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张天师
作者:上官雨琪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4200

眼前是一座古香古sè的城市,陈晓光从阎应元刚才的描述中已经知道,这里就是十万江yīn子弟在黄泉路上建立的江yīn城,所有的建筑都是明朝风格,城门的卫兵,来来往往的行人都身穿汉服(明朝风格),进入城内,街上店铺林立,行人熙熙攘攘,一派繁华,根本就看不出这里是yīn间,是在黄泉路上,除了天空还是灰蒙蒙的,这里的一切都与阳间一样,陈晓光置身其中就好像是回到了四百年前的大明朝,“就好像穿越了一样!”陈晓光自言自语道。 首发--无弹出广告

“穿越?是什么意思?”阎应元不解道。

“没,没什么意思,”陈晓光有点尴尬,自己忘记了这里的人原本就是四百年前的明朝人,也不是穿越,而是到了黄泉路上,连忙岔开话题说道:“阎将军,张天师在什么地方?”

阎应元回答道:“在城北。”然后带头向着城北走去,陈晓光只好跟着。

由于一行人是在南门进的城,要去到城北几乎要横穿整个江yīn城,因此陈晓光也算是大开了眼界,古香古sè的建筑,完全不带掺假的明朝人的生活百态,这一切都真真实实的展现在眼前,让好奇心重的陈晓光几乎忘记了自己是身在黄泉路上。

阎应元是个很豪爽仗义的人,一路上都在为陈晓光介绍江yīn城的人文风物,陈晓光也饶有兴致的听着,江yīn城不大,但是也不算小,走了一个多时辰,才算是从城南走到了城北。

“张天师就住在这座宅邸。”来到一座大宅子前,阎应元停下了脚步,回头对着陈晓光说道。

望着眼前的这座明清风格的大宅院,陈晓光惊讶的张大了嘴吧,不是因为他没有见过这样的大型古建筑,也不是因为这座古建筑规模真的十分宏大(事实上比起以前假期旅游时见过的古代达官贵人的宅邸相比,这幢宅院其实并不是很大),陈晓光惊讶的是这里居然就是阎应元口中的张天师的居所---在陈晓光的想法中,既然是天师,那就应该是修道的世外高人,有些怪脾气可以理解,但是至少应该住在道观里或者是寺庙里,再或者就算是普通的民宅也可以啊,怎么会住在这样的“豪宅”(这也算是古代的豪宅了吧)里呢?陈晓光大失所望,他心中的世外高人都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清高之士,这样染上了铜臭之气,能有真本事吗?那自己岂不是没有还阳的机会了!?不过看着阎应元的样子,感觉他是很尊敬这位张天师的,出于对英雄的尊敬,陈晓光还是恭恭敬敬的在后面等着,看着阎应元前去敲门。

朱红大门的门环被阎应元叩响,过了不久,里面就传出了声音:“师傅正在午睡,请诸位先回去吧。”

阎应元在门外笑道:“张真人想必知道我们要来,又何必故作玄虚呢,这位小兄弟的事情紧急,真人就不必为难我们了吧。”

话音刚落,朱红大门就打开了,里面走出一位小道士,作揖道:“诸位请,我师父就在大厅等候。”

“多谢小师傅。”阎应元回礼道,示意陈晓光一起进去。

一行人来到厅堂,果然看到刚才在路上被阎应元等人殴打的老人盘膝坐在正中的大木椅上,只是这时这位老人身穿道袍,虽然道袍很旧,已经洗得发了白,看不出原来的颜sè,但是却显得老人仙风道骨,颇有得道高人的样子,让人望而起敬。

“阎将军,小兄弟,都请坐。有何事要来找老夫,但说无妨。”大概是感受到有人进来了,张天师眼睛没有睁开,但是却先开口说话了。

陈晓光正要说话,却被阎应元拦住了,于是只好听着阎应元替他说明。

阎应元有着一副好口才,说话条理分明,很快就将前因后果说了个明明白白,比陈晓光自己说还要清楚明了。不过让陈晓光诧异的是,这一路走来,这些“人”说话都和阳间差不太多,除了比外面多了几分文邹邹之外,大部分都能听的懂,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古人说话都是之乎者也,听不懂,看来古人也不是都不会说白话的,之乎者也这样的语言也就是出现在古文中。

听完阎应元的叙述,张天师睁开了眼睛,看了看陈晓光,眉头皱了起来。他这一皱眉头,陈晓光的心都悬了起来,难道是没希望了?不过张天师接下来的话让陈晓光内心激动不已,张天师捋了捋胡子,慢条斯理的说道:“小兄弟,你是际遇不凡哪,我问你,你想不想还阳?”

陈晓光内心激动,果然是世外高人,看来自己不用死啦,他急切地说道:“当然想了,天师您有办法让我还阳吗?”

“不要叫我天师!”张天师眉毛一竖,厉声道,把陈晓光吓了一跳,不是都叫张天师吗,难道只有自己叫不得?还是自己做错了什么,惹得老人家生气了?

看着陈晓光战战兢兢的样子,阎应元呵呵一笑:“小兄弟,‘天师’只是我们江yīn城的父老对于张真人的尊称,真人自己是从没有承认过的,这个称呼不可以当面叫,你还是叫他张真人吧。”

虽然觉得奇怪,但是陈晓光还是相信阎应元的,于是弱弱地说道:“是晚辈(之前看过很多古装剧,陈晓光觉得现在自称晚辈肯定没错)不对,请问张真人,我还能不能还阳?”

张天师一捋胡子,慢慢的说道:“当然可以,老夫自有办法让你还阳。不过这需要机缘,现在还不是时候,不过,老夫有个条件,你要是答应了,老夫就帮你还阳,要是不答应,老夫也就没办法了。”

能够还阳陈晓光当然愿意,什么条件都比不上生命重要,何况世外高人又怎么会提出无理的条件呢,于是很快答应道:“当然可以,晚辈答应真人的条件。”

张天师还是不紧不慢的说道:“小兄弟,不要急着答应,据我所知,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成为道士的。”

“成为道士?”陈晓光一阵惊讶,“您是说要我出家做道士,您才肯帮我?”

“正是。不过老夫并不是想要强迫你,而是你想要离开这里,就必须拜于老夫门下,成为正一派道士,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为什么?”陈晓光不解道。他只是个普通的大学生,对于出家当道士这样的事情,出于本能的感到很排斥,不是说他歧视道教文化,而是对于自己要做道士这样的事情感到很难接受。可是要是不做道士,自己就要死了,为了还阳,看来自己必须做出选择,所以他很想知道究竟为什么一定要做道士,难道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

张天师看了一眼阎应元等人,几人一下子就明白了,连忙告辞。张天师可能是想向这位小兄弟关于正一派的事情,所以外人当然不方便在场,古人很注重门派之别,君子是不会窥视别的门派秘密的。

见到闲杂人等都已经离开,张天师这才开口道:“因为想要送你还阳,就必须使用我们正一派的不传秘法,而知道这一秘法的人必须是正一派传人,所以,除非你不想还阳,否则就只能拜在老夫门下,成为正一派的弟子。”

“啊?难道没有别的办法吗?您可是天师啊,我在很多小说还有电视中都听说,天师可是有大道行的得道高人哪!”陈晓光依然不能接受。

“老夫说过了,不要叫我天师!”张天师再次大声jǐng告道。

“是,是,对不起,张真人。”陈晓光很怕惹恼了这位高人,所以立刻道歉道。

“要是有别的办法,老夫也不会勉强你,”张天师叹了口气,缓缓道,“老夫也知道,如今阳间的世道变了,很少再有年轻人愿意献身大道,道家的衰败已经不可逆转了,你不愿意,老夫也不勉强,只是老夫也没有办法送你还阳了。”

陈晓光默然了,张天师也不追问,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求生的yù望还是战胜了种种思想上的矛盾,陈晓光站起身来,恭恭敬敬的说道:“晚辈愿意出家,拜在前辈门下!”

“好,哈哈,好。”张天师十分高兴,立刻吩咐身边的弟子准备各种法器,按照古礼为陈晓光举行了拜师仪式。

一系列复杂的仪式让陈晓光叫苦不迭,这黄泉路上也没有白天黑夜的分别,就是这么灰蒙蒙,所以也不知道到底过了多少时候,这拜师礼总算是完成了,陈晓光一摸额头上的汗,心道,这做道士还真是辛苦啊。

拜师礼完成后,张天师开始为陈晓光介绍关于正一派的事情,还有关于这黄泉路的信息。这时陈晓光才明白,原来这张天师道号天虚子,本名张文昭,出家以后师傅为他按照道家规矩所取的法名为张天初,是道家正一派茅山宗宗主李玄仲的亲传弟子,也是继李玄仲之后的下一任宗主。因为正一派奉汉代张陵(张道陵)为祖师,正一派其实是会合了道家诸多符箓道派而成的联盟,全称正一盟威天师道,以张道陵的血亲后裔为领导核心,所以在正一派中,只有教主(盟主)才能称为天师,而教主必须是张道陵的后人,所以世称张天师,这也是为何张天初拒绝被称为“张天师”的原因。茅山宗在正一派中也算是大宗了,但是从张真人的叙述中,陈晓光了解到,在世俗中出现的大多数都是茅山宗道宗的弟子,他们修习金丹大道,也就是追求最终得道成仙,不问世俗,居住在道观或者居家,称为火居道士,而他们的这一宗是茅山密宗,专修法术符箓,追求济世救人,修养功德,最终也是希望能够得道成仙,两者最终追求一样,只是途径不同,由于密宗的这一途径很艰苦,所以密宗传人很少,不如道宗那般为人所熟知,也不如道宗兴盛,不过由于密宗的传人济世救人,功德很大,所以在茅山宗之中地位很高,只是密宗传人都不是名利之徒,所以才不为人知罢了。不过最令陈晓光惊异的是,本来他以为张真人和阎应元一样都是明朝人,但是事实是,张真人是1915年生人,死于1968年,是个现代人(或者说是近代人),这真是令陈晓光大跌眼镜。除此之外,张真人在黄泉路上还收了另外三个弟子,也就是自己的师兄弟,大师兄周正宣,二师兄宋正武,三师兄卓正谦,三个人都是地地道道的明朝人,这师徒四人还真有点古今大战秦俑情的意思。根据道家的规矩,陈晓光他们应该是“正”字辈,所以张真人为陈晓光取的法名就是陈正光。根据张真人的说法,要想正式成为茅山宗的弟子,本来是要经过很多严格的程序的,但是事急从权,又是在黄泉路上,所以这些程序就免去了,他正式收陈晓光为弟子,希望陈晓光回到阳间之后能够将茅山宗发扬光大,不要让它淹没在岁月之中。陈晓光满口答应,他是一个有着正义感的人,张天师送自己还阳,自己当然要知恩图报,虽然他对自己的能力很是怀疑,但是也下决心一定要尽力而为。接下来张真人还说了很多关于道家的知识,陈晓光虽然很努力的在记忆,但是还是收效甚微,因为关于这道家的起源,流派,还有经意等等的事情其实是很枯燥的,陈晓光本来就不是一个十分聪明的人(这是在经历了很多失败之后才悲观的自己做出的判断),而且这些东西也引不起他的兴趣,于是尽管张真人讲了很多,但是陈晓光却只是大概的记住了一些,大部分都没有什么印象了。

张真人不愧是人老成jīng(他死的时候虽然只有五十多岁,并不是很老,但是在黄泉路上待了这么多年,现在是2010年,这老头实际上已经快一百岁啦),他早就看出了陈晓光对此并没有兴趣,可是他也并不生气,这些本来就不是很重要,以后这孩子就会明白的,只是这些师门的信息他有权知道而已。

就在陈晓光昏昏yù睡的时候,张真人突然话题一转,说道:“要想离开这黄泉路回到阳间,就必须先了解黄泉路是什么,才能找到离开的办法。”

听到这句话,陈晓光立刻jīng神一振,迫不及待的问道:“师父,那么该怎么离开黄泉路回到阳间呢?”

“不着急,还有时间,”张真人慢条斯理的说道,“先跟你说说黄泉路吧。”

“人的阳寿到了就会死,这是正常的死亡,正常死亡的人首先要过鬼门关,过了这一关人的魂魄就变成了鬼,接下来就是黄泉路,是接引之路。在黄泉路上还有很多孤魂野鬼,他们是那些阳寿未尽而死于非命的,他们即不能上天,也不能投胎,更不能到yīn间,只能在黄泉路上游荡,等待阳寿到了后才能到yīn间报到,听候阎罗王的发落。当然,很多死于非命的人并不能来到黄泉路,因为来到黄泉路同样是需要鬼使接引的,很多死于非命的人戾气很重,这样的人是不会有鬼使接引的,他们只能在阳间游荡,这是很危险也很可怜孤魂野鬼,这些人只有消尽戾气,再由修道之人做法超度才能来到黄泉路,在黄泉路上等待去yīn间报道的时辰,才能踏上他们的轮回之路。这也是修道之人存在的意义之一。黄泉路的尽头就是三途河,因为水路的速度会根据渡河的灵魂生前的善恶程度分为缓慢、普通和急速三种,故被称为“三途”。渡过三途河的唯一办法就是河上的渡船,除此之外别无他法。河的两岸开满了火红的彼岸花,又名曼珠沙华,这也是黄泉路上唯一的风景。佛经说,彼岸花,开一千年,落一千年,花叶永不相见。情不为因果,缘注定生死。只有渡过了三途河,才算是真正进入了yīn间(冥府),进入yīn间的才是真正的鬼魂,他们要接受阎王的审判,根据生前的所作所为,决定他们的轮回,或者是在地狱接受惩罚。被允许轮回的鬼魂来到忘川河边,相传忘川河是三途河的最大的支流,河水一样的呈血黄sè,里面尽是不得投胎的孤魂野鬼,虫蛇满布,腥风扑面。这里有三生石,记载着人的前世今生,还有望乡台,在望乡台上可以最后看一眼自己在人世的家人,然后喝下孟婆汤,走过奈何桥,就可以忘记一切,重新投胎做人了。所以说,没有渡过三途河的鬼魂其实还没有在yīn间登记在册,鬼使在接引他们来到黄泉路的时候都会告诉他们前去yīn间报到的时间,误了时辰就会变成孤魂野鬼,虽然不至于永世不得投胎,但是想要再次投胎做人就不知道要等上多少岁月,要知道在黄泉路上游荡可并不是什么好事,其中的孤独和辛苦简直是难以忍受,这也为什么虽然这里的人伤心哭泣,但是依旧行sè匆匆的原因。因为黄泉路上的鬼魂没有渡过三途河,所以还不是真正的鬼魂,因此理论上是还可以还阳的,只是要看机缘罢了。这种机缘非常少,所以古往今来,能够死而复生的人非常少,即使有,也是鲜为人知。”

陈晓光不知道原来关于黄泉路还有这么多说法,而且这些不是传说,而是摆在自己眼前的事实,真是不可思议,不过听到还阳还需要机缘的时候,不禁紧张了起来,连忙问道:“还要机缘?是不是很难?那我有机缘吗?要是没有,那我岂不是没有机会还阳了?”

一连串的问题问得张天师眉毛直跳,心道这小子也太没定力了,要是在阳间,自己是绝不会收这样的人为弟子的,但是现在是在黄泉路上,这小子又福泽深厚,勉强算是够资格被收入茅山宗了。

“当然有机会,不然老夫收你做徒弟干什么?稍安勿躁,且听为师继续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