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唯一的状元伍乔
作者:王令伟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6446

( 请牢记 ) ( 请牢记 )陈忠看见常梦锡走来,上前言道:“常学士,陛下让我在此迎侯。开 心 文 学 ”

“有劳陈总管,陛下现在何处?”

“在千春阁,我带你去。”

千春阁,皇宫建筑之一,在延英殿旁边。根据《江南余载》这部史料记载:玄宗罢朝,多御延英殿听公卿奏事。因即其处为阁甚壮,有司请置额名,上以生月在孟春,御题为千春阁。

这里的玄宗,就是指南唐中主李璟,庙号元宗,也称玄宗,并非开元盛世的唐玄宗李隆基。

“臣常梦锡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万岁。”

“平身吧。梦锡啊,你回来就好啊。你走的这段日子,朕还经常念叨你。对了,你的病好些了吗?”

“承蒙陛下挂念。臣的旧疾好多了,到了扬州,周留守劝我戒酒,戒了一段时间,确实有效,胃也不那么疼痛了。”

李璟劝道:“喝酒是为了销愁,喝醉了就忘记了忧愁。可是一醒来呢,忧愁还在,是销不去的。所以李太白有诗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喝酒要有度,喝多就伤身了。”

“臣谨记陛下教诲。”

“梦锡啊,可惜现在是深秋,花木都凋零了。要是春天的话,那景色就大不一样了。当年工部建成这座楼阁,让朕题字。当时正是初春,所以朕就御题了千春阁三个字。你看字写得如何?”

常梦锡起身回道:“臣不精书法,不敢妄加评议。”

“坐下,坐下。这又不是在朝堂,不必拘礼。就以你的眼光来看,评论一下。”

“是。陛下诗文、书法都堪称一流,朝野皆知。但民间只是陛下诗文精妙,却不知陛下书法超群。大概是诗文容易传播,而陛下墨宝难得一见的原因吧。陛下自幼研习书法,崇尚书圣王羲之,多年临摹不辍,所以书法颇有二王神韵,臣等不及。”

李璟笑道:“你呀……一半是真心话,一半是奉承话,不过朕都爱听。要论书法,在咱们江南就数韩熙载和徐铉。韩熙载的楷书,有颜柳的风骨。徐铉的小篆,不逊秦朝的李斯。徐铉现在舒州……,不提他了,提起来就生气。你中午就不要回去了,在宫里陪朕用膳吧。”

“遵旨。”

常梦锡下午出宫,到孙晟府上,恰巧韩熙载也在,三人寒暄了一会。

韩熙载感慨道:“保大四年(946年),我因为反对宋齐丘结党,被贬到和州任司马,不久又调到宣州任节度推官。在外呆了四年,到保大八年才调回京城,先后担任虞部员外郎、郎中,史馆修撰,如今做到中书舍人、吏部侍郎。宦海浮沉,漂泊无定啊。”

史书上没有记录韩熙载回京的时间,只是说在外数年回京。我根据他所经历的事情,推测他可能是保大八年,就是950年被调回京城的。

“是呀。我也是两次被贬,在外做官。就想不明白,像冯氏兄弟那样的小人,陛下怎么不将其革职,反而还重用?”常梦锡有些咬牙切齿。

孙晟回答道:“冯氏兄弟和你们两个一样,都是东宫的旧臣。陛下为太子的时候,你们都曾经辅佐过,所以对你们很器重。至于冯氏兄弟奸诈,而没有被革职。我想是因为陛下的性格有两面性,一是他们兄弟文才一流,陛下可以找到知音。再者陛下可以用他们来制约我们,达到一种平衡。”

“仆射所言,可谓一语中的。”二人表示赞同。

南唐保大十三年,公元955年二月

满朝公卿齐聚勤政殿,李璟言道:“自朱温逆贼纂权夺位,天下大乱。中原,点了点头。执事者高喊:“请举子张洎升堂饮酒。”因为张洎比宋贞观的文章好,所以宋贞观退到次席,张洎坐了首席。

常梦锡与二人喝了一会酒,所有的举子都交卷了,看过都不如意,等看到伍乔的文章,拍案叫绝。

“快把伍乔请进来,让他坐首席。”张洎、宋贞观次之。

等到放榜当天,果真是伍乔第一,张洎第二,宋贞观第三。李璟看过伍乔的文章之后,称赞道:“文字清丽精炼,逻辑结构严谨,真是难得的好文章啊。伍乔得状元,名副其实啊。传旨,将伍乔的这篇《八卦赋》,刻于石碑上,立于国子监门前,让诸位士子拜读,以此为榜样。”

常梦锡言道:“臣遵旨,即刻就办。”

伍乔,安徽庐江人,五代十国时期有史可查的唯一的状元。生卒年不详,我也进行过考证。

根据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他在后主李煜当国之时,官至考功员外郎,曾主持过南唐王朝最后一年,也是最后一届的科举,在二月举行。

另有史料记载:975年十一月南唐灭亡,他没有随李煜到宋朝做官,而是隐居九华山。后来回到故乡,数年而卒,终年七十左右。

咱们按照他在南唐灭亡以后,又活了八年来算,他应该是在983年病故。按照终年七十的说法,他应该生于913年,那么他中状元这一年应该是42岁左右。

清光绪年间编修的《庐江府志》记载:伍乔墓地在庐江城南马场冈,居民耕田得碑为验。

再说张洎,这个人文才虽好,却是个十足的小人,在后面的章节里会提到他。

这一章主要是通过科举这一侧面,再结合过去章节,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让大家对南唐有个全面的了解。第一卷就写完了,希望诸位有所收获,我们第二卷见。

初写历史小说,难免有误,恳请指正。希望诸位以举手之劳,帮忙推荐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