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节 忽悠
作者:狂人阿Q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6782

路演的第一站自然是包头,在包头向众多商人宣扬了他们工业救国的思路,但是晋商不是太买账。开 心 文 学 首..发他们更愿意从事熟悉的商业贸易活动,或者是开发购买土地,其次就是开矿。不得不说,清代后晋商的思维落伍了,就是他们擅长的金融业,也拒绝改革不肯把旧式的票号改组成新式的银行。对于其他的现代产业,也就接受了一个开矿,大概是因为开矿也是属于土里刨食,符合山西人重土地的思维模式。其实相比较于其他的现代工业比如纺织业,矿产业是一个投资大回收慢的产业,唯一的优点大概算是稳定可靠了吧。

包别了土气保守的包头商人,赵书礼南下到了山西,从大同,平遥,太谷,祁县,太原,晋中一路走下去,却没有说动山西人动心,反倒是签订了一些开矿的协议。

郁闷之下,两人只得挪窝,从太原坐正太铁路,到了石家庄。

石家庄也是一个大城市,但是这时候工业几乎也就是矿业,还是没有进展。

到了北京后,倒是有点收获。

一个做鞋的铺子对这个计划有点兴趣,赵书礼也对这个铺子有点兴趣,因为这个铺子叫做内联升。北京著名的鞋业商号,北京人有头顶马聚源,身穿瑞蚨祥,脚踩内联升的说法。内联升的老板看上孔韧计划书中关于轻工业内容里提到的制鞋厂,表示如果真的免税他愿意投资,到包头设厂生产皮靴。

离开北京后,孔韧十分沮丧。

赵书礼倒是不以为然,他做生意的时候,拉投资比这难多了。更何况他心里根本就知道,不可能轻易成功,否则中国就不会先经过李鸿章呕心沥血的洋务运动,后又有状元郎张謇激情洋溢的实业救国后,还如此落后。在他的打算中,此次行动的目的,宣传多过实际。

孔韧唉声叹气道:“司令啊,你说这是怎么了,实业救国喊了那么久,可为什么等到了时候,这些人一个个的都这样啊。”

赵书礼安慰道:“别灰心吗,中国大了去了,总有人会欣赏我们的计划的。再说了这不是有收获吗,总算有一个企业愿意投资了啊。”

孔韧不满的道:“一个制鞋厂也算是企业。”

在沮丧中,孔韧跟赵书礼两人到了天津,中国北方最大的港口城市,北京的门户。

天津这时候的工业实力可比北京强多了,因为是港口有一些外国人的工业,不过大多是船舶修理之类的,不值得一提。

在天津赵书礼包下了海河边上最豪华的利顺德大酒店,跟前几天一样,邀请天津工商业知名人士参会。

“各位,现在你们手里拿的是我们绥西的工业计划,我们那里有煤有铁,资源丰富,靠近黄河交通方便。又是东西连接的咽喉,发展潜力巨大。”赵书礼在酒店的大厅中,对着一众工商界人士,大声忽悠着:“现在诚邀各界商界精英到绥西投资,计划书中列出了各行业的优惠政策,凡是工业企业一律五年免税,五年到十年税负减免一半。十年后,视营业情况,灵活调整税收。”

赵书礼说着,天津的工业家们也窃窃私语,不少人面带嘲笑。孔韧一副酷脸照他这些天的经验,这次又要黄了,赵书礼照样不以为然。

还继续高声问道:“各位可有什么疑问吗?”

一个人举手了:“请问,你们这些政策能保持吗,这位司令,我都不知道你能不能保证你一直能待在绥西,又怎么敢相信你能给我五年的免税呢。这年头,今天你是大王,明天我就是皇上,没谱啊!”

这人说完,引起一片哄笑,这也是这些天赵书礼发现的一个问题,就是很多人根本不相信赵书礼的政策能够保持下去。甚至有的人干脆,就质疑他是不是想把他们这些商人骗到绥西去,好宰他们。对此赵书礼也没办法,这年头行情就是这样,总统都不敢保证明年还是自己坐在总统府呢,更何况他一个小军阀。说实话还是自己这里没有信用啊。

倒是有一个人制止了大家的嘲笑:“各位,这位赵司令的心倒是让在下佩服。我是永利碱厂的范旭东,如果有机会倒是想跟司令合作,可惜在下的工厂可是需要盐做原料,您那里是不太合适的。”

赵书礼笑道:“没关系吗,你也可以做其他的吗,我们这计划中不是有很多化工厂吗,你也可以投资啊。”

范旭东笑道:“投资,我可没那个能力。现在也就一心想做碱厂而已。”

赵书礼没再劝,不过要是他知道这个人有个手下叫做侯德榜的话,或许会该注意,一定会下大力气拉拢此人的。

天津也是白跑了,本来这次他们最有希望的就是天津了,因为天津是想北方现在最大的工业中心。

孔韧彻底失望了,他开始劝说赵书礼回去了,因为从开始到现在,光是花费就已经超过了十万大洋,他很心疼,觉得要是这些钱用在实业上,他们都可以建起一个小型的机器厂了。

赵书礼却坚持要继续下去,他们的下一站是青岛。

青岛曾经被德国统治过,德国人擅长机器制造,因此这里的机器业虽然不发达,但是技术人才却不少,很多当年都在德国人开办的机器厂呆过。现在这里被日本人接受了,很多人竟然辞职不肯给日本人干活,山东人这点上倒是很有骨气。

他们到青岛的第一天,照理通过报纸宣传招商会的信息,然后找到合适的酒店,包下来当做会场,三天后才会进行正式的商会。

可赵书礼没等到第三天,一封急电送到了他的手上,外蒙古出事了。

掌权的外蒙古人民党的两大巨头之一的苏黑托死了,此时他才23岁,这不免让人遐想,是不是因为内讧。是内讧就会有矛盾,现在正是外蒙古最虚弱的时候。

赵书礼一直都没有放弃过对外蒙古的观察,他之所以放几百蒙古人回去,目的也正在于此。这次的消息就是一个回去的蒙古兵,悄悄传回来,刘澍通过电报拍到了青岛。幸好每到一地,赵书礼都跟刘澍通过电报先联系起来,不然这个消息就要错过了。

收到消息后,赵书礼跟孔韧稍微商量了一下,就离开青岛回包头去了,他要布置进兵外蒙的事宜了,相对于工业建设这种远期计划来说,他更想要收复外蒙这种不能着急,却又不能不急的事业。

但是他要求孔韧继续去各地游说,他终于告诉了孔韧他的想法,那就是这次招商成不成功倒在其次,重要的是把绥西的各种政策宣传了一下,对于这个广告效果是用钱买不来的,没看到每当他们到达一地,总是被各种报纸围着采访吗。而且跟各地的工商界精英建立联系,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