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记住小说网的网址) (请记住小说网的网址).
帝国乱了,其实自从成汉末年开始,这动荡的局面就无时无刻不困扰着神州子民。异族入侵、藩王作乱、帝位争夺、拥兵自立、义军四起、王朝更替,几乎没有一天安歇的时候,到现在,伴随着大旱和蝗灾,帝国的大骚乱开始了。江淮灾民北上,与中原腹地原住民矛盾激化,在原有宗族势力的引导下,被逼入绝境的灾民突然迸发出强大的求生**,他们不甘心在无望的祈求中活生生饿死,老实巴交的乡民也露出了凶狠的本色,权贵和豪强的田庄、寨堡被流民攻破劫掠,朝廷的大军尽力镇压也无法制止住局势的恶化。再加之疫病流行,饿蜉遍地,民不聊生,脆弱的新周帝国不但没有稳固住自己的根基,反倒是出现了加速崩溃的预兆。九月底,重新起事的瓜田徽纠集江淮武士集团余部,在江南攻城夺县,开仓放粮,自称天下公平王,要不是受大灾之下疫病蔓延的限制,恐怕这群暴民乱党的声势很快就会远超当年赵破奴所率领的破奴军。再加之江南大多数州郡的官吏仍是前朝留任,眼见杨家对江南无力掌控,不少颇具野心的官员索性自守其境,搞起了半独立半自治的行动。
就在同一时间,朱维言最怕的事情还是出现了,蝗群终于进入西北军新得到的四州领地,尽管开镰抢收被拖到了最后一刻,但是他希望的一场丰收完全化为泡影。西北旧地倒是没有蝗虫作乱,但是大旱越来越严重,西北本就缺水,现在不少郡县甚至连人畜饮水都成了问题,田里的庄稼干枯至极,就是喂牛牛都吃不下去。现今西北人入中原的通道已开,不少不知晓中原大灾的西北百姓也开始向中原迁徙,在他们的心中中原富庶已成常识,那么出外乞食自然就顺理成章了。虽然西北官吏要求朱维言调动兵马,封锁西北乡民外逃的路径,但是朱维言在沉思许久之后果断拒绝了这个建议。
“民无食,我之过,何必再以兵戈阻之。”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朱维言的表情很轻松,就像解开了一个困扰许久的心结,又像是猛地放下了千斤重担。但是一直守在他身边的韩飞却明显感觉到大帅语气中的那一份无奈与不甘,倾力一搏结果却搏来了这么一个鸡飞蛋打的结果,这是所有西北将士都不忍看到的场面。谁说今年的初秋仍是盛夏一般的酷热,韩飞就明显感觉到身上不住的发冷,他轻手轻脚的把房门关上,屋外的阳光依然是那么刺眼,可是韩飞却提前体味到了北国的严冬。“走了也好,若是能谋得一条生路,也不枉大帅的一番苦心,只是前路崎岖,外出逃荒的西北人不知还要遭遇到多少艰险。”韩飞整了整自己的官衣,摆出了一副精神抖擞、大局在握的模样,越是这个时候西北的高级官员就越要沉着冷静,或许大旱很快就会过去,西北的兴盛就要从明年开始。韩飞在心里默默祈祷了一番,重新投入了紧张的救灾工作之中。
江淮的百姓在外逃、西北的百姓也在外逃,可是他们心目中安宁之地的中原百姓也同样在外逃。蝗灾肆虐,政令严苛,兵过如火,这一切都让中原的百姓难以承受。田里的庄稼尚未成熟就被官府收了去,来年的种子不知道还在何方,若是以往的灾年,野草和果子也算是能够勉强裹腹,但是蝗虫一过就连这点救命的东西都给洗劫了个精光。指望朝廷救济,可那些老爷们不借机夺占你的田地宅院就是万幸了,民不与官斗,谋反更是要掉脑袋的大事,但是我总可以跑吧,天大地大,这万里神州总会找到一块未遭灾的净土,于是中原的百姓也摇身一变成了帝国现在最常见的流民。一时间,无数的流民无目的的涌进了中原,又无目的的向四方开始涌动,你今日刚为逃离家乡的苦海而庆幸,没准明日这里就成了另一群异乡人想要抵达的目的地。若说造化弄人,这天灾加**那就是直接的杀人夺命,百姓苦,恐怕再也苦不过今朝。
和神州万里民不聊生相反,高居在皇宫里的杨玉桐听到的可都是好消息。在他英明睿智的领导下,新政已在神州处处开花,并结出了硕果,四海之内,万民无不歌颂。蝗灾,那哪能称得上是灾祸啊,只不过是地方官吏夸大其词为了谋取朝廷的赈济罢了。暴民作乱那更是无稽之谈,不过是些许土匪罢了,成不了什么气候,只要派出千把人马保证是手到擒来。忠心耿耿的杨家子弟为了新周帝国的发展壮大呕心沥血,不辞辛劳,公而忘私,那些关于诋毁杨家人圈地蓄奴、欺行霸市、卖官卖爵等等不实之词都是某些别有用心的奸猾之徒肆意造谣,其不可告人的目的就是企图分裂紧密团结在一起的杨家,就是要和帝国作对。一时之间,庙堂之上皆小人,府衙之内无君子。出于自己的私利,他们还勾结在一起把朝中本不多的忠良之士一一外放。这些杨家子侄的举动连杨青柏也无力控制,只好负气上书,离开京城去外地赈灾了。
杨家子侄在争权夺利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分化,这不是当初团结一心争夺皇位的时候了,大权独揽的杨家人想的是如何为自己谋求更大的权势和富贵。当年京城夜乱,田武在宫门设伏,一通乱刀砍翻了杨家力主劝进的十余位中坚,这些人有野心,但是也有一些才干,若是他们还在,或许国事不会糜烂如斯。杨家的新贵可比不上他们的父辈,没经历过前朝政治斗争的他们既无经验,也无能力,只是一群公子哥罢了。可就是这些公子哥之间还互相瞧不顺眼,这也难怪,当初年少的时候没少为争妓斗马吵嘴,当年的那点怨恨很自然就带到了现今的朝堂之上。再加之他们的父辈大多惨死,杨玉桐下意识里对他们也很是溺爱,年少权重的他们更是目空一切,把以杨青柏为首的老人通通斥为旧党、老古董,一心想挤走这些老辈。现在的杨家没有当年五房的长幼有序,没有了那浓浓的亲情宗法,有的只是一颗颗贪婪以极的心。
杨渊藻为首的以原来三房为主干的小团体牢牢把持着卫尉府等要害部门,他们被称作军派,有了刀枪在后为依靠那自是杨家诸派中实力最强的一支。杨敏思为首的一派中言官颇多,故此被称作文派,他们牢牢控制着尚书台等机构,在朝堂议事的时候也多占上风。大司农杨德仲为首的一派则实际多了,官盐、矿山、皇田这些地方每年都有大把的中饱私囊的良机,财大气粗的他们也拉拢了不少官员。除了这三派之外,主监察的廷尉杨益丰、主掌宗正一职的杨宏俍、太仆杨沁澹等人也都有各自的一党,相比起来以杨青柏为首的杨家老派实力反倒最弱,在朝政上的影响也越来越小。造成今天这个党争不断的局面其实原因正在杨玉桐本人,性格多疑的他当初是因长房长子的关系得以登上皇位,心中对曾经作为竞争对手的同辈杨家人很是存了几分猜忌,所以新周成立后,他给这些人以厚爵,但是却不给他们实权,只是朝中有事的时候才会因为经验的缘故把这些人临时启用,当作救火队罢了。在他眼中,那些被提拔起来的子侄是自家人,忠心自然是信得过的,另外他们的父辈大多死于京城夜乱,这些年青小辈根基浅,比较好控制。而他们互相有些许矛盾,更有利于他在上摆布。只可惜杨玉桐并不了解他眼中的这些杨家精英,也低估了人的贪欲。党争激烈自然朝事荒废,反倒是这些小辈很清楚杨玉桐好大喜功的特点,报喜不报忧,歌功颂德,谗言媚上。这谎言听得多了,杨玉桐自然就飘飘忽忽起来,心中深以为他的改革是一帆风顺,就连这场波及全国的蝗灾也被他误认为不过是一时之祸,再说呈上来的奏章说的明白,今年的粮食早就收割完毕,尽数入库,看那报上来的数额足比丰年,所以这样的疥癣之痒,根本无关根本。
各地的告急文书被压住搁置,虽然杨青柏等少数人竭尽心力,但是根本没有办法扭转局势。远在外地的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呕心沥血写出的奏章根本没被呈送到杨玉桐那里。是啊,天降的大灾根本影响不到京师里那些老爷们的夜夜笙歌,反倒给了他们一个大发其财的好机会,地便宜,一口气就可以买上千亩,人便宜,家奴的价钱还不如一只鸡贵。粮价倒是涨了,可老爷们吃的是皇粮,那些刁民们饿死也不敢抗交皇粮不是。
繁华的京师里,歌伎的低唱回荡在夜空中,动人的歌声下,什么天降灾祸,什么急需赈济,什么流民四起,都被那些喝的醉醺醺的大老爷们遗忘在了脑后。这是一个多好的年景啊,只属于杨家人的好年景。
(银两大大批评的是,我自己也知道长时间歇笔不好,但是工作原因没有办法,还请大大们多多海涵。)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