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27
米格-27是米高扬设计局在米格-23C基础上研制的战斗轰炸机。原称米格-23Б,后改称米格-27。1969年完成设计,1970年8月20日首飞,1971年开始批生产,至80年代后期停产时共生产了1000多架,其中1973年改称米格-27以后的各型就有910多架。
值得留意的是上图这架机所属部队是“近卫军”部队,进气口旁有红旗麦穗“近卫军”徽章。“近卫军”是苏联授予表现突出、功勋卓绝的部队的光荣称号。
该机外观上与米格-23相似,但是机头取消了大型对空火控雷达,改为对地光电装置,机头变小并下倾,增大背脊面积,重要部位增加了装甲。由于对地攻击对机动性要求不高,米格-27换装了简化的进气口和喷口。这使得米格-27的超音速性能与米格-23相比有下降,但简化了结构,降低了成本。米格-27采用一台图曼斯基R-29-3000发动机,推力11500千克。固定武器为一门23mmGSH-30-6(9A621)加特林机炮,外挂载重量4吨。图中米格-27正在降落,打开了尾部减速伞,并且放下了前缘襟翼。
米格-27的改型主要包括:
米格-23Б是在米格-23C基础上改进的原型,采用新的机头。可用于白昼袭击敌地面固定目标。装一台AL-21F-300涡喷发动机,加力推力109.8千牛(11200千克)。起飞重量增大,起落架加强,使用低压轮胎。装“背景”激光测距仪,“雄鹰”-23C瞄准器、KH-23导航系统。武器为1门Gsh-23机炮和4000千克的各种炸弹、火箭、X-23激光制导炸弹及K-13空空导弹等。
米格-23БH是在Б型生产一小批后退出的改进型。装P-29Б-300涡喷发动机,加力推力112.77千牛(11500千克)。采用米格-23M型的机翼,装“雄鹰”-23H导航轰炸系统,增加防弹装甲。大批生产出口。
米格-23БM和БK。分别于1973年、1974年投产。机载电子设备上得到改进,飞行控制系统中用数字式计算机代替了模拟计算机。
正式命名的米格-27于1973年开始生产,固定式进气道,改进设备,可在能见度差的条件下攻击地面活动目标。改装1门30毫米Gsh-30-6机炮,机载电子设备作了改进,1973~1977年共生产560架。
米格-27K是1975年研制的改进型,主要改装先进机载设备、机载火控系统和改挂先进武器。可使用电视制导和激光制导炸弹及X-25MП反雷达导弹,以及混凝土穿甲弹。1977~1982年共生产200架。
米格-27M是在K型的简化版本,有一定改进,座舱内装了电视屏幕显示器。1978~1983年间生产150架。
米格-27Д是将早期型的机体加装上M型的机载设备,共改装了500架,可执行侦察任务。
米格-27MЛ是M型的出口型,设备简化,1982年开始生产。1986年1月印度组装的MЛ型试飞。1988年印度生产的米格-27MЛ“勇士”定型投产,至1992年生产165架。印度还为MЛ型改装了“美洲虎”攻击机的机载设备,其中包括法国的“阿加芙”火控雷达。下三图为印度的米格-27。
米格-27M基本数据
翼展:14.25米/8.17米(最小/最大后掠角)
机长:17.08米
机高:5.99米
翼面积:34.16~37.27平方米
空重:11908千克
正常起飞重量:1796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20100千克
机内燃油:4560千克
最大载弹量:4000千克
最大速度:M1.7(高空)1350千米/小时(低空)
升限:17000米
航程:1750千米(机内燃油)
作战半径:540千米(带副油箱,两枚X-29空地导弹)
起飞滑跑距离:950米
着陆滑跑距离:900米
限制过载:7.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