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牢记 ) ( 请牢记 ) 更新时间:2012-08-12
沐风摇头的时候,从外面又走进一个三十多岁的汉子,身上背着一根硕大的竹根,脸上带着兴奋的表情,一进门就嚷嚷到:“爹,你看我寻到什么”,一抬头看到院子里还站着一个陌生人,愣了一下。
“瞎嚷嚷什么,地里的秸秆你不去收拾,又跑到竹林里寻这东西”老汉嘴上不客气,可人却走到汉子身前摩挲着这根奇形怪状的竹根,眼中露出一丝炙热,汉子看了看沐风又看了看老爹小声说道:“爹,这是谁啊?”。
老汉这才反应过来,他也不知道沐风是谁,板着脸说道:“罗嗦什么,还不赶快把东西放下,到地里帮你媳妇收拾包谷杆”。老人在家里估计颇有权威,汉子听了老人的话赶忙把身上背着的竹根放到院子中的棚子里,从沐风身边走过的时候还朝沐风点点头,沐风也笑着点点头,汉子放下东西,水都没喝一口,就拿起一边的背篓向屋外走去。
老人看着汉子走远,从屋檐下拿起个竹子做成的水杯倒了杯水递到沐风面前:“我儿子,三十好几当爹的人了还这么毛毛糙糙”,沐风笑着接过水杯,老人试着问道:“看你这么年轻,一看就是城里人,是来村里收野味山货的?”。
沐风点点头,放下杯子:“是啊,乘着年前收一批山货,老人家怎么称呼”,老人得了沐风的话,眼神又飘向他儿子拿回的那根竹根上,慢慢的走了过去,看得出,他对这根竹根也十分喜欢,嘴里说道:“呵呵,今年六十二,大名叫何守德,村里的人都叫我老根头”。
沐风也是好奇,老根头儿子背回来的这根主根大小有一张茶几大小,根须错节,质地暗红,怕有一米五左右,这么大的竹根能做个什么东西呢,跟着走了过去,主根上还有不少泥土,沐风好奇的问了问,竹根雕的手艺在这靠山村根本没人当做一回事,老人听到沐风盘问,也来了兴致,娓娓道来。
沐风从前只是听说,这会儿听了老人家的叙说总算有了个大至的了解,秋冬之季,当山民们砍掉一批竹子后,会这门手艺的艺人就会钻进竹林,寻找能给予他们灵感的竹根材料,竹根的选择也颇为讲究,竹龄较大的根质地比较坚实,色泽更加深沉,然而竹根可塑性的强弱只有等到将竹根挖出来后才能见分晓。
并非所有的竹根都能成为好的材料,中规中距的竹根束缚艺术家们想象的翅膀,反而是那些奇形怪状、扭曲变形的竹根受到他们的偏爱,夸张的形态往往展现出人物神情,契合着神形兼备的中国传统审美原则,天趣和人意的巧妙结合是竹根雕作者的创作理念,怀着这种理念,雕刻艺人在完成对竹根的选择后,就开始进入制作阶段,这一套天人合一,人以自然的理论从一个边远村落的民间艺人口中说出,让沐风深深震惊,也为这门手艺发生了浓厚兴趣,当然他可不会自己制作,只是想好好了解一下这门手艺的历史。
制作一个好的竹根雕作品,艺人们除了对刀具有娴熟的掌握外,更注重的是对材料的深入挖掘和构思。一旦构思成熟,就开始了制作竹根雕的第一步,就是“打坯”。
在打坯前要对根进行必要的剪裁,用锯子锯出所需的长度,然后根据人物的形象对根须做必要的修剪,留出该留的根须打坯是用凿子凿出面部轮廓的过程,只要刻画出人物面部大体的轮廓就可以了。
在打坯完成后,接下来将是对面部轮廓的细致雕刻,胸有成竹的雕刻家雕凿时看似随心所欲,信手拈来的手法却是几十年功夫的积累,在已经成型的人物脸部进行细致雕刻,是竹根雕最为关键的步骤。
锋利的刻刀随时有可能留下功亏一篑的痕迹。人物面部和眼神的塑造是具挑战性的时刻,成败也在此一举。竹根雕人物神情的传递全靠面部和眼睛。雕刻完毕后,粗糙的竹根将被抛光、打磨和上漆。
两人你一句我一句的聊了半天,何守德这位老人也是个爱说话的,不知不觉就聊了大半个小时,沐风看了看表,就小心的问道:“大爷,你这个主根打算做成个什么”,老人早就不知道绕着竹子转了多少圈,听到沐风这么一问,摸着下巴的山羊胡,迷上眼睛,过了一会,睁开双眼“这根主根造型不错,高度也够,而且还是老根,没有虫蛀病变的痕迹,加上我家那小子挖的仔细,没有伤及纹路,你看这不少须蔓,完好如初,在看这多出的一截主干,像不像一把大刀,再加上就算细节都没有腐蚀,意随形走,一尊关公应该不错”。
经过老人家这么一说,沐风好好的看了看,还没有雕刻就真有一点关公的意思,这意随形走就是最大限度的利用主根的形状,既节省了用功,又保存了材料原有的那一点自然之美。
“不错不错,还真有那点味道”沐风拍了拍手,不由赞道“这一尊关公制作完成需要多少时间”。
听了这话,老汉整个人委顿不少,叹了口气:“什么都不做,这么大的雕件最少需要一年”言下之意自然是没那么多时间,家里还有田地,还有牲口需要打理,在时下的农村有谁会一年什么都不做就干这个,做好了也换不来钱。
看到老人的表情,沐风心里也不好受,不止是根雕,这就是传统工艺面临的最大问题,现在不保护,以后不少工艺都会失传,等知道要保护了,那时候已经来不及了,沐风记得后世的一个故事。
故宫博物院的东北角,在重重宫殿高墙的包围里,有一座精巧别致的几间连房。漫步过雄伟的“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又艳羡过“珍宝馆”中琳琅满目的皇家珍藏,游客对这座建筑的印象,最多是“珍妃井旁边的小屋”,没有什么特别。在重新评估以前,别说游客,就连故宫的工作人员也没有发现它的价值,只是把这里作为普通仓库使用。
后世1994年在准备对这座仓库的屋顶(进)行例行修补时,细心的工作人员看到这小房子的顶棚好像很有名堂!对于这里有画这件事情,大家是早就知道的,但是以前只当成普通的壁画而已,并不在意。没料到仓库的整个顶棚上画满了美丽的藤萝花,枝叶招展、栩栩如生。虽然在蜘蛛网和灰尘的包围里看不清楚,但是人们直觉感到,这一发现很重大。
闻讯赶来的专家证实了大家的猜测,这是盛清时代风行于皇宫的西洋风格通景画,这座漏雨的库房也不是平常的小房子,它正是乾隆倾注一生心血、寄托晚年向往而专门修建的养老休闲之所倦勤斋。
乾隆皇帝继承皇位之初就曾表示,如果在位60年,就会将皇位“内禅”给儿子,自己则“宁息养神,平和养生”,做太上皇,“至乾隆六十年乙卯,予寿跻八十有五,即当传位皇子,归政退闲”。为此,在1771至1776年的5年间,皇宫的东北角大兴土木,遍征中原名匠,在原宁寿宫的基础上修建了一座太上皇宫殿宁寿全宫。
作为太上皇宫殿的新宁寿宫从建筑到装修都仿照了皇宫西北角的建福宫。建福宫位于重华宫之西,是重华宫的西花园。而重华宫是乾隆皇帝“龙潜”即登基之前的旧邸。“胗为皇子时,于雍正五年大婚,自毓庆宫迁居西二所。践祚之后,升为重华宫。其后,渐次将西五所构为建福宫、敬胜斋等处,以为几余游憩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