁军中部分士卒有异常情绪的报告就随着大多数公文一起被无限期的搁置起来。

和宫中那些大宦官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那些大宦官外结权臣,内仗皇宠,行事谋划都有诸多考虑。而宫中的众多小宦官只知道太后和皇上就是自己的主人,主人要是倒了,那么象狗一样被豢养的自己也注定没有什么好下场。高高的宫墙还阻断了外界的很多消息,而谣言反倒是越传越盛,有人说杨善华已经下令,准备等杨春雨一回京就开始一场大屠杀,天可怜见,那个魔王可是杀起人来眼都不眨。惴惴不安的小宦官中也有个把亡命之徒,反正是一死,那还不如索性搞他个鱼死网破。有个掌管宫中谜档的宦官突然想起一段前朝的旧典,那是也是外戚专权,飞扬跋扈不可一世,几个忠心耿耿的宦官假传圣旨,把外戚的首脑诱骗进宫,随即在一些护卫的帮助下铲除了外戚,国家这才度过了危机,领头行事的六个宦官还被皇帝封为侯爵,贵极一时,这个故事通过一代代宦官的口述一直流传至今,那六位出身卑微的侯爷也成了一代代宦官的偶像。

借助同乡的关系,小宦官们很快在禁军之中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在整个帝国的大人物还在为即将发生的变故争论不休的时候,那些卑贱的人已经决定把天要捅出一个大窟窿了。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