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蓟县政府向日本外务省发出了,“旅大合约”到期的声明,并严令,对方在《旅大租地续约》5月7日到期后,全部撤出“旅大”。否则所发生的一切后果都有日本承担。
这份声明等于是往热油锅里泼了一瓢冷水,整个华夏,整个远东,都炸开了锅。呶呶叨叨的华夏很久没这么“雄起”过了,不过一些国人在叫好之余,对于华夏能否摆平日本,又开始担忧起来。
“两个月,你们只有两个月的时间!”赵云自从谈判之后,就知道时间已经是非常紧迫。
同时向负责扩军后达到291万的吴佩孚、驻守南京的朱希和统领50万大军的罗科索夫斯基下达了作战指令。
还在长江一带的吴佩孚,虽然指挥的队伍人数较多,相比之下任务倒是较轻,只要指挥着各路军阀,将他们的队伍赶到青岛等地进行集结就行了。这还得从1914年11月说起,那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趁西方列强无暇东顾之机,借口对德宣战,出兵侵占了山东青岛。华夏这次已经摆明了就是要收回“旅大”,现在又做出要顺势收回青岛的动作,更是给日本施加了压力。
而给驻守南京的朱希也是下了类似的指令“秀秀肌肉”,一时之间上海和苏南等地的记者,可是大饱眼福,今天受邀参观这艘军舰,明天又被邀请到另一艘军舰上,平时藏着掖着的潜艇也一字排开,在江面上给记者拍照,登在了头版头条之上。
不过,这些都是虚的,是使给日本人看的。真正的出手的,则是罗科索夫斯基。赵云给他的命令和所有人的都不同,不是“秀秀肌肉”,而是歼灭当面之敌后,抽兵回师远东。
乌拉尔山脉是一座分割欧洲亚洲的山脉,如果这座险地一直控制在苏俄手中等于进攻的主动权也一直被苏俄给掌握着,只有将主动权给夺过来,赵云才能安心的让罗科索夫斯基回师远东,大展拳脚。
1923年3月31日,罗科索夫斯基率领全军从鄂毕河岸的新西伯利亚城出征。西征军将兵集中一路,全军五十一万九千兵马,沿着远东大动脉,一路向西正式投入到平定乌拉尔的大决战中。随行的除了大量的民壮之外,还有两万多从远东、外蒙、西北等地闻讯赶来的商人,他们也嗅到了白俄军远征的商机,准备跟着军队的后面,大赚一笔。而且有这样想法的人明显不止他们,这两万多人只是第一批,第二批已经在江浙、湖南甚至日本等地开始出发,前来抢夺商机。
夕阳西斜,“喝点酒暖暖身子吧!”几位苏俄军的探子正在树荫下小息,他们原本是驻扎在西西伯利亚平原的中部城市伊希姆境内的师部骑兵侦察连,近日自己家的师长终日疑神疑鬼的,感觉有什么事情要发生,就把他们给派了出来,一路疾驰到了离白俄西征军的前线重镇鄂木斯克还有二百多里地方。
这里眼下可是一块三不管的地带,罗科索夫斯基一直在鄂木斯克以东两三百里外的新西伯利亚,虽然声势浩大,但已经在那里窝了近两三个月了一直没什么动静。由白俄军支持的一些游击队,也就是靠着山地打打游击,一有风吹草动的就跑进了山,十分难缠,却也威胁不到这块平原地带。而驻守此地的苏俄军队,更加不是主力,只是一支三线队伍。因为上头有“指示”,所以主力队伍都撤到了伊希姆、秋明,组成了两道防线。
平日里苏俄军的侦骑也不怎么来,本地的驻军更是窝在鄂木斯克内,周围的白俄残部也没啥胆子深入平原。所以这几位摊上侦查任务的苏俄军探子,看到一路没有什么异常就想要偷懒一下。
这些苏俄军的探子都说着哈萨克方言,聊着些家乡的趣事。每个人都带着一小袋干粮,不过令众人起劲的是,一个憋憋的酒囊轮流到各人手中转了一圈,让每人都能解上一口馋。
连续两年的大旱,已经令苏俄国内的粮食面临短缺,而今年因为苏俄国内两线开战,更是抽调了大量的劳动力,很多人都已经预测到今年也不会是一个丰收年。最近就连供给给军队的粮食也是越来越少了,饮酒在军中已经是非常奢侈的事情了,要不是因为他们是侦骑,整个小队也不会有半囊酒的补给待遇。
正当他们聊的起劲,突然他们发觉大地上的小石子震动了起来。这些探子互相对视了一眼,从对方的眼神中,证明自己不是喝多了。
突然一个人猛然惊醒,他急跑到树旁去解战马的缰绳。其他的探子也都反应了过来。他们也都去解缰绳,连酒囊掉到地上都没发觉。
等到这些探子骑上战马,上了最近的一个高坡,他们只见到东方的大地边冒出了一条黑线。
“快跑!快回去传讯!”一位探子就调转了马头。
“连副!我们不上去打探一下是哪路兵马,有多少人吗?”另一位年轻的探子问道。
“还打探什么?”那位准备好逃跑的探子回头望了一眼,对方骑兵组成的黑潮越来越近,可是在视线的尽头,却依然没有丝毫要中止的迹象。四月里刚刚冒出嫩芽的青翠草地,被骑各色的战马,身穿黑底红边军装的骑兵所覆盖,观其数量何止上万,被称为副连长的探子彻斯底里地叫道,“肯定是罗科索夫斯基,除了他的骑兵,现在附近哪家还有这么多的骑兵,看到那条黑潮的宽度了吗?铺天盖地的,绵延十里以上,这次肯定是他的军队全部出动了。罗科索夫斯基的先锋一般都是蒙古人,一骑三马,我们要是再不走,可就走不了了。”
说完以后,那名探子立马扬鞭,向着伊希姆的方向窜了出去…….
没过一会儿,一队一骑三马的白俄西征军蒙古骑兵疾驰到那几个苏俄军探子的落脚处。看着远逃的那几个人,领头的那名骑兵队长扬了扬马鞭,笑道:“看到他们胯下的顿河马了吗?你们之前不是一直眼馋俄国人的战马比我们蒙古马好嘛!告诉弟兄们,追上去!谁抢到就是谁的……”
伊希姆城位于伊希姆河的伊希姆平原,原本只是一座仅拥有万余人的小城,但是随着战争的到来,每天大量的军队往来,让这座平静的城市显得颇为繁荣,在短短的三个月内已经达到了一座中等城市的规模。
清晨,伊希姆城城门打开,一个排的城卫军手持“水连珠”,两个班各自站在城门的两侧,城楼上还有一个班,等待着检查过往的商队。也许是因为和白俄相隔还有数百公里,城内外一向风平浪静,这里就连小小的白俄游击队都几乎不存在,这些城卫军一个个都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懒洋洋的,按部就班的打开城门后,拄着步枪打瞌睡的都不在少数。
远处的大道上,一支庞大的商队,由鄂木斯克的方向缓缓行来,十几架四轮马车都装得满满的,深深的车辙印显示出,车里的货物分量不轻,只是蒙着雨布也不知车里装的是什么货物。其实对于伊希姆城来说,这么大的商队并不少见,别忘了伊希姆城离乌拉尔山脉可不远,而乌拉尔地区可是整个苏俄的“矿石仓库”,不过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商队中的成员,除了两百名马夫、苦力之外,其中居然还有二十几位扛枪的士兵。
其实,单纯要说商队中有二十几位士兵,还并不是很了不得的事情。虽然附近没有白俄游击队的骚扰,但是一般的军用物资,有几个士兵押送也是很正常的。可是一共才十几架四轮马车,却有两百多名马夫、苦力。这样的一支商队,到底运输的什么好东西呢,一时之间无聊的城卫军开始相互讨论起来。
“排长,你猜这是运送的什么?什么宝贵的东西要这么多人来搬运?”城门楼子上的城卫军,看着越走越近的商队,小声向身旁的排长询问着。
“不是矿石,就是西迁的机器设备,听说东面那里什么都缺,经常有队伍把工厂里的机器拆了卖给华夏人,去换粮食。所以上头下令把东面的机器设备都西迁,不给华夏人买的机会。”城卫军看门的排长说道。
“粮食?”一听到“粮食”两字,所有人都来了精神,
“用那些铁疙瘩真能换到粮食?”
“华夏好像离咱们这边很远吧?他们那里的粮食多吗?”城卫军一边议论着,一边好奇的看打量着快要走到眼前的商队。做为一名苏俄的战士,对于沙俄并没有太多的敬畏之心,对沙俄遗留下来的机器设备,并没有像高层看的那么重要,这年头连吃的都没有了,还要那些铁疙瘩干嘛!活在底层的百姓永远是把物质放在第一位的。
“管他那么多呢,只要不是发往莫斯科的特别运输队,在这里就都得听咱们的,检查一下吧。他们那么多人,肯定有很多的吃的,待会你们几个找点麻烦,看看能不能从那里扒拉点粮食!”城卫军排长向楼下的两个班的班长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