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军在现代化建设中,不但重视常规潜艇的发展,而且从50年代末开始就已经有计划地使潜艇向导弹化、核能化发展。
1958年6月,我国第一座核反应堆正式建成并投入运转,几乎是同时,负责国防科技的聂荣臻元帅就开始考虑中国海军发展核潜艇的问题了。其后不久,一份由各方面专家起草的报告便上报中央,提出中国应该发展核潜艇。这份报告得到了中央的批准,**说出了那句著名的话:“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中国核潜艇建设从此起步。
根据中央指示,首先成立了以海军副司令员罗舜初为组长的四人小组,负责领导核潜艇工程。随后,海军和一机部共同组建了核潜艇总体研究室,二机部则组建了反应堆研究室,由海军装备部长于笑虹负责协调工作。
中国核潜艇建设事业是从一穷二白起家的。当时,科技人员手中只有2张模糊的美国核潜艇照片,这就是他们的全部参考资料。后经批准,海军相继组建了702基地、水声、热动力等6个研究所。1959年1月,海军科学技术研究部成立,统一领导这6个研究所。这里汇集了彭士禄、赵仁恺、夏铜、黄旭华、李毅、孟戈非、连培生等著名科学家。1961年7月,中央军委批准成立了海军舰艇研究院,由刘华清任院长。
1962年,前苏联从中国撤走了全部原子能专家,加之我国正经受着经济困难,为了给原子弹让步,核潜艇工程暂时下马,但保留了一支50多人的核动力研究班子,继续从事理论研究和实验。
1965年3月,核潜艇工程再次上马,并确定了“先研制反潜鱼雷核潜艇,再搞导弹核潜艇”的分两步走的方案,同时任命彭士禄、黄纬禄、赵仁凯、黄旭华为核潜艇总设计师,并要求全国两千多个厂所院校、上万名科技人员配合攻关。中国核潜艇进入全速发展阶段。据统计,建造第一艘核潜艇所需的材料有1300多个规格品种;装艇设备、仪表和附件有2600多项、4.6万多台件;电缆3000多种、总长90余千米;管材270多种、总长30余千米。
1970年7月17日凌晨2时,我国核潜艇陆上模拟堆开始提升功率,7月30日,试验达到满功率,宣告我陆上模拟堆正式建成。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胜利下水,并开始进行设备安装工作。1971年6月,第一次全艇联合试验开始进行,接下来是核潜艇水下启堆试验;1971年8月23日,该艇第一次以核动力航行驶向试验海区,进行检验性试航。在先后四个阶段的试验中,该艇先后出海20余次,试验项目近200个,累计航程6000多海里。
1974年,我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1号”正式加入了人民海军的战斗行列,中国从此昂首进入了核潜艇国家的行列。该艇首任艇长是杨玺。此后,又有多艘攻击型核潜艇建成服役。
1985年冬末,中国“长征3号”核潜艇进行了远洋航行训练,总指挥是杨玺,艇长是孙建国。在长达数月的远航训练中,该艇穿峡谷、走暗流,并与国外舰船进行巧妙周旋,终于打破了由美国“鹦鹉螺”号创造的核潜艇最大自持力84天的记录。1988年,中国核潜艇又进行了极限深潜试验,总指挥仍是杨玺,艇长是王福山,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也参加了这次颇具危险性的试验。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这两次试验既证明了中国核潜艇建造水平是高的,是有作战能力的,也为今后的进一步改进提高打下了良好基础。
与此同时,中国也加紧发展自己的水下核打击力量。1981年4月,中国第一艘战略核潜艇下水,并于1983年正式服役。其后,该艇又圆满完成了最大自持力、极限潜深、水下全速航行、大深度鱼雷发射等试验。1988年9月28日,一声惊雷震撼海空,中国战略核潜艇水下发射弹道导弹取得成功,从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海核威慑力量的国家,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有了捍卫国家利益的“杀手锏”。
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独立自主地发展出了核潜艇,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它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防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际威望。展望未来,将会有更多、更先进的中国核潜艇游弋在蓝色大洋之中,成为令任何来犯者望而生畏的“深海猛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