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到县城,读初中去
作者:坦怀慈厚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7014

凭着突出的成绩,刘大河被县城一中给录取了。 由于营养差,12岁的刘大河,只有1米28,看上去还不如很多小学生高。

学校离得远,得住校。1991年的西南小县,偏巧刘大河所在村是与临县交界处,交通事业属于被遗忘的角落,根本就没有所谓的班车。每到周末,刘大河得步行2个多小时才能到家。一路上,偶尔会看到骑着摩托的人从身边绝尘而去。骑摩托的一般是乡镇干部、教师、医生和发了点财的个体户。这其中,若是极个别地碰巧遇到了认识刘大河的,会停下来叫他坐后面,感觉非常非常地拉风。农民伯伯一般都是走路,骑自行车也不靠谱,下坡人骑车,上坡车骑人。激励刘大河努力学习的动力其实真的很简单:以后有摩托车骑!而不是又累又渴地走路。

因为被寄托着无限的期待,刘大河周末回到家中后,会受到特别优待。除了农忙时下田地干活,家里的事情,就很少让他沾手了。有时候,邓先红带着刘小红下地种菜什么的,刘大河就被留在家中复习功课,外加煮饭。淘米、煮米、蒸饭、煮或者炒个老南瓜,就算全家一顿了。

有次,刘大河就着昏暗的煤油灯在做作业,刘小红蹑手蹑脚地从旁边走过,朝着厨房而去。刘大河叫住了她。

“你偷偷地干嘛呀,姐姐。”

“没干啥子,你做作业嘛。”

刘大河不信,遍尾随进去。刘小红揭开油罐,把藏在衣服下的一个勺子放进去。

刘大河冲过去看,是一满勺子油。

“姐姐!你怎么?”

“二娃,家里没油吃了,盐巴也没有了。刚才去六婆家借了一勺子猪油先用着。你去做作业,我来煮饭。”刘小红涨红了脸说。

刘大河心里象打翻了五味瓶,什么滋味都有。刘大河深深地知道,是他的住读,花费了家里所能搜索出的所有。他已经掏空了这个家。刘大河感觉自己惭愧汗颜、无助失望,他呆呆地看着姐姐做饭。

炒菜的时候,刘大河又见刘小红拿勺子朝泡菜坛里舀!

“你们这几天就是吃的这个?”

“是啊,泡菜水里有盐分。就是,味道太淡了,已经冲过一次水了。”

吃晚饭的时候,邓先红背着背篼回来了。背篼里空空如也。

“二娃到了呀,我去赶场,卖了点谷子和菜,这个月多给你5块。”

“妈,我不要!”

“拿着,不是说学校要春游吗。”

“妈,我不想去。”

“还是要去,学校的集体活动,要参加,表现好点。”

邓先红若无其事地吃着饭,姐姐把脸埋在碗里,不吭声地吃着。刘大河味同嚼蜡,不是嫌弃饭菜不好吃,而是羞愧难当。

“三婶,二娃回来没有?”二伯刘孝远路过门口的小路,喊了一声。

“二伯爷!”我应了一声。

二伯大踏步进到屋来。

“二娃,书读得怎么样?”

“好!”

“好样的,好好干!二天考大学,进大城市单位上工作。你看电影上那些大干部,坐着吉普车,腰杆上还别把手枪儿,没事回来还可以打下斑鸠下酒吃!”

“二伯爷,我不想读了。”

“啥子!”邓先红和刘孝远差不多同时吼起来。

“我不想读,读书太费钱了,大家都跟着受穷。”

“二娃,书还是要读的,不读书就只有修地球,二伯爷就是书读少了,当辈子农民,话也讲不伸展,上回选支书都没选上。这样子,你负责读你的书,二伯爷帮你找找村上帮下忙。”

刘孝远在几个口袋里掏了半天,总算找出10多块零钱,都塞给了我,叹了口气,走了。

第二天,刘孝远领着村支书一帮人来到刘大河家。他们仔细查看了刘大河的作业,表扬了一番,一人给了他5元钱。

刘孝远把支书拉到一边去说,“书记,这家人交不起电费,电表都被下了,你看,是不是再照顾下?”

支书骂骂咧咧的吼开来了,“***!哪个***干的!张文书,你说?”

张文书小心翼翼地说,“是电站的人干的。”

“妈的,欺负起老子这个村的了,他们的破小电站修在我们这边,当真以为我们就好打整吗?你去跟电站那个老杨说,不把电给这家通起,老子给他找麻烦!”

“好的,书记,早就该这么收拾他们了。你经常说,以牙还牙。就这样干!”

“还有,告诉他们,这家人的电费,尽量减免,一时交不起也不准下人家电表!他们跟我们的扶贫协议,以后把这家人算上,逢年过节的时候,多少考虑扶点贫。”

返校的时候,家里的电已被接上了,虽然灯泡的瓦数不高,偶尔还会拉闸限电,但是确实比煤油灯看着要温柔得多了。

刘大河甩开大步,走在大路上。他想大声喊,可是又不敢,就一遍遍地念叨着:

“努力学习!跳出农门!跳农门!跳农门!跳农门!……。”

“象支书那样,说话管用!”

“长大了骑摩托!”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耳朵生得扑,顿顿一碗肉!”,刘大河摸着如大拇指头般肥肥大大的耳垂,阿Q似地笑了。

求金牌、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求评论、求红包、求礼物,各种求,有什么要什么,都砸过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