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五代是怎么来的 二
作者:王令伟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8200

( 请牢记 ) ( 请牢记 )后晋建立者石敬瑭,生于892年,沙陀族,史书载:不知因何姓石。开 心 文 学 石敬塘起兵造反时,向契丹求救,表示愿意称臣纳贡,并认比自己小十岁的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为父,承诺事成后割幽云十六州作为答谢。亲信大将刘知远劝他不可割地,免得后患无穷,这个又臭又硬的石头蛋子就是不听。

936年十一月,契丹主作册书封石敬瑭为大晋皇帝,改元天福,国号晋。石敬瑭遂即位于柳林(今山西太原东南),同月灭后唐,次年迁都汴梁,称帝后果真将幽云十六州(幽、涿、蓟、檀、顺、瀛、莫、蔚、朔、云、应、新、妫、儒、武、寰共十六州,相当于今北京、天津和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的大片土地)割给契丹,并每年进贡布帛30万匹,真是个败家子。石敬瑭这厮没什么优点,唯一的“优点”就是脸皮比城墙都厚,把十六州割给契丹,从不感到羞耻。

老石头向契丹称臣,引起文武群臣的不满,大失民心。937年天雄节度使范延光造反于邺城(今河北临漳县与河南安阳市一带),石敬瑭令东都巡检张从宾随杨光远前去讨伐,但张与范一同造反,先后将石敬瑭的两个儿子杀害,相继渭州也发生兵变。后来石头赦免投降的范延光,而940年杨光远擅自将范杀害,老石头畏惧杨光远权势,不敢过问。

石敬瑭对于契丹百依百顺,对待百姓凶恶狠毒,用刑残酷。晚年尤为猜忌,专用宦官,朝纲紊乱,以至民怨四起。游牧在雁门以北的吐谷浑部,因不愿降服契丹,酋长白承福带人逃到了河东,归附刘知远。942年契丹遣使责问吐谷浑部不降之事,石敬瑭既不敢得罪手握重兵的刘知远,更不敢得罪契丹这位“父皇帝”,由此忧郁成疾,六月在屈辱中死去,终年51岁,庙号高祖,葬于显陵(河南宜阳县西北)。

石敬瑭为一己之私,竟自甘堕落,认贼作父,卖国求荣,割地害民,这些不耻行径使他落得了千古骂名,这个“儿皇帝”永远被定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割十六州在他看来不过是中原失去了北方的屏障,人民生活在少数民族的铁蹄之下而已,但是纵观后来的历史,宋与辽的战争、北宋靖康之耻、蒙古入侵、南宋的灭亡都与此相关。直到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大将徐达、常遇春攻克大都(今北京),燕云十六州得以重新并入汉人势力范围。1644年清朝建立,此地由满人统治。1912年清帝退位,由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接管。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管辖,1937年被日寇所占,直到1945年8月15日(此为阳历)日本投降,此地又重归于中华民国。本人只是用历史眼光讲述历史,不存在民族歧视。

石敬瑭死后,养子石重贵(本是侄子,丧父后被石头收养)即位,面对老石头留下的烂摊子也无可奈何。小石头好色无德,能力一般,但很有骨气,用河南话说很有骨子,用东北话说很尿性。人家坚决不向契丹称臣,为此前后交战三次。

944年正月和945年初,契丹两次进攻后晋,在后晋爱国将领、浴血奋战的军士和中原人民的拼死抵抗之下,都以失败告终。946年契丹第三次攻晋,杜重威和张彦泽投降叛变,十二月十七日,张彦泽攻入开封,包围了皇宫。小石头石重贵打算**,说明人家有很强的“环保意识”,那时候就知道火化可以节约寸土地和木料嘛,可惜的是没死成被侍卫救下,无奈宣布投降,后晋灭亡。

947年正月契丹皇帝耶律德光进入开封称帝,表明自己是中原皇帝了,具有正统性,又将国号“契丹”改为“辽”,降小石头为光禄大夫、检校太尉,封负义侯,安置在黄龙府(今吉林农安县)。后来小石头又奉命迁往怀州(今河南焦作),两地相距千里,石重贵只得重新上路,行至途中,新任辽国皇帝耶律阮允许他们暂住辽阳。949年辽帝批准石重贵一家到建州(今辽宁朝阳西南)居住,其间受了不少委屈和凌辱,974年病死,终年61岁,葬于今辽宁省开原县,谥号出皇帝。

后晋历二帝,共十二年(936—947)。全盛时期面积约为今山东、河南两省,山西、陕西的大部及河北、宁夏、甘肃、湖北、江苏、安徽的一部分。

后汉建立者刘知远,原为后晋大将,生于895年,沙陀族。后晋灭亡以后,947年二月在太原称帝,但是不改国号,使用石敬瑭在位时的年号“天福”。他下诏各地禁止为辽搜刮钱财,诛杀各地契丹人,深得民心。三月,辽兵北撤。文仲,生于904年,邢州尧山(今邢台市隆尧县西)人,汉族。原本姓常,随母亲改嫁郭家,以郭为姓。不久身为顺州(今北京顺义)刺史的继父郭简被刘仁恭所杀,母亲也病故,年幼得郭威只得来山西投奔姨母韩氏,十八岁入伍从军。由于郭威能征善战,为人豪爽,逐步得到重用。

承佑被杀之后,郭威带兵入京,觐见李太后,让太后临朝听政,并且假意拥立刘知远的侄子——武宁节度使刘赟为帝。十二月郭威突然闻报契丹南下,于是率军北上抵御,途径澶州(今河南濮阳市一带),部下兵变黄袍加身,返回汴梁监国。而李赟从徐州起程到开封准备即位,刚到宋州就被害死。

951年正月郭威登基称帝,定都开封,改国号为周,年号广顺。同月刘赟生父、刘知远弟弟刘崇在太原称帝,国号为汉,史称北汉,与郭威对抗。

郭威不仅是位杰出的军事家,还是历史上公认的清廉勤政的好皇帝。他出身农户,知道民间百姓疾苦,即位以后减轻赋税、削减刑法、招纳人才、鼓励农耕、尊孔重儒使国家逐渐稳定,百姓得以安居。

954年正月郭威病重,嘱咐养子柴荣:陵墓尽快修好,不要惊动当地百姓,我平生习惯节约,丧事一切从简,不要陪葬金银,也不要在墓前立石人石兽。当月病故,终年51岁,四月葬于河南新郑郭店,陵曰嵩陵,庙号太祖。

因郭威的儿子全部被刘承佑所杀,所以立自己的内侄(柴皇后的侄子、柴守礼之子)柴荣为太子。柴荣等于是捡了一个大便宜,当了皇帝。他本是汉族,邢州尧山柴家庄(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是一位有雄心壮志,远大理想的君主。在位期间,抗击北汉,征讨南唐、西攻后蜀、北伐幽州,取得了重大胜利,扩大了后周的疆域。他对百姓广施恩惠,休养生息,国家人尽其才,政治清明。

959年六月,柴荣本欲乘胜夺取幽州,不料得病班师回京,升赵匡胤为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禁军最高统帅)。六月十九柴荣病故,终年三十九岁,十一月葬于新郑陵上村,陵曰庆陵,庙号世宗。百姓得知世宗驾崩,远近无不痛哭,焚纸悼念。

值得一提的是,《水浒传》中“小旋风”柴进柴大官人便是柴荣的嫡系子孙,后来赵匡胤夺了人家老柴家的皇位,心里有愧,所以在宫内立下一块石碑共三项内容,并要求大宋历代帝王遵守这些祖宗家法。第一条就是保全柴氏子孙,后二条是不杀士大夫;不加农田之赋。由此可见,老赵也称得上仁慈之君。

柴荣崩,七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960年镇州、定州忽报辽国与北汉联兵南侵,赵匡胤率禁军诸将去抵御。赵家军到了陈桥驿(开封城北二十里),赵匡义与赵普等部将策划兵变,黄袍加身,拥戴赵匡胤为帝。960年正月初五,赵匡胤定都开封称帝,改国号为宋,年号建隆,将柴宗训降为郑王,优待安置,后周灭亡。973年柴宗训病故,终年21岁,谥号恭皇帝,史称周恭帝。

后周历三帝,共十年(951—960)。全盛时期面积约为今山东、河南两省,陕西、安徽、江苏的大部,河北、山西南部、湖北北部及内蒙古、宁夏、甘肃、四川、甘肃的一部分。

纵观五朝历史,你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短短的54年,共有14位皇帝,其中有7人死于非命:朱温、朱友圭、朱友贞、李存勖、李从厚、李从珂、刘承佑。原本是大将,后来通过政变称帝的有4人:朱温、李嗣源、石敬瑭、郭威。刘知远虽是大将,但不能算入其内,因为他是在后晋灭亡以后称帝的。从整个中国历史来看,这些非正常死亡率和大将称帝率都是很高的。

赵匡胤也是通过兵变,黄袍加身当的皇帝。老赵可以说是个极其聪明的人,比这五朝皇帝都计高一筹。他登基后也怕自己的部下造反,吸取了前朝的经验教训,解除了大将的兵权,由自己掌握,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这一举措确实高明,从宋朝到民国近一千年中没有一个大将当过皇帝,明朝的燕王朱棣虽然是通过政变当了皇帝,但不能算,他本身就是王爷,朱元璋的四子,朱允炆的皇叔,他起兵造反属于皇族内部叔侄斗争。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老赵同志是个杰出的政治家。

初写历史小说,难免有误,恳请指正。希望诸位以举手之劳,帮忙推荐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