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4 梅殷拜见
作者:受伤的害虫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5278

()马皇后的所谓病逝,又使庞煌得到了一次回归京师的机会,想到这个结果,庞煌就暗自不爽,自己为什么总是那么的不受待见,不死人的状况之下,自己竟然没有机会回到京师这个地方,难道老朱真的要雪藏自己吗?

正在出神的想着,突然有属下来报:“给事中梅殷求见驸马都尉!!”

庞煌心里大喜,又要见到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了,而且这个传奇式的人物,还因为自己的出现,没有娶到公主,现在作为礼部的给事中,整天在朝中呆着。看看时间已近傍晚,马上吩咐准备酒席,要留梅殷在驸马府内用膳。

就餐时,梅殷想了一会,还是示意庞煌屏退左右侍候的侍女和属下,而后面容一整,遂道:“驸马,下官是受太子说嘱托而来,您知道不知道,您在苏杭二地,几乎闯下了大祸了。”

知道梅殷此人正直刚烈,既然这般说,那肯定是很重要的事情,忙回答说:“梅大人有话请讲,庞煌洗耳恭听就是。”

梅殷不像是在危险耸听,他也不是那样的人,可是在苏州,不过是开始建议通贸易、开海禁,可是朱元璋都没有实现,而办学深的人心,那还有什么问题呢?自己可是一直本本分分的做人,至少表面是这个样子的。

庞煌脑子急速的转动着,看着庞煌的一脸茫然,梅殷就知道他还不明白,继续说道:“驸马可知道。圣上下旨,命在临濠居住之苏州人。由宋国公押送,已经尽数迁往辽东为国效力,受燕王约束,所有田产物业皆用钞抵之。”

听说此话,庞煌脑子轰的一响,将手中的筷子扔在桌子上,起身求证道:“梅大人可是说那些那些苏杭二地各个商会的大户?怎么能这样呢?那将庞煌置于何地?”

“还不止!苏州知府景天翼,迁任琼州知府。这次算是当上了知府,可是在琼州那天涯海角,只要陛下不发话,他是休想再回来了!”

本来已经心惊肉跳的庞煌,刚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茶,听闻此话,一口茶水差点没有喷出来。迟迟艾艾的说:“这关景天翼什么事情啊!”

“驸马以为,景天翼所写的策论陛下没有看到吗?“恢复苏州奢华”,看来他不将琼州变得奢华起来,此生都不要再想到回来了。这还算驸马的面子,要是换成其他人,一班商人选出的人。陛下怎能容他?”

没有想到朱元璋的反应是那么剧烈,手段是如此狠辣,临濠那些大户,不过是想回到故土而已,捐资那么多钱。谁知道换来的是离的更远。心里一下子沮丧起来,难道自己这个驸马在朱元璋眼里真的不算什么吗?

这么以来。那些豪门大户不把自己恨到骨头里面,任是谁也会想是自己过河拆桥,以后浙江之地,还会有谁相信自己呢?

这一会,庞煌真的有些怀疑朱元璋不想自己做出什么举动了,要不怎么下那么大的功法来破坏自己名声,自己小心翼翼的搞一些办学方面的事情,一不小心也能碰到老朱的逆鳞,对于自己以后的做事,肯定有所阻碍了。

好像看出了庞煌的担心,梅殷说道:“这些与驸马无关,是那些商贾自不量力,驸马才给他们半分颜sè,唯利是图的本sè就露了出来。这个下场也是他们自找的。”

“怎么能和庞煌没有关系呢?这样以来,在百姓的眼里,不是等于本官在悬崖边上画了一个圈,怂恿他们往下跳吗?”

“不错,驸马是画了一个圈,但是也要他们心甘情愿跳才行啊,据我猜测,陛下这次是被吓着了。才不顾皇家的声誉对这班商贾下手。”

听到梅殷这样说,庞煌恢复了一些冷静,忙问:“此话怎讲?”

“驸马想想,圣上将其迁移至临濠,等于变相幽禁他们,为什么呢?难道千军万马都不怕的圣上会怕区区一些商贾不成?”

“庞煌听说,这些大户当初都追随过张士诚,并且十分的忠心,难以收服,所以才将他们迁移至临濠,用祖宗之地的贵气压制他们,是吗?”尽管知道这不是真的,庞煌还是说了出来,希望梅殷能给一个答案。

“驸马从哪里听得这乱七八糟的?”梅殷诧异道:“是不是那些商贾们说的,可千万不能让圣上知道啊!”

看到庞煌点头,梅殷继续讲了下去:“临濠乃是兴龙之地,圣上的故乡,这个驸马是知道的,其实当初圣上迁移苏州、松江、杭州、嘉兴、湖州一带富户前往临濠,是有一定的私心的。”

毕竟只是一个给事中,虽然和太子的关系不错,而当说这些话时,梅殷虽然没有将庞煌看成外人,但毕竟是当着外戚的面说皇室的是非,要不是非说不可,他也不愿意背后议论皇上,纵使这样,他的声音已经渐渐低了下来,庞煌要侧耳才能听清楚梅殷的话语,但还是渐渐知道了事情的真相。

原来,朱元璋迁移苏州、松江、杭州、嘉兴、湖州一带富户前往临濠,固然心存些许整治江浙豪门的想法,但开始源于洪武二年的定都之议。

那时刚刚平定陕西,定都之议再起。群臣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长安、洛阳、应天、汴梁、北平几地,大臣们的意见不一,各自引古论今,提出讨论。“或言关中险固,金城天府之国;或言洛阳天地之中,四方朝贡,道里适均,汴梁亦宋之旧都;又或言北平元之宫室完备,就之可省民力。”

见众臣意见难以统一,谁也说服不了谁,就提出以临濠为中都的想法。称在临濠建都,是“取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之义也”。群臣不敢反对。于是,朱元璋下令仿照南京规制在临濠营建中都。这样。在明朝建国之初就形成了南京(应天)、běijīng(汴梁)和中都(临濠)并存的情况。

临濠贫寒,再加上连年征战,导致了十室九空的现象,为了改善中都的环境。后来有人建议皇帝学习汉高祖当年,把齐、楚、十万户富民,迁移到关中,充实关中的地区这个做法。

江南的富庶天下闻名,再则张士诚灭亡。吴中百姓多有不服,于是朱元璋就把江南富户约十五万户迁到临濠周边,在皇上的眼里,既然作为中都,就不能没有有钱有势的人,一定要让它有强大的,显得非常繁荣那样才有国都的样子。

但是这些人来到临濠以后。并不安心,离开江南富庶之地,到了安徽贫穷之地,经常想家,又不敢明着回去,当然心生怨气。临濠也未能因此而有什么大的改变。

洪武八年,朱元璋巡视已经改名为凤阳的中都的修建情况后,突然改变了主意,下令停建。此时修建中都临濠达已经有六年,颇具规模。众人对此都大惑不解。朱元璋解释停建的理由是劳民伤财。但这其中显然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按照梅殷隐晦的说法。庞煌渐渐猜到一些端倪,原来朱元璋身边的功臣许多都是他的同乡。以胡惟庸为首的江淮人在高官中占了很大比重。江淮功臣居功自傲,权高震主,且在朝中党同伐异。

因此而引起朱元璋对臣下的结党的jǐng惕。他担心临濠是许多江淮功臣的老家,建都临濠后,会助长朝堂之上江淮系官员的势力。洪武十一年,正式下诏,以南京为京师,多年悬而未决的定都问题才算正式告一段落。

不过这样,更是引起被迁移往临濠的江南富户的怨恨,若临濠真的成了中都,他们心里还有些希望,至少是国都之民,渐渐心中的不满就会被化解掉,而突然下旨改变主意,自己却成了成了巩固政权的试验品,江南富户中不乏有才智之士,难能看不出来皇上的心思呢?

为了达到会江南探亲的目的,有些富户故意造成灾荒之年,然后有借口一路装扮成乞丐要饭,讨要回到老家探望,然后chūn天再回来,这些事情朱元璋哪能不知道呢?恼火于江南富户的不安稳,索xìng再也不理会了。

这样也就造成了一个恶xìng循环,朱元璋当初下令强制迁徙江南富户二十多万人去临濠,这些人走时只能带走金银细软,土地和房屋要交给原地的官府,或落入他人之手,到了临濠之后,不许随便离开迁移之地。

本来以为十多年过去了,这些人回乡的心也应该被消磨的差不多,而家里的财富也应该没有剩下多少了,可是这次庞煌的江南一行,轻易的抛出一个诱饵,竟然收获了价值三十多万两银子的财物。

说一句实话,朱元璋被吓到了,按照梅殷的说法,皇上是被吓到了,可是按照庞煌的想法,朱元璋真的被气的不轻。当时大明岁入不过四百万两银子左右,这一点他经过求证的,可是自己却在月余从江南富户身上收刮了大明一年税赋的十分之一。

这种储存财富的能力,怎么能不让朱元璋感到惊恐。作为皇帝的他,费尽心思用上强制手段迁移,不过是希望利用江南人的生财有道来建设自己的家乡,可是十余年家乡没有变,反而人为的灾荒之年甚多,开始听闻说灾荒之年出外讨饭的人员众多,心里还有恻隐之心,可是看到庞煌稍微用利诱之,便聚集那么多财富,他心里怎么能不发狠呢?

边听边想,庞煌也陷入了沉思,梅殷说的没有错,自己是画了那个圈子,可是江南富户们争先恐后的跳出来,说是思乡心切,但是最重要的就是过早的暴露了自己的底牌。

不要说朱元璋,就算换成自己,也会如此生气,一群在自己面前装了十几年穷的人,突然腰里别了大把大把的钞票砸向自己,那种被侮辱的感觉更别说落到自尊心超强的老朱身上,是人都会生气。

不过这次牵连的也太广了一些,那二十万被迁移至临濠的富户现在不说翻了一番。多个几万人也是正常的,现在移民。按照交通条件,一路上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因此而丧命啊。

突然感到有些不妙,借着梅殷喝茶的当口,庞煌趁机问道:“为什么是迁移至辽东呢?难道是燕王要求的吗?”

看了庞煌一眼,梅殷犹豫了半天没有说话,最后还是轻轻的说:“驸马,要不我说您险些闯出大祸呢?”

“辽东地广人稀,燕王曾几次奏报。说是兵源、后勤不足,而蒙元又往极北之地远遁,若是派大军长时间作战,光粮草一项就消耗不起,请求皇上移“山西之民以充边塞”但是皇上由于顾虑到建朝初期的几次大规模移民,所以宁可暂时不追击蒙元残余,也未能准燕王之奏。可是这次临濠的江南富户真的让圣上感到不耐了。”

“燕王不知从哪里得来的消息,借机又上奏折,倒是没有提及移临濠之民,不过在圣上震怒之下,索xìng将临濠之江南人全部发往极北之地,充作边民。”

这时。庞煌注意到梅殷说的那“借机”这两个字,不由疑惑的问道:“燕王不是一直在上奏请求移民以充边塞吗?”

感叹庞煌的消息闭塞,梅殷有些无可奈何的说道:“因为这份奏折,是燕王上奏的,而且据我所知。燕王府的有个叫做袁珙的术士也在京师,两者相较。不言而喻矣。”

给事中梅殷在东宫用过晚膳后,就告辞而回。庞煌虽然知道梅殷远远知道的比对自己讲的多,但第一次私下的见面,虽说是奉太子朱标之命过来的,能说这么多,已经难能可贵了。

能说出临濠移民的害处和隐晦的指出燕王的上奏和袁珙在京师,对于梅殷来说也是一种勇气,晚膳中的那些话,如果落入有心人的耳朵里,却脱不了一个挑拨亲情的嫌疑,可是事实皇家极少有亲情存在。

送走梅殷,庞煌又陷入到了沉思之中,他这一两年在浙江,除了整治军屯之外,就是视察学政。

浙江官田太多,整顿起来虽然难,但是由于官田背后都有着朝中大臣的身影,只要搞明白是谁家的就好说,一般就算是不卖庞煌的面子,也要卖“驸马都尉”这四个字的几分情分,所以难归难,也就是时间上的问题而已。

学政呢?的确没有什么视察的,前面说了,浙江的学风很是昌盛,根本就不用怎么督导,而庞煌闲暇之余,建设清华义学江南分校的想法又重新回到了脑海之中。

兴办书院之开始的想法,就决定先从苏州开始,因为杭州距离海边太近,安全因素得不到完全的保障,于是就到了苏州城内,开始齐泰看到苏州城内废弃的园林颇多。就建议驸马都尉选择几个修葺后就可以使用,但是得到了庞煌的否定。

原因是苏州内废旧的园林虽多,但是也算是有主之物。只是主人大都被朱元璋放逐了。他不愿意办学明明是好事,却落得个侵占民产的名声,那样不利于今后收拢人心。更何况对于那些废弃的园林他还另有用处。

所以,他不顾众人的反对,坚持在城外重新选址建设。至于资金方面,庞煌虽然薄有一些钱财,但是远远不够新书院的建设费用,可庞煌一点也不担心,因为办学这件事情急不得,他把风声先放出去,重建是为了告诉苏州人,朝廷要善待你们。

庞煌计划在姑苏山下建设两所大型义学。最少可以容纳两千名学生学习的书院,这两所学院中,其中一所是属于蒙学教育。另外一所是正规的清华义学江南分校,是专门来资助贫寒士子学习的书院。

接受刘三吾、齐泰等人的建议,江南清华义学结合江南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宗旨以朱熹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一套儒家经典为基础的教育思想。以孔子六艺为主。修习礼、乐、shè、御、书、数。

六艺皆通,并通过书院组织的考试直至合格,发于文凭推荐于太学肄业。另外,庞煌为了打破十年寒窗只为官的传统,建议江南清华义学仿造北平清华义学的办学方法,除了传授六艺之外,另外加设律学、武科、农科、商科、冶科、水科和匠科等等,除了律学和六艺并存之外。其余学科皆为选修,学生可以随意学。不过想拿到江南清华义学的文凭,至少要有一门选修科目通过。这样做无非也是想士子在仕途无望之后,有个养家活口之道。

而后,庞煌发出通告,但凡家在苏州,又被迁移至临濠或者别处的士绅,想回乡祭祖归宗者,可捐资江南清华义学,驸马都尉可视其功德,一枚金牌可以送两名族内子女至江南清华义学就读。

关于这一点,庞煌已经向朱元璋请示过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允许,因为并不是允许迁移至临濠的浙江移民回归故乡,而是允许他们的子孙就读清华义学,这一点在朱元璋开始看来,基本上是无伤大雅,没有什么问题的。

但是今天根据梅殷的说法,偏偏就是这一条除了很大的问题。(.)m..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