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八章:石头引发的血案(八)
作者:染指水墨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9882

“唐去病。”武曌话音一落,便眼底含着一丝怪异笑意望着眼前程务挺,只见程务挺先是心中勃然大怒,老脸一红,随即平复下来。

“老将军,既然前线暂无战事,你又年事已高,何不领着麾下儿郎来为朕替天行道?”

“替天行道!?”程务挺心中一突,猛然抬起头来望向武曌,程务挺年轻时被冠上了烽火燎原,古之恶来的称号,模样自然也和善不到哪去,只是此时年老力衰,面目有了缓和,可凶恶不减当年。

我们说过武周一朝经济繁荣,为开元盛世打下了无上基础,可从武周至开元两朝,唐朝对外战争鲜少胜利的祸根其实也埋在了武曌身上。

她是个女人,不懂什么行军打仗,她有勇气在朝中搞风搞雨,也有心机将人人算计的无可奈何,可要是真让她如太宗一般真刀真枪披甲上阵,那是绝无可能的。

论武功,唐太宗作为开国君主,半生戎马半生皇袍,实非她可比。

其实这一点也很好证明,正史中的她可以为了避免夜长梦多,干出临阵换将的滑稽之事,裴炎在扬州被扣押诛杀便是证明。

那么程务挺既然能有名将的头衔,他自然有他的功绩存在,他的功绩也很简单,自对突厥战争结束,一直在制衡突厥,至此已有几十年。

这听起来似乎很简单,可试想唐太宗这般马上皇帝,都对这一游牧民族进行了长达十几年的征讨,才堪堪镇压。那还是手下强将如云的太宗,如今反观武曌。朝中将领确实不少,有勇力的也不能说没有。可匹夫之勇只是一方面,如何将自己的勇气感染给全军将士,才是名将最基本的能力。

而这也恰恰是朝中年轻将领不具备的,程怀弼也好,铁牛也罢,这两人都是宫中禁卫将军,论武功勇力,不见得就比程务挺年轻时差,尤其是程怀弼。更是亡命之徒的克星。

尽管如此,真让他们去对一个民族进行长时间战争,那可不是杀一个两个人就能够结束的,突厥大唐如今双方此时保持着短暂的和平,这一切不敢全部归功给程务挺,可他的存在也是占了极大因素的。

那么武曌就算不懂用兵,这么儿戏的话语是真的无意说出的吗?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武曌虽然不懂怎么打仗,可她却懂该打谁。这就是帝王与将相的区别,帝王决定打谁,将相负责怎么打。

她当然明白程务挺的存在极其重要,可他却是一个潜在威胁。她这么说为的只是试探一下程务挺罢了。

果然程务挺心中沉吟片刻,随即冷静下来,平心而论。无论裴炎还是刘郭二相,包括他自己。其实只有抵抗武曌的心思,却没有反国家的动机。

这一点和唐冠也有些相像。其实这也是最好的办法,在这个原则的基础上他们的坚持是对的,可方法是错的,这也给唐冠树立了一个警示方向。

炎试图反抗,甚至在叛乱前夕上演了近 裴似逼宫的戏码,这种强硬的姿态,对武曌而言是没有用的。

国家是什么?千家万户抱团组成,武曌在宫中搞得天翻地覆,将臣子诛戮殆尽,她残暴,却不是昏君,国家经济依然蒸蒸日上,我们常说对百姓而言是没有对错的。

这话其实就是两层含义,一层说的便是武曌存在的现象,她让贵族胆战心惊,朝不保夕,可对全天下百姓而言,皇帝是男是女和他们有什么关系?

是的,什么关系都没有,只要他们自己生活的安安稳稳,有吃有喝,哪个大官死了,还会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人其实都有自私心,只是或多或少而已,这便是天下人的自私。

这也是徐敬业,甚至是李唐宗室造反注定失败的最大原因,武曌的威严占了一方面,这种大势也是一方面,给武曌底气的不是自己有多强硬,有多狠辣,而是她知道自己的地位无以撼动,只要她对百姓好,施仁政,文武百官就翻腾不出浪花。

这是现在的她,但她的晚年情景又是另一番景象,犯了大多数皇帝都会犯的错误,当然这又是另一个话题,暂时不提。

唐冠一纸文章,平贼夺城靠的也是这一点,那就是人心,他也明白,其实百姓没有多大反心,煽动群众这种事情,骆宾王能做的轰轰烈烈,他也能以次了几筹的文章煽动回去。

一时间两人静静伫立,武曌面上依旧带着微笑,程务挺却默默不语。

良久后程务挺才出声道:“老臣谨遵陛下圣旨,陛下若有差遣,末将不敢不从。”

本来武曌眼中还有一丝戏谑,听到这话反而一愣,而后有些疑惑的打量了一眼程务挺后,才心中一动。

“哼,这老匹夫倒也不傻,算了,他还有些用处。”武曌心中冷哼一声,原以为程务挺性情刚烈凶恶,会做出出格之事,倘若如此那更好,一并着清理,也给了她好的理由,没想到竟然也会服软。

......

而此时太极宫闱处,两个人影脚步不停。

“公公,能不能停一下,小人脚痛。”

后面一个肥胖赤脚之人停下脚步,只见他脚板满是泥灰,新老皇城占地不小,从大明宫行到这,他又是赤着脚,早就有些不能忍受。

可走在前面的太监却低声喝道:“你这蠢材,脑袋还想不想要了!”

那商人闻言脖子缩了一下,似乎又充满了动力,紧紧随着那太监前行,两人一前一后,行出片刻,才堪堪停下。

“停下。”

商人低头猛走,闻言立即停下,打量了下四周,一路走来,他都不敢四处乱望,此时见四下无人,才敢四处打量。

一见之下,这地方与之前见过的犹如天宫般的大殿确实不太一样,四周建筑都有些老旧,比不得刚入宫时所见的那些,而两人却停在了一个转角处。

“别乱瞧!”太监小声喝骂,商人立即收回目光。

只见这太监小心翼翼的探出头来望了一眼转角那边景象,而后暗舒一口气,喃喃道:“终于赶上了,终于赶上了。”

商人闻音也有些好奇的用余光一撇,差点脱口而出道:“国公!”

只见那边有一小阁,阁前零零散散的站着七八个人,各个身着蟒袍玉带,一看便知道都是朝中大员。

这商人无他,正是那费尽周折终于摸爬到了此处的唐同泰,他这次进宫受尽了苦楚,脚底磨破,脑袋淤青,看起来分外滑稽。

“你站在这里,不要动。”

太监小声吩咐,唐同泰忙不迭点头,心中砰砰直跳,他终于见到了主事之人,也知道离那神话中的仙女王母只有一步之遥了。

太监说完便装作自然而然的缓步踱出转角,他刚刚出现,那边一道目光立即投了过来。

“来了!”

那边所站之人也无他,六部阁老,还有便是武承嗣了,武承嗣见到突然走出转角的太监, 心中大喜过望。

那太监装作有事路过,不理会这边景象,几名阁老也不以为意,宫中太监走动实属常事,这地方也算不得什么禁地。

只有那王公公看到那边太监,微微一愣,而后投去了有些疑惑的目光。

“他怎么来这?”

王公公与万公公都是大太监一级,自然相识,见到突然出现的他虽然心中疑惑,却又微微摇头,料来是有事要采办。

果然那万公公脚步不停,一路踱出了视野,而后背影消失,武承嗣见状眼神一定,不再在转角观望,反而回首望向凌烟阁门前。

而那隐藏在转角处的唐同泰见万公公竟然一去不复返,连头也不回,心中大急。

“这可怎么办!?”

就在他暗暗着急时,突然有人在其肩上拍打一下,唐同泰大吃一惊,险些大呼出声,随即看清身后之人模样,立即止住。

“公公,你...”

身后之人竟然正是那已经走远的万公公,此时这太监有些大喘气的神色,料来是一路小跑折回。

宫中七拐八绕四通八达,绕一个圈不奇怪,可传达信息就要做得天衣无缝,他绕的可不止一个小圈。

“你...你跟我来,一会我让你出去,你再出去,知道吗?”

“知道了,知道了。”唐同泰忙不迭的点头,而后随着万公公又转身绕起了宫闱,似乎在寻找一个巧合与巧遇的绝佳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