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炮
作者:湘南布衣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9819

M115式203mm榴弹炮

发展过程:

美国于30年代研制列装,二战后命名为M115式203mm榴弹炮。台湾于50年代后期引进并装备,主要部署在外岛作要塞炮使用。

性能特点

①射击精度好,弹丸杀伤威力大,弹重 91 千克,杀伤半径 78 米。

②配用弹种多,可执行多种任务。

③射速较慢,重量较大,机动性差。

基本数据:

口径203毫米

初速587米/秒

最大射程16800米

最大射速1发/分钟

行军状态长10972毫米

行军状态宽2844毫米

行军状态高2743毫米

身管长5142毫米

炮闩类型断隔螺式

高低射界 -2°~+65°

方向射界60°

配用弹种榴弹;子母弹;化学弹

运动方式车辆牵引

行军状态全重14515千克

战斗状态全重13471千克

炮班人数14 人

识别特征:

①身管粗大,无炮口装置和抽气装置,反后坐筒后高前低,与炮身有一定角度,对称于左、右安装。

②采用双轴双轮机动。

③大架安装4个驻锄。

M1式240毫米榴弹炮

发展过程:

台湾军队50年代末期接受的美军过时军援产品,主要用于部署在外岛要塞中,做为要塞炮使用,在炮战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性能特点:

该炮以现代的观点来衡量,属于火炮中的“恐龙”。

①机动能力极差,无法适应现代抗登陆作战需要。

②射速慢,火力反应时间长,火力密度小。

③威力较大,射程较远

基本数据:

口径240毫米

身管长8530毫米

最大射程23000米

初速700米/秒

射速1发/1-2分钟

高低射界15-65度

方向射界45度

战斗全重29300千克

配用弹种榴弹

炮班人数12

识别特征:

①身管粗大,无炮口装置。反后坐筒位于身管后上方,与炮身平行配置。

②采用箱式大架,大架短且直,无曲线变化,由前向后逐渐变窄。

③火炮固定于水泥基座上,炮架未设轮胎。

T65式155mm榴弹炮

发展过程:

台湾于80年代引进自美国,美军称为M114A1式155mm榴弹炮,台军经改进后列装,主要装备联兵旅炮兵分队,用于实施直接火力支援。

性能特点:

①结构较简单,机械性能可靠、故障率低。

②配用弹种多,可用于执行多种射击任务。

③可进行高射界射击,适用于复杂地形条件下作战。

基本数据:

口径155毫米

初速(榴弹)563.9米/秒

最大射程14600米

最大射速2发/0.5分钟 、 8发/4分钟、10发/10分钟

持续射速40发/小时

身管长23.4倍口径

膛线48条,右旋等齐

发射药重5.9千克

发射药装药号7

炮闩类型断隔螺式

高低射界-2°~+63°

方向射界左24°,右25°

配用弹种榴弹 、杀伤子母弹、发烟弹、照明弹化学弹

M107式榴弹

弹重42.91千克

炸药重TNT 6.63千克 、B炸药6.69千克

行军状态长7315毫米

行军状态宽2438毫米

行军状态高1803毫米

运动方式牵引或直升机吊运

战斗状态全重5760千克

炮班人数 11 人

识别特征:

①短身管,无炮口装备和抽气装置。

②身管上置反后坐筒、与下方支撑架等齐,前部有加强箍固定。

③配有开脚式大架和支撑座盘。

T69式155mm自行榴弹炮

发展过程:

该炮是台湾吸收美国M109式155mm自行榴弹炮和M108式155mm自行榴弹炮的技术和结构特点,自行研制而成的自行火炮。主要用于全般火力支援和直接火力支援。

性能特点:

①可进行高射界射击,火力死角较小。

②高度低,重量轻,越野机动能力强。

③具有两栖机动能力。

基本数据:

口径 155毫米

最大射程全膛榴弹 30 千米、底排弹 35 千米

最大射速6 发/分

炮口制退器形式 多室

高低射界0°~+70°

方向射界左右各 30°

携弹量25发

乘员人数5 人

识别特征:

①身管较短,采用多室炮口制退器,两侧各有3道开口,火炮安装在车体后部。

②车体基本上由美国自行火炮的底盘改进而成,前端呈钝角三角形,采用7 对大直径负重轮。无顶装甲防护,亦无三防装置。车体尾部安装有液压驻锄。

③火炮右侧装有1挺M2HB式12.7毫米高射机枪。

T63式105mm榴弹炮

发展过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M2式105MM榴弹炮进行一系列改进,命名为M101A1式105MM榴弹炮。台湾军队引进后,称为T63式105mm榴弹炮,装备联合兵种旅炮兵分队,用于为步兵和机械化步兵提供直接火力支援。

性能特点:

①重量轻,除车辆牵引外。还可用直升机吊运,机动方便、快速。

②配用弹种多,可用于执行多种射击任务。

③可进行高射界射击,射击死角较小。

基本数据:

口径105毫米

初速(榴弹) 472.4米/秒

最大射程

榴弹(7号装药)11270米

火箭增程弹 14600米

最小射程1800米

最大射速10发/分

身管长22.5倍口径

高低射界-5°~+66°

方向射界46°

配用弹种榴弹;火箭增程弹;榴霰弹;子母弹;破甲弹;发烟弹;照明弹;化学弹

全弹重18.12千克

行军状态长5991毫米

行军状态宽2159毫米

行军状态高1524毫米

运动方式车辆牵引或直升机吊运

行军战斗转换时间3分钟

行军状态全重2258千克

炮班人数8 人

识别特征:

①身管较短,无炮口装置,但口部略粗,反后坐装置位于炮身上方,呈圆筒形, 身管下方基座为方形。

②设有左、右护盾和底盾。

XT86 式155毫米榴弹炮

发展过程:

台湾联勤202厂正在研制的一种新型榴弹炮,用于取代射程较近的M114A1型(台湾称T62式155毫米榴弹炮)火炮,以陆军炮兵火力打击范围,提高炮兵对抗能力。

性能特点:

①采用目前流行的39倍口径身管,进一步增大了射程,使用全口径增程弹时,最大射程达到了32400米。

②增大了燃烧室容积,使燃烧效率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③加装了液压辅助控制系统,使火炮列放时间缩短了一半。

主要改型:

XT86A1。在XT86基础上加装了小型汽油发动机,用于驱动系统,操炮更为便利。

基本数据:

XT86 XT86A1

口径155毫米 155毫米

全长6000毫米6500毫米

高2300毫米2100毫米

战斗全重7300千克10000千克

高低射界-2-+63度

方向射界-24-+25度

射程M107榴弹18100米、M649A1火30100米、全口径增程 32400米

反应时间列放3分钟

炮班74-7

识别特征:

该炮炮口装置形状较特殊,采用三板闭合式结构,即在其两则,开有三道垂直于炮身的缝隙,炮口装置的上、下表面为平板状,从外观看,似T65式155毫米榴弹炮的长身管型。

工蜂-4式126mm40管火箭炮

发展过程:

该炮为台湾自行研制的一种多管火箭炮,70年代初开始研制,1976年开始装备部队。分为牵引和自行两种型号,牵引式火炮安装在两轮拖车上,由2.5吨卡车牵引,主要装备陆军部队;自行式安装在M113A1或LVT-P5式装甲输送车上,主要装备海军陆战队。

性能特点:

①发射速度快、火力猛烈。

②机动性能较好。

③行军战斗状态转换快速。

④射程近、散布大;人工徒手装填,再装填时间长。

基本数据:

口径126毫米

定向管数40管(1组20管×2)

最大射程10500米

初速465米/秒

射速40发/16秒

方向射界左右各10度

高低射界9~55度

发射方式单发或齐射

装填方式人工徒手由后方装填

战斗全重11510 千克

炮长1.66米

炮宽2.15米

炮高1.74米

弹长0.810米

弹径126毫米

弹重24.4千克

识别特征:

①定向器长度较短。40根分为左、右两组,各20根,中间隔开20根管各分为5层,每层4根,两组均排列成矩形。

②定向器后半段有箱体覆盖并固定。

③底盘为M113、LVT-P5或两轮拖车。

工蜂-6式117毫米45管火箭炮

发展过程:

该炮为台湾70年代末开始研制、80年代装备陆军军团炮兵营,台军并计划在外岛地区部署部分该型火箭炮,该型火箭炮目前是台湾军队中的主要面杀伤火器,曾多次参加汉光系列演习。

性能特点:

①射程远、威力大、具有较好的射击精度。

②机动性能较好。

③配用弹种多,可执行多种射击任务。

④再装填时间较长。

基本数据:

口径117毫米

定向管数45管(5×9)

最大射程约20000米

有效射程15000米

射速45发/22秒

方向射界左右各90度

发射方式单发或连发

装填方式人工徒手由后方装填

再装填时间15分钟

杀伤面积30000平方米(45发齐射)

机动方式自行

载运车型M52A1型5吨载重卡车

弹长1.8米

弹径117毫米

弹重62.8千克

炮班人数6

识别特征:

①发射管分5层,各层并排排列9管,中部及后部有两道加固段。

②运载车为M52A1型10轮载重卡车。

台湾雷霆 2000 火箭炮系统

发展过程:

雷霆 2000 多管火箭炮系统是台湾中山科学院研制的新型炮兵火力系统,于汉光十三号演习中首次公开,并参加了 1997 年台湾国际航展。预计将于不久装备台军,取代工蜂系列火箭炮,成为台军抗登陆作战的重要火力组成。

性能特点:

①采用发射箱发射,火力猛。该炮以美国 M270 火箭炮为参照,取消了固定发射管,发射箱兼做贮存、运输箱。

②配备多弹种,覆盖范围广。目前该炮配备了 MK45 、 MK30 、 MK15 三种不同口径和射程的火箭弹,可覆盖 7 - 45 千米距离上的目标。三种弹在抗登陆作战中分别用于打击登陆一方的换乘区、泛水区和水际滩头目标,火力密度与己方岸滩距离成反比,能够由远至近形成由疏而密的火力。

③采用式底盘,在路网发达地区有较强的机动能力。

④自动化水平较高。采用高精度定位系统,可自动测定炮位,配备数字/语音通讯系统,火力反应速度较快。

基本数据:

射程

MK45 弹 25 - 45 千米 12 枚

MK30 弹 15 - 30 千米 27 枚

MK15 弹 7 - 15 千米60 枚

弹种

MK45 、 30 双用途子母弹和钢珠弹内装 8 毫米直径钢珠 25000 和 18300 颗

MK15 钢珠弹 内装直径 6.4 毫米钢珠 6400 颗

口径MK15式117毫米、M30式180毫米、MK45式230毫米。MK15的研制工作已

经完成,MK30和MK45的研制也已接近完成。

识别特征:

①采用 977 轮式底盘, 8 × 8 驱动形式。

②火箭弹采用整箱装填形式,无固定发射管,装填 MK45 弹时,为 2 个发射箱共 12 发弹,装填 MK30 弹时,为 3 个发射箱共 27 发,装填 MK15 弹时,为 3 个发射箱共 60 发,每个箱体自成一个单元,与其它单元隔离配置。

M1式40mm高射炮

发展过程:

美国1940年研制,1941年末开始生产,1943年装备部队,现已退役。台湾于50年代末引进该型炮,主要装备陆军步兵师的防空炮兵连和空军防空部队。

性能特点:

①结构简单,紧凑,机械动作可靠,故障率较低。

②行军状态和战斗状态转换快。

③具有较大的改进和发展潜力。

④性能落后,只能在天气晴好的条件下使用,不适应现代防空作战的要求。

基本数据:

口径40毫米

初速(榴弹) 880米/秒

最大射程4753米

最大射高 4661米

有效射高2742米

理论射速120发/分钟

实际射速60发/分钟

身管长(含消焰器)2490毫米

高低射界 -11°~+90°

方向射界360°

高低瞄准速度0°~20°/秒

方向瞄准速度0°~40°/秒

配用弹种曳光榴弹;曳光穿甲弹;曳光燃烧榴弹

曳光榴弹全弹重2.153千克

曳光穿甲弹重0.93千克

供弹方式弹夹

携弹量200发

行军状态长5728毫米

行军状态宽1829毫米

行军状态高2910毫米

运动方式牵引

行军状态全重2656千克

炮班人数4~6人

识别特征:

①采用单管,炮口有消焰器,消焰器为与 L60 / 70 相同的喇叭形。

②配用十字形大架和四轮炮车。射击时十字形炮架下降到地面,并由4 个千斤顶支撑。4个千斤顶分别布置在炮架的前后和左右。

M42式40mm双管自行高射炮

发展过程:

美国于1951年研制,1951年底完成第一门样炮(T-141),经试验和试用后,定名为M42式并正式列入装备。该炮于1953年10月正式在美国陆军服役,自1969年逐渐为火神20mm高射炮所取代。台湾于1958年引进, 主要装备机械化部队的防空炮兵分队。

性能特点:

①机动性较好,可对装甲部队实施伴随掩护。

②瞄准时间长,射程近,不能全天候作战。

③采用开放式炮塔,乘员生存率低。

基本数据:

口径40毫米

初速(榴弹) 880米/秒

最大射程9475米

最大射高5000米

射速240发/分钟

管数2

身管长2400毫米

自动方式炮身短后坐式

炮口装置叉状消焰器

高低射界

人工-5°~+80°

动力-3°~+85°

配用弹种曳光榴弹;曳光穿甲弹

曳光榴弹

全弹重2.153千克

弹丸重0.93千克

炸药重0.64千克

曳光穿甲弹

全弹重2.079千克

弹丸重0.89千克

火控设备光学瞄准具和计算瞄准具

携弹量480发

机枪弹175发

供弹方式32发弯形装弹器或弹夹

机枪7.62毫米机枪1挺

车体型号M41坦克底盘

车体长5819毫米

车体宽3225毫米

车体高2847毫米

战斗状态全重22452千克

乘员人数6 人

识别特征:

①两管M2A1式40毫米火炮并排固定在M2A1式炮架上,可作360°回转。炮塔前端有较高的防盾,装弹器突出、暴露。炮口装有消焰器,消焰器外形特殊, 为前端不闭合的叉状。

②炮塔为敞开式,无顶盖,四周也未完全封闭,炮塔位于车体中间,左后方有一挺 7.62毫米机枪。

③采用M41底盘,5对大直径负重轮,3个托带轮。

GDF-002式35mm双管高射炮

发展过程:

50年代后期,瑞士厄利空公司发展了供陆军使用的35mm高射炮。1959年完成首门样炮,称 GDF-001式。 GDF-002式35mm双管高射炮由GDF-001式改进而成,火控系统换装防空卫士系统, 辅助瞄准具为费兰蒂GSAMK3型,同时还采用了新的光学校准装置。1962年下半年正式投产。台湾于80年代初引进,与MIM-7F"麻雀"防空导弹共同组成"天兵"防空系统,担负要地防空任务。

性能特点:

①自动化程度高,射速快,精度高。火力反应时间仅为4.5秒,系统锁定目标后,可在2秒**出40发炮弹。

②配用火控系统(防空卫士火控系统)性能较先进,具有全天候作战能力。

③可用卡车牵引也可用飞机空运,机动性能好,可用于复杂地形作战。

基本数据:

口径35毫米

初速1175米/秒

有效射程4000米

有效射高3000米

理论射速1100发/分钟

立靶密集度 距离公算偏差<1.‰ 、方向公算偏差<1.3‰

炮身长4424毫米

身管长99倍口径

炮口装置炮口制退器和初速测量

高低射界-5°~+92°

方向射界360°

高低瞄准速度56°/秒

方向瞄准速度112°/秒

配用弹种曳光燃烧榴弹;燃烧榴弹;曳光穿甲燃烧榴弹

燃烧榴弹重1.58千克

火控设备防空卫士雷达火控系统

光学设备费兰蒂GSA MK3型瞄准具

计算机类型 数字式

供弹方式2套自动装弹系统,7联装弹夹

携弹量238发

行军状态长 7870毫米

行军状态宽2260毫米

行军状态高2610毫米

战斗状态长8830毫米

战斗状态宽 4490毫米

战斗状态高1710毫米

运动方式6×6卡车牵引

行军战斗转时间

3人1.5分钟

1人2.5分钟

行军状态全重6700千克

战斗状态全重6300千克

炮班人数3人

识别特征:

①身管制退器特征明显,侧面为框形测速线圈,除炮口外,前部有两道固定段。

②射击时四轮可倒放外翻,炮身由三个千斤顶支撑。

③炮手无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