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5
直-5是中国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在前苏联米-4直升机基础上发展的中国的第一种直升机。1958年1月开始仿制,1959年仿制型直-5原型机试飞。1963年定型并转入批生产。随后,对直-5进行了大量的发展和改进工作。
重大发展和改进项目有:用金属旋翼桨叶代替了钢梁木结构旋翼桨叶,提高了旋翼的使用寿命和全机的飞行性能;将座舱内活动副油箱改为机身两侧外挂副油箱,增加了座舱的有效空间;在机身地板下增加了一个650毫米×900毫米的大开口,便于吊升或投放货物,同时将手遥绞车改为电动绞车;将3千瓦发电机改为6千瓦发电机;将燃油箱改为薄壁软油箱;固定式氧气设备改为活动式氧气调和,减少了飞机的结构重量;改进了总距-油门操纵把手,在平原地区起飞使用小行程,在高原地区使用大行程,使发动机进气压力显著增加,可保证在1500米高原上正常起飞;在旋翼大梁内充气,并装有压力信号器,能及时发现旋翼大梁裂纹;大大延长了直升机和旋翼的翻修寿命。
通过一系列改进后,直-5最大平飞速度由185公里/小时提高到210公里/小时;巡航速度由140公里/小时提高到170公里/小时;动升限由5500米提高到6000米。
直-5是一种多用途直升机,可用于空降、运输、救护、水面救生、地质勘探、护林防火和边境巡逻等。可以昼夜复杂条件下飞行。可运11名全副武装伞扌(超载可运15名)。可载1200千克轻小型装备或货物(超载1550千克)。救护进可运8名担架伤员和1名医护人员。可外部吊运1350千克货物。
设计特点
总体布局单旋翼带尾桨式布局。装有一台活塞7型发动机,旋翼有4片桨叶。水平尾面在尾梁末端。四轮式不可收放起落架。双座驾驶舱。复式操纵系统。
旋翼系统旋翼左旋(仰视),4片桨叶,铰接固定。混合式结构桨叶由钢管梁和包有胶合板及蒙布的木质架组成,平面呈矩形。翼型为变厚度NACA230M翼型和NACA230翼型。桨叶前缘装有液体防冰系统。
尾桨是三桨叶推进式,在飞行时间可操纵变距。桨叶平面形状呈梯形,无扭转,前缘有液体防冰系统,并包有不锈钢的前缘包铁。1966年后,改为玻璃钢桨叶。桨叶用带有4个孔的钢接头固定在桨毂上。
动力装置动力装置是一台气冷式星型14缸活塞7发动机,装有传动机构离合器和带有导向装置的轴流式冷却风扇。发动机最大功率为1250千瓦(1700马力)。
机身机身是由机身中段、尾梁和斜梁3部分组成的半硬壳铆接结构。
机身的前部是发动机舱。中段为容积16米3左右的机舱。机舱有2个入口,1个入口位于后部,2扇舱门分别固定在机身的两侧,关闭后构成机身的后部。这个舱门是往机身内装载技术装备和其它大型货物用的。另一个入口位于机身左侧壁上,是供人员进出和空投跳伞用的。
座舱驾驶员座舱位于机身前上部,舱内安装有2个座椅和复式操纵系统,座舱有2个滑动的侧门以及与机舱相通的舱口。
着陆装置为四轮式。前起落架机轮可自动定向、无刹车机构,机轮尺寸400×150毫米,装油液-空气缓冲支柱。主起落架呈角锥形,具有油液-空气缓冲支柱和尺寸为700×250毫米的带刹车的机轮。
系统机上装有两套液压系统,即主液压系统和应急液压系统。供给操纵系统的液压助力器混合使用。主液压系统一旦失效,应急液压系统便自动开始工作,以便提高系统工作的可靠性。
电气系统包括一台直F-6发电机和一个12-HK-28蓄电池。座舱有通风加温装置。驾驶员座舱前风挡玻璃有电防冰装置。旋翼桨叶及尾桨桨叶均装有液体防冰系统。另外还装有空调系统、灭火系统、氧气系统及空降、救护装置等辅助设备。
照明系统有着陆灯、滑行灯、航行灯、桨尖灯、编队灯、驾驶员座舱的照明设备等。
机载设备装有一套能保证在夜间及复杂气象条件下飞行的驾驶-航行仪表和动力装置的监测仪表。
无线电设备有CT-1无线电台、WL-5无线电罗盘、WG-2A无线电高度表、JT-5A机内通话器等。
技术数据
外形尺寸
旋翼直径21米
旋翼桨盘面积346米2
尾桨直径3.6米
机长(旋翼和尾桨转动)20.015米
机身长(不含旋翼和尾桨)16.79米
机高(总重7250千克、旋翼轴处)4.4米
机身最大宽度2米
前起落架横向轮距1.53米
主起落架横向轮距3.82米
前后轮距3.79米
后舱门(高×宽)1.6米×1.86米
座舱容积16米3
重量及载荷
空机重量5121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7600千克
正常起飞重量7250千克
燃油重量1110千克
最大商载1000千克
性能数据(标准大气、正常起飞重量)
最大平飞速度(高度0~1000米)210公里/小时
巡航速度160~180公里/小时
最大爬升率4.3米/秒
动升限6000米
悬停高度(有地效)2000米
最大航程(标准油箱)520公里
续航时间(标准油箱)3小时4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