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突如其来 (二)
作者:言无休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9026

口思涛很清楚政绩车卜的危害性。大跃进时期!所以发公下那,也就是要政绩,“镐风”大爆发的结果。

政绩出头,人才能升官,凡此种种,演化到现在,就是“唯。口。是政绩,为了田不惜一切。也导致各种“政绩。形态竞相登台、变本加厉。政绩在他们眼中,是升官的保证,而不是其它。有部分人为了个人升官发财,是可以不顾一切的、没有底线的。如果事情没有底线,说“政绩”猛于虎、“政绩”吃人,一点也不过。“招商引资。是政绩,便可以奉送土地,放弃环境评估。不惜毒化山水,越多越好。“私有化、卖国企”是政绩,于是低价格、零价格争相奉送,谁留国企,谁改革不彻底。“城市化。是政绩,于是高价卖地、低价征地甚至野蛮拆迁都是政绩了。这样的风甚至在科研学术,教育领域都存在,教投们被规定了论文指标和科研费指标挂钩,和职称之类的挂钩,于是所有老师在家里拼凑论文,这些办法使尽也不能达成目标的时候,造假也就成了别无选择的事情,“镐风。已经遍及了每一个角落,其实这是全民都在经历另一场“镐风造假风”这场“镐风”“造假风”波及更广,持续更久,其破坏力也更大,甚至会扭曲一代人甚至数代人的观念和意识。

对于统计数字的水分,适当的掺点水,就像奸商往酒力掺水一般,虽然寡淡寡淡的,但是总还是叫酒,但是如果是往水里掺酒,那只能是有点酒味,那是水而不是酒了。不过现在这种情况也越来越少了,在越来越注重质量的今天,像“温州”假货是人人还大,注水猪肉人人喊打,但是注水政绩,似乎还没有人,”

曾思涛也清楚眼下的官场生态,本来从上层的角度来讲,出发点是要加快发展,是要实打实的成绩,绝不是要下面的人这样玩数字游戏,但是即使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没有有效的配套措施,到最后就会严重变形走样,根本与当初的出发点南辕北辙。

严新宁听见曾思涛这么说,心里安定了不少,他今天是带着上刑场的心情走进曾思涛的办公室的,但是曾思涛并没有斥他,这让他悬在他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

看着有些惴惴不艾的严新宁,似乎是长松了一口气,他知道严新宁心里所想:这毕竟是他这个这个市长正式上任的第一个年头,国人都讲究开门红,下面县里“成绩好,市里的总量也才会更好看,他也是不愿意到他这里来,曾思涛也能理解严新宁的无奈,严新宁的前任恐怕也是看到这个棘手的难题,在县委书记任上只做了不到三年,就往省里调了,严新宁接手的,是一个已经虚高得离谱的数字,要是在平常严新宁也只有咬着牙巴这苦水往肚子里吞,可现在韩德功这样大造舆论,显然也是想调离金文了,如果韩德功一调走,那所有的责任都要由他这咋。县委书记担当了,这这牛吹得太大了,韩德功一走,他严新宁该怎么办?所以严新宁是退无可退,才硬着头皮上门的。

这样的事情该如何处理?

曾思涛揉了揉头,眼下郑家铭还在京城的医院里,是生是死还未可知。他在市里的动作肯定是不宜太大的,这样的水分也只有挤挤了。

曾思涛想了一下说道:

“这也许不是金文独此一家,其他区县有没有,市里有没有这样的情况?我看可能性很大,这样的事情贻害无穷。实事求是,这四个字在很多地方都是用烫金的大字树立在醒目的位置,但是有多少人真的吧他往心里去了?”

这样的事情曾思涛肯定不会明说怎么做,但是他话里的倾向性是很明显的,他的意思是这件事这件事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但是不要搞得满城风雨,低调的进行。

严新宁再开之后,曾思涛接到医院来的电话,郑家铭的病情反反复复,最后省里还是决定他马上到京城去治病,陪同他前往的除了郑家铭的秘书之外,还有受常委会所托付的市委秘书长姜新海。

曾思涛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回过京城了,王老爷子的降也令人担心,但是老爷子却不允许他回京城探望,王西北也是这个意思,除了有公务之外,还是尽量多在楚汉。

曾思涛知道他们不是不想他回去探望,而是因为楚汉局面的复杂性,加上他才上车伊始,需要处理的事情太多,他们是希望他能眷在楚汉打开局面。

老爷子和王西北都是在政坛摸爬滚打这么多年的人,很清楚这其中的艰难,这样不是不尽人情,而是一种最深切的关爱。

不过老爷子的生命力真顽强,去年都已经几次病危,每次又从死,神边缘上挺了过来,又多活了一年,但是曾思涛清楚,叶子已经到了风烛残年,能活在世上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曾思涛想着,还是抽空去京城一趟,看看老爷子和郑家铭。

只是眼下,就是他想走也不能走,郑家铭到京城去虽然才短短的几天时间,全市官场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郑家铭这一病,楚汉市的权力结构是否会因此而发生变化?应该如何应对出现的变局?自己原来的重心现在是不是应该有所转移?不少人都在想这样的事情。

本来,在之前的许多人在他和郑家铭之间都采取用的是微妙的模糊哲学。以努力不偏不倚的姿态,使二位主要领导都视自己为知已。人人都慎之又慎,如覆薄冰。眼下,情况变了,下面的人心态也就变了。

有的原来倾向于郑家铭的市委常委、副市长,有意识地接近曾思涛,各自以巧妙的方式暗示友好。行为很得体,很自然,传递的信息明晰。就连林中云、宋克强都以“小窃听”案要听取他的意见为由,和他进行了交流沟通,至于下面原来和郑家铭关系比较密切的一些县委书记、区委书记、区长县长及市直行局的局长主任们则显得直白些,有的甚至是露骨地向他表白自己的忠诚和对郑家铭的微辞,简直是急不可耐。

现在地方的主官不像前些年,一般不挪窝,现在一般都不会再一地呆上很久,可以用铁打的官场。流水的官来形容,上面的主要领导换来换去,下面的人总要跟着心的领导转才有可能被重用,才有可能保住位置等等,曾思涛可以理解他们要找靠山的心态。但是有些事情,总是能看出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像这样在背后放郑家铭冷枪的人,实在是太无耻了,曾思涛面上虽然是和煦的笑容,心里却是冷冷的一笑,这样的人决不能重用!

这样的人,今天可以在背后给郑家铭冷枪,明天就会在他背后扣动扳机,

对市里这一突然发生的变化,曾思涛应对自如。

他利用和大家接触的一切机会,不论过往刚小姗远近。让所有人都感受到自己的真诚和深情厚意。同刨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临时主持工作的他,对郑家铭十分尊重,非常敬佩,二人工作中配合默契,每每还不忘强调,郑家铭很快就会痊愈归来,继续带领大家工作”

其实,曾思蒋说是这样说,但是其他人却不一定就这么想,在其他人看来,说者和听者,彼此都心照不宣,心知肚明。但是,一切都必须如此这般才合官场游戏规则,才合情理。曾思涛知道市里大大小小的官员,恐怕都知道郑家铭病重的消息。按道理,市委书记降情况可谓是机密。市委书记因病危住院,知情的范围也应仅限于市里的核心层内。否则,容易在干部队伍中产生不必要的波动。进而影响正常工作的开展和社会的稳定。但是,曾思涛得到的信息,郑家铭病危,已紧急赴京抢救的消息,还是不胫而走。不仅在全市官场传开,而且很快流传到了社会上去。

普通老百姓对市委书记这样级别的人的了解,除了从电视、广播里,从报纸新闻中看到之外,更多的是来源于小道消息,因为媒体你的市委书记也好,市长也好,都是模式化的东西:今天出席了什么活动,昨天材料各什么会,发表了生命中要讲话,见了个什么客人,说实话,这样的东西,很这小道消息是正面的或者负面的,经过“民间艺人”的加工润色之后,让市委书记市长变得鲜活起来,再结合媒体上的市委书记以及其他各级官员的言谈举止行踪,他们的喜怒哀乐进行分析,哪怕是一个细微动作表情,都是人们分析的依据,评判的焦点。老百姓可以凭自己的感观印象,依自己善恶为标准,按心中兴致所在,尽情去赞美或抨击,发泄心中的情绪。

现在郑家铭离岗的事情,不但干部们知道了,就是民间关于市委书记郑家铭病离岗的传闻也是沸沸扬扬。

传的比较广的有这几样:一个是说,郑家铭是被市里的领导给气病的,市里的领导们各自为政,郑家铭这个市委书记的指示谁也不听,并且,郑书记病情危重,回天无力,恐怕不久于人世。这个说法很盛,主要在一定级别的领导干部中传播,也被广泛接受认同。

与此同时,民间传播的另一个版本也让人不明究理,为传闻中说,据可靠消息,郑家铭是被年庚文给供出来了,郑家铭受年庚文案子的牵连,被中央“双规”了,正在中纪委喝茶,持此论调的人言之凿凿的说:年庚文的案子至今都还没有判下来。就是因为要钓出郑家铭这条大鱼。这类传闻,存在于一般干部和普通老百姓之中。对这一消息,相信和接受的不多,心存疑惑的却不少。

说安话,对于郑家铭进京治病后,市里发生的些许变化,特别是那些消极的信息,曾思涛同样能够理解。

曾思涛现在就面临这样一个局面,在这一特定的时期,他是处于风口浪尖,是坐在火山口上,是众人的靶子,这对一个官员的城府、素质、能力,都是极为严格的检验,曾思涛知道自己必须得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危机感,越是在这样的时候,越是要有清醒的头脑和临危不乱的气度。这些小道消息,引起了曾思涛的警觉。说实话,郑家铭病重,曾思涛要是对市委书记的位置心里一点想法都没有,那人和人都不会相信,曾思涛实际上也希望郑家铭万一有事,他能坐上市委书记的位置,但是曾思涛也是久历宦海的人,不缺乏判断力。他明白,自己实际上在驾驻着一斤。“看守内阁”

既要保证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又不易有大的动作。一切的一切,都应该在不动声色中,在潜移默化中向前运行。这件事最后的解决方式就是,上任不久的民政局局长于是只好专程回原来的市里进行调研考察,市里的媒体也接到了也大肆报道这位原任市长这次调研活动。这样才把那越传越盛的可畏人言平息了下去,

这些消息能传进他的耳朵里,说明在市里甚至省里都是传开了小道消具满天飞。这里面所蕴含的东西实在太多。

并且曾思涛还挺市委办公楼那边的秘书之类的抱怨说,与市长办公楼异乎寻常的繁忙景象相比,市委书记办公楼却显得有些冷漠和沉寂。目睹挂着各地牌号小车,纷纷路过市委书记办公楼院落,径直驶入一路之隔的市长办公楼院,市委书记办公楼里,暗自哀声叹气的秘书们,精神不振的工作人员,都感受到了这里受到的冷落。

曾思涛知道市委书记办公楼里人们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一市之内,市委是最高统帅部,权威是至高无上的。从这里发出的指令是不可抗拒,必须不折不扣执行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市政府是执行机构。负责对市委的决策贯彻落实。目前出现的这一状况,确实有些不大正常。

曾思涛非常清楚,惦记这个位置的人是大有人在,这样的机会马上就要来临,这些人肯定是不会闲着的,比如杨东学,为了这个位置,杨东学除了自己在上级面前表现自己之外,也肯定要利用他现在这个不尴不尬的位置,曾思涛知道他现在的个置很微妙,既不是真正的一把手,却要代行一把手的职权,这实际就像共和国建立之后选“接班人”一般,纵观共和国的历史,数个接班人却没有一个顺利的接到班,一旦谁被推到这样一个个置,最终都很难有好下场,那怕就是写进党章,最后也只落得粉身碎骨,为什么?过早的暴露在众人面前,成为众矢之的,有希望竞争这个位置的人,此时都会放下先前之前的恩恩怨怨,首先把这个冒头的给打掉,这样大家都还有机会,至于最后会花落谁家,那又是另外一回事。

曾思涛现在就面临这样一个局面,在这一特定的时期,对一个官员的城府、素质,都是极为严格的检验,曾思涛知道自己必须得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危机感,越是在这样的时候,越是要有清醒的头脑和临危不乱的气度。即便是万一郑家铭出了意外,他也不能在这之前表现得太过于“抢班夺权”越是这个时候,越是要淡定,有时候,拥有百分之九十的希望,也很有可能会因一点微不足道的失误,而使原本信心满满的希望化为无尽的失望,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功亏一篑,前功尽弃,在政坛是不胜枚举。

这些小道消息,引起了曾思涛的警觉,说实话,郑家铭病重,曾思涛要是对市委书记的位置心里一点想法都没有,那任何人都不会相信,曾思涛实际上也希望郑家铭万一有事,他能坐上市委书记的位置,但是曾思涛也是久历宦海的人,不缺乏判断力。他明白,自己实际上在驾驻着一个“看守内阁”既要保证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又不易有大的叨厂。一切的,切。都应该在不动声色中,在潜移默化中向不匹,曾思涛必须要有所动作了,不管郑家铭病是如何的严重,曾思涛觉得,自己就当他能够挺过来,会度过这一劫,按照这样的想法来做事。事情就变得好办。他不能任由这些消息越穿越离谱,曾思涛很快就采取了必要的措施,虽然郑家铭不能在电视里露面,也不能回楚汉市里来露面。但是在报纸上发表文章还是可以的,曾思涛安排市里的楚汉日报等主流报纸要经常发表郑家铭书记的文章、讲话,并且专门署名市委书记。本来作为市委的机关报,刊登市委书记的文章,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可在郑家铭突然患病,并且进京治疗这一特殊时期,安排发表这篇文章,意义便非同寻常了。

曾思涛这么做既是给在京城致病的郑家铭看的,也是给省里和京城里的人看的。

并且只要涉及到市里的稍微重大一点的事情,曾思涛也不自专,都向京城里的郑家铭请示汇报。他并无非分之想。

曾思涛一天忙忙碌碌,周末有点空闲时间,又有人上门,来的是楚汉籍著名的作家袁文渊,袁文渊的作品曾经获得茅盾文学奖,曾思涛可以说是他的粉丝之一,只是曾思涛到楚汉两年,却一直无缘一见,原因是袁文渊正在闭关创作一部,眼下已经进入杀青阶段,不过袁文渊对立面的一些东西不是很满意,有些素材想找他了解了解曾思涛自然也愿意见见这位用文字打动他心的作家。“市长,你现在是既写戏,又唱戏,我这来不耽搁你的宝贵时间吧?”

袁文渊一进门就有些自来熟的笑着说道,曾思涛忙笑着起身袁文渊奔五十的年纪,在曾思涛的想象着,这样码格子的人,一边都是笔头功夫足,嘴上的功夫就不是那么回事了,不过袁文渊颠覆了他之前的看法,看来很多东西还是要眼见为实。“请坐,请坐,我时间哪有那么宝贵,要说你是制造精神粮食的,时间更宝贵。袁先生,你说的这既写戏,又唱戏是何解?”

“我听人讲,生活是一幕戏,党委是写戏的;政府是唱戏的;人大是评戏的;政协是看戏的。你现在是市委、市政府一肩挑,所以是既写戏又唱戏。”

曾思涛听他这么一解释,不禁哑然失笑。这和人大举手,政协表态有异曲同工之妙。细想想,其实也不无道理。

但是曾思涛却不能说,摇摇头说道:“这件事袁先生也是误会了,恐怕也是听到外面那些以讹传讹的小道消息了,市里重大的问题都是由家铭书记拍板的,我现在还是唱戏的。我连唱戏都觉得吃力,哪有能力写戏,这都是些不负责任的人误传,袁先生千万不要听那些“民间新闻记者。的胡说八道。”

“袁先生的大作我是一部都没拉的拜读过,我总觉得这不是第一次见面,或许是神交已久的缘故?”

“是吧,是吧。我倒是没想到曾市长这样的大忙人会拜读过我的拙作。见笑见笑了。”

“我可是说真的,第一本《淡淡的世界》是在大学毕业之后不久,当时我还在乡里工作,里面的那个主角,那位农村青年,虽然平凡但是却敢于拼搏,在艰辛的环境之中,不放弃自己的信念,可以说那也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总是需要一点精神的。”

曾思涛一边招呼着袁文渊坐下,一边笑着问道,他也希望和袁文渊这样闲云野鹤一般的人有更畅通的交流,这样成天带着面具有时候也是一件心烦的事。

曾思涛看了看时间,笑着说道:“这样吧,咱们去吃饭,边吃边谈如何?”

“说起吃饭,我听下面的一些人讲过一个笑话,某地要宴请市委、政府、人大、政协四大班子的机关干部,不同的干部会有不同的问法:党委的会问:都有谁参加?政府的干部会问:在什么地方?人大的干部会问:几点钟?政协的干部会问:带几个朋友可否?我也是政协的委员,今天思涛市长要宴请我,不知带几个朋友可否?”

这个喜文渊,真是咋。妙人。曾思涛听他这每一讲,顿时哈哈大笑。

“袁先生有命,我敢不从?尽管来就是。”

楚汉宾馆的小餐厅一间装修豪华的包厢内,曾思涛要了一瓶五粮液,曾思涛是四河人,四河酒扬名天下,多是浓香型的酒,曾思涛很喝不惯茅台,总觉得喝茅台那样的酱香型酒就像喝醋和酱油一般难受,看来袁文渊也喜欢喝五粮液,并且酒量不对于他的举杯,并没有客套,有酒作媒,两个人相谈甚欢,一瓶酒没多久就去掉了一大半,袁文渊将杯子里的五粮液一饮而尽。问了曾思涛一个问题:“我听说思涛你邀请了不少基层的人搞了个座谈会,我想问问,这样的事情真能起作用吗?”

曾思涛笑着说道:“这二十个人并不能完全代表,这只是渠道之一,了解老百姓的想法和政府工作的不足,有很多方式,这只是其中之一,但是我不管哪种方式,认为问计于老百姓,倾听老百姓的声音,这对于政府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东汉思想家王充的《论衡》一文中有这么两句话: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房屋是否漏风漏雨,站在屋下的人知道,要了解施政的得与失,与之息息相关的老百姓最能了解,最有资格评价政府的也是群众。群众信任你,你才能坐在这里。政府应该倾听民声,受民众监督。这是历史规律,也是社会规律、政治规律,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但这种规律的大行其道,需要一种自上而下的制度督促、示范引导,也需要整个政府每个公务人员思想的解放与进步,内心价值的认同、民本思维的树立、历史规律的沁入骨髓,两者的并行不悖才能使政府的运转趋于正常。所以就要深入民间,倾听民间的呼声。”

“现在真正愿意倾听群众的心声越来越少了。现在的干部,真正有文化内涵的太少了,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很多东西都是精华啊。但是这些好东西是留住的越来越少,而糟粕却是,好一个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就为这句话,也该浮一大白。”

两个人都是海量,不过,喝完这一瓶酒不再喝了。

在宾馆用餐。曾思涛总是会单独结账。不叫酒店方面将开销划进政府财政负责地住宿费里。刘玉芳劝了几次。见曾思涛执意如此。也只得作罢。

袁文渊见曾思涛拿出卡要服务员去划卡。就是微微一愕。随即笑道:“我原本以为是吃国家的,还悠着点的,原来是市长私人请客。早知道我可不替你省着了。”

“呵呵,我知道袁先生没有尽兴,不过这到年底了是俗务缠身,不管过量,好久有空,一定要让袁先生一醉方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