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收购华美达带来的影响
作者:无上宗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1070

1988年10月中旬,周兴盛透过旗下财神投资公司大动作不断,先是斥资收购招商银行的股份,达到百分之十的持股;接着又斥巨资26亿港元收购了一家大型的酒店管理集团:华美达,这是一家兴起于美国,拥有四十四年历史,如今在全球辖有825家酒店的世界级酒店管理集团,同时也是世界第一酒店特许经营品牌。 无弹出广告文本小说站

动作之大,周兴盛之富有,世人为之咋舌!

也在这个时候,财神投资正式浮出水面,为世人所知。

之前,所有人都只清楚知道周兴盛明面上的身份,亚洲电视台董事长兼执行总裁,至于其它的身份,并不是知道的很详细,顶多知道周兴盛在内地有“周师傅”公司,貌似还是内地方便面第一品牌。

现在,随着“华美达”这个排名世界第一的酒店特许经营品牌被收购,所有人才恍然大悟,原来亚视和“周师傅”这只是周兴盛旗下的两家子公司罢了,真正的母公司却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投资公司:财神投资。

财神投资,这个名字气得可真够霸气。

当然,霸气是霸气,周兴盛现在完全有这个资本,倒是没有人敢说些什么,顶多也就酸溜溜的说些妒忌的言语,无关痛痒。

亚视、周师傅,加上现在的华美达,乖乖,每一家公司都是叫得上名号的,但却只是财神投资旗下的子公司罢了,几乎所有人在得知这个消息后都是一脸的惊叹和佩服,真可谓是有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有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

尤其是后者的华美达,被收购的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没有说具体的收购金额,但看那看华美达的规模也知道收购资金肯定是一个天文数字,少说也是几十亿港元来计算。据说。这一次的收购案居然还是周兴盛个人独资。又是一段时间不见,周兴盛的身家越来越丰厚了,之前还是亿万富翁,现在都可以称之为百亿大亨了。

几十亿的收购案,说收购就收购,还是独资,可以想见,周兴盛的身家肯定已经过百亿了。

如今的香港,资产过百亿港元的有几个?就算有隐形富豪,但肯定游戏,并不能真正的融入这个圈子。

周兴盛的情况就是如此。旗下产业不是饮食就是电子、传媒这些,还真没多少可以和这些超级富豪打交道的地方,所以一直有着格格不入的感觉。即便他在股市上呼风唤雨,为世人所倾倒,但总体上却还是被排斥在外,也算不上一个真正的大亨。

直到“华美达”被他收购,他顺势成为了世界上数一数二的酒店大亨,他很快就感觉到了不同。

李超人、郑玉彤、李兆基之流,似乎已经接纳他成为他们一个重量级的人物。

玩高尔夫、喝酒、玩牌的时候,有时候都来叫上他一起去。感情热络的很,似乎成了忘年交,这在之前是从未有过的。

周兴盛谈不上受宠若惊,但也欣然前往,心下颇为振奋。

在和这些大佬联络感情期间,生意上的事自然没有落下。相反的是,随着他的人脉关系日渐宽广深厚,旗下财神投资迎来了一阵投资高峰,生意是越做越大。越做越宽。不仅和一干超级富豪达成了合作协议,诸如以“华美达酒店”和郑玉彤旗下“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达成了股权互换协议,以“和兴置业”下“和兴基建”的名义和李超人、霍英冬旗下的“长江基建”、“立信置业”签署了共同投资内地基建项目的合作协议等等。

和兴基建,专注于基建项目的投资。

和兴置业。是财神投资之下又一个开设在英属开曼群岛的离岸公司,是独立全资子公司。

设这样一个公司,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整顿财神投资旗下散乱的有关地产业务的公司。譬如万科地产、华人置业,或许以后还会有新的公司加入。如此一来,直接由财神投资管辖。难免精力分散,得不偿失,所以将这些集中起来,统一由一个公司来管理,这就有效率多了。

就像“周师傅控股”一样,主管“周师傅方便面”和“周师傅饮品”这两个公司,财神投资高高在上。

这种管理模式,金字塔型,最适宜管理日益庞大并且多元化的大型集团公司。

最上面自然是“财神投资”,之下就是“周师傅控股”、“和兴置业”、“真功夫”这些控股公司,然后才是“周师傅方便面”、“万科地产”、“和兴基建”、“华美达酒店”这些公司。从此之后,财神投资不再直管下面公司的具体经营,而是调控中间的控股公司。

就好比一个国家,中央、省政府、市政府、县政府这样下来,一级管一级,不再设什么直辖市之类的。

难免的,周兴盛再一次的对财神投资进行了全方位的整顿。

持续到十一月初,一切安排就绪,公司的具体规划终于形成。

财神投资之下,以前的诸多子公司按照各自行业划分,统一集中管理,分别成立“周师傅控股”、“真功夫饮食集团”、“旭升科技集团”、“和兴置业集团”以及“凤凰传媒集团”这起的,也是周兴盛的恶趣味来了,照搬了之后的凤凰卫视。

当然,随着事情的发展,再加上周兴盛不断膨胀的野心。在未来,肯定还会成立更多的公司以及控股公司,以实现插手其它行业,大肆发展自身的目的。不过在目前来说,这些已经足够了,周兴盛为此都忙得脚跟不着地。

最大的一个问题,缺人!

公司不断的增加,总裁、总经理、经理、甚至是部门主管、普通职员这些都缺,其中不乏有公司缺人缺到了无法运转的地步,不得不先当一个空架子在那里放着。

从这个方面。也可以看到财神投资的底蕴是多么的单薄。

要换做是李超人、郑玉彤、包玉纲等人他们旗下的公司,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根本就不愁管理班子的问题。即便一时之间难以有这么多的人手,但一切还是能够正常运转的,根本发生新增公司不能运转的问题。

而这,也是周兴盛为什么近来喜欢收购的原因。

实在是底蕴不足,不得不收购成熟的公司来增强底蕴。

前面引入日本三洋食品,现在收购华美达,都是周兴盛策略大调整的产物。换做是以前。他非得全部自己投资从头开始做起不可,就好比“旭生科技”、“丽盛传媒”这些。放到现在,肯定是先收购一家规模中等的公司,直接跨过创业初期。进入到跳跃似的发展,省下的时间都不知道有多少。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产业多了,公司多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自然也就多了,周兴盛又不会分身术,忙得那叫一个焦头烂额。

不过还好。当老板久了,处理起公司的问题来也逐渐得心应手,倒也没有到手忙脚乱的地步。

谁重谁轻,哪个先处理,哪个后处理,周兴盛也都分得清楚。

其它的产业先不提,很容易就能够搞掂。

唯有“和兴置业”下的“和兴基建”很难搞,倒不是技术、管理班子、关系网方面的问题,这些都不是问题,因为主要的实施者还是“长江基建”和“立信置业”,无论是技术、管理,还是在内地方面的关系,他们都能够搞定。“和兴基建”还是草创阶段,只能算是其中一个投资方而已。

真正困难的,是资金方面的问题。

基建项目,向来就是吃金大户,不是资本极其雄厚的大公司,根本就不敢去运作。

基建,顾名思义,也就是基础建设,公路、铁路、码头、飞机场这些。当然,在内地的基建项目,一般都是公路建设和码头建设了,乡村公路、省道、国道、高速公路、各地出海口或江岸码头;铁路和飞机场是不用太多想了,是不太可能向市场开放的。也许有特殊情况,但极少,基本上都是国家建设。

在这个方面,内地由于积贫积弱上百年,加上幅员辽阔、地貌复杂,别说完成联通全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了,就算是大致的建设,勉强能够形成及格的交通体系,倾国家之力没有个上百年也是完不成的。在后世,即便是开放了三十多年,完善的全国基础设施建设依然遥遥无期,很多地方公路都还没有通,还在走崎岖的山路。

所以,引入外来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就成了必须的途径。

随便一条公路,水泥路也好,柏油路也好,在香港这些地方自然是没有多长,但在内地,那叫一个长啊,至少十数公里,动辄就是数千万、过亿、甚至数十亿人民币的都不在少数。以周兴盛现在的身家,就算全部拿出来投资也建不了多少里的公路,更别提还只是出一部分的资金。

自然而然的,在基建项目上,周兴盛只能采取保守的策略,走一步看一步。

在香港,李超人、包玉纲、霍英冬、方闰华这些商界大亨们,或多或少都参与了内地的基础设施建设。

一方面是基础设施建设的确很有赚头,另一方面就是在向内地政府示好了。

周兴盛决定也加入到这个行列当中来,其实也是抱了和他们同样的心思,赚钱的同时示好内地。

这个决定,是霍英冬等人邀请他一起打牌的时候,见过新华香港分社以及香港招商局的主要负责人之后突然有的。

新华香港分社,明面上只是个互通有无的联络站,但是个人都知道它兼具着情报站的作用。这一任的社长是许家囤,曾经的苏省书记。至于香港招商局,别看挂了个香港的牌子,其实是正儿八经的内地政府的事业单位,由晚清洋务运动时期的驻港招商局演变而来,中国成立后,招商局的主要任务就是赚钱和招商引资。

改革开放后,招商局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不仅影响力遍及亚洲,更是外资进入内地的一个渠道。

1978年,招商局做了一件足以影响历史的大事,独自开发了中国内地第一个对外的工业区—————蛇、口工业区!

说起来,周兴盛现在和招商局也算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了,周兴盛入股的招商银行其实就是招商局牵头创办的。其中,招商局常务副董事袁更起了重要的作用。(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