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宁五年四月二十一,芒种节!
皇帝赵顼亲自祭天祈雨,以求天降甘霖,缓解大宋朝目前严重的旱情。为此赵顼很虔诚,斋戒了三日,又顶着一个多时辰的烈日,完成了所有礼仪。
可惜很遗憾,赵顼的诚心似乎并未感动上天,一直到端午节,依旧没有下雨。如此状况下,夏季的播种又错过了,秋天的绝收和歉收已经是注定的。
从年初开始,汴京等北方主要城池的粮食价格便开始上涨。进入五月之后,粮食价格开始连翻数倍,除了因为供应减少和缺粮的担忧之外,更多的则是商家们囤积居奇。
唯利是图是商人的本『性』,只是他们发现自己手中的存粮并不多,前段时间似乎有人在不经意之间从他们手中买走了很多粮食。
商人们扼腕叹息的时候,却也无可奈何,旱灾这种事情谁能预料到呢?很快,更糟糕的情况出现了,以孟氏商行为首的一批粮行竟然全都以平价卖粮,而且数量充足,汴京的粮食价格立即开始回落。
商人们在孟氏粮行充足的供应下最终妥协了,如果是寻常商家,可能会被人寻衅滋事,甚至是报复。可是孟氏粮行的背后是威远候府啊,试问谁敢太岁头上动土?
汴京的粮食价格开始回落到了正常水平,比原来略微高一些是必然的,不过至少在百姓可承受的范围以内。
老百姓们对孟氏粮行以及威远候林昭感恩戴德,汴京城里溢美之词不绝于耳。皇帝赵顼对此也颇为赞许,在汴京粮价居高不下的时候,林昭主动提出,自家有存货,愿意低价出售,调节市场。[] 宋王535
对于这样贴心的臣子,赵顼自然是十分满意。想要加以赏赐的时候,林昭却已经去了应天府。最近他为疏浚运河的事情忙碌不已。
臣子用命自然是好事,可赵顼心里依旧很难受。天还是没有下雨,难道老天爷当真这么不给自己面子?真心要为难自己吗?
旱灾加剧之后,传言也越发的多了,在信奉天人感应的年代里。旱情已经不只是天灾的事情了。
有人说这是天降异像。必定有更大的灾祸发生。果不其然,伴随着旱灾的加剧,蝗灾也随之产生。北方多地出现的赤地千里的状况。
终于,开始有人指责,这是朝廷执政有失,甚至有人直接表示,这是皇帝无道的表现,因此上天才降下灾祸表示惩戒。
这一套在古代社会是很流行的,赵顼听到之后顿时压力山大,汗流浃背。想要追究责任?根本没有可能,传言已经越来越多。他追究哪一个?这个时候稍有处理不慎,反而会引起更为严重的后果。
赵顼这次是真的有些慌了,即位以来第一次危机出现了。古往今来的帝王都担心旱灾,大旱之年容易生民变,按照这个节奏,大宋朝目前已经有这样的苗头了。如果天不下雨。有的皇帝迫不得已,甚至会下罪己诏什么的,赵顼一时间六神无主,竟不知该如何才好!
很快,开始有言官上书表示。一切都是王安石的错,都是因为王安石变法,倒行逆施,惹得天怒人怨,上天才会降下灾祸。
有第一个人这么说之后,朝堂上顿时一片哗然。旧党的官员们立即动作了,这不是打击变法,打击新党的绝好理由吗?
新党坚守常平仓,不愿意开仓救灾的事情也开始为人所诟病,虽说这是赵顼的意思,可是没有人责怪皇帝,全都成为王安石的罪名。
有民间士绅也上书表示,变法执行之后,他们越发的贫苦,生活无以为继。一时间,旱灾笼罩下的大宋王朝掀起了一股反变法,打击王安石的风『潮』。
规模之大,让赵顼开始有些坐不住了。
这里面固然有旧党推波助澜,抑或是有人主导的因素,可现在终究摆在,这次是众怒了。又有旱灾这样的严重的状况在,情况比想象的要糟糕。
随后开始有人上书,请皇帝罢王安石宰相职,以谢天下!
这些年,为了变法,赵顼可是一直顶着压力,力挺王安石,即便是眼下这种危难的时刻,他依旧没有轻举妄动。[] 宋王535
罢相?开什么玩笑!
至少这一刻,赵顼依旧坚持着!
王安石本人倒是淡定,并不认为自己是旱灾的罪魁祸首,他依旧认为自己一身正气,变法乃是利国利民的举动。完全是一副身正不怕影子斜的状态,可以说是泰然自若。
可是他的儿子王雱有些坐不住了,老爹的相位不保,这可是天大的事情。他不可不像王安石那么淡定,那么单纯!
这件事根本不是老爹有没有错的问题,而是皇帝那边耐压能力,以及天象和民心决定的。如果朝堂和民间反对变法的声音继续高涨,皇帝顶不住压力,最终的结果只能只是牺牲老爹了。
对皇帝而言,天子无道和宰相失职相比,一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实际上历史上也确实如此,一旦出现日食或者灾祸一类的事情,皇帝一般会采用更改年号,更换宰相的方式来应对。
宰相往往就是皇帝的替罪羊,这也是历史上多『奸』相而少昏君的缘故!天子岂能轻易犯错?错误那都是宰相的。
王雱很清楚,一切全在赵顼身上。皇帝是父亲最大的支持,只要他坚持,地位才能稳固。
只是赵顼能坚持得住吗?
王雱心中满是担忧,饶是他平日里足智多谋,此刻也是束手无策。毕竟一边是民意,一边是皇帝,他都根本没有『插』手的可能。
吕惠卿见状安慰道:“元泽莫要担心,官家不会放弃变法,自然会维护令尊的。”嘴上是这么说,可是心底里却另有想法。
赵顼不会放弃变法这是肯定的,只是就一定会维护王安石吗?吕惠卿心中冷冷一笑,对自己而言,这件事或许是个机会。
王雱错误地以为,这位师兄与自家是利益共同体,故而没有丝毫的防备和猜疑。他的心思全部集中在皇宫之中。
当听说有两个尊贵的女人进了福宁殿,王雱顿时心生不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