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战略观
作者:歧路歧人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456

中国的民间不乏高人,中日开战后,果然如赵先生所料,**在北方只是防御,而在南方却大打出手。 首.发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卢沟桥事变,侵占平津以后,又对上海发动大规模进攻。1937年8月13日,上海保卫战——史称淞沪会战开始。淞沪会战又称作“八·一三淞沪战役”,这场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第一场重要战役,也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前后共历时3个月,日军投入8个师团和6个旅30万余人,死伤7万余人;中**队投入75个师和9个旅60余万人,伤亡达15万余人。至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淞沪会战结束,江阴保卫战开始。在淞沪会战中,中**民浴血苦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并争取了时间,从上海等地迁出大批厂矿机器及战略物资,为坚持长期抗战起了重大作用。这次淞沪会战,国民党虽然战败了,付出了极其昂贵的代价。但在战略上它是成功地,它将日军主力吸引到了山川河流众多的长江以南地区,减轻了华北地区的压力,为中国民族工业内迁争取了时间。它让世界清楚地看到国民党政府的立场:不再等待日本“和平地”将其领土一块一块地征服侵吞,也证明了中国绝不会向日本投降,最终使美国和英国站到了中国一边。

国民党军在上海顽强地抵抗了三个多月,吸引了大批日军精锐。然而,日军占领了上海,再往前推进,又有多少便宜可占呢?江南水乡,河岔纵横,大大限制了行军速度。大批装甲、机械化部队难以大规模地展开,只能依靠步兵逐步逐步地往前推进了,而这正好有利于中**队利用有利地形与敌周旋。

北方战局又该如何呢?懂得中国地理的人应该知道,华北地区平原居多,地势平坦,视野开阔。从河南信阳的武胜关往北,基本上无险可守,地形便于机械化装甲部队大规模推进,正好有利于发挥日军装备优良的优势。国民政府把东北三省都弄丢了,谁又能保证一定守得住基本上无险可守的华北、中原地带呢?

史学家一致定论把国民政府在“七七事变”之前与日本达成的华北“自治”、“停战”一类的协议、协定看作是卖国、辱国行为。但史学家毕竟是史学家,不是政治家,更不是军事家。蒋介石却看清楚了:“寸土必争”的策略可行吗?在强大的敌人面前,与其与敌人闹僵被敌人蛮横地夺去那自己没能力守住的东西,倒不如通过谈判、妥协,少损失些和多争取些准备防守或反攻的时间。

可惜蒋介石的战略观太大了,没有从不利之中看到有利的一面。蒋介石丢失了华北大片的国土,而**却依托着太行山、沂蒙山、吕梁山等大大小小的山区顽强地生存着、反抗着日本的侵略。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