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过程:
日本于 1976 年开始研制,1983 年完成样车总装,1987 年定型并装备部队,主要用于日本陆上自卫队的野战防空。
性能特点:
①机动能力强。采用 74 式主战坦克底盘,有较强的越野能力和较快的机动速度,能够对机械化部队作战提供有效掩护。
②自动化水平高。实现了跟踪、搜索、处理、射击、保障一体化,有单车作战能力,火力反应速度快,对于 2M 速度的空中目标,从发现到开火仅 4 秒。采用了雷达跟踪与光学跟踪重复配置,可在多种条件下招待火力掩护任务。
③射速高,精度高。火炮配备有初速测量装置,歼毁率较高。
④炮管外置,射手受影响小。
基本数据:
口径35 毫米
身管2
初速1390 米/秒
射速2 * 550 发/分
射程3000 - 4000 米
战斗全重38 吨
乘员3 人
车长7.99 米
车宽3.18 米
车高4.4 米(雷达起竖)
发动机功率729 千瓦
装甲钢甲
弹种榴弹、曳燃、曳穿
威力1000 米 40 毫米/ 60 度
识别特征:
①采用瑞士 KDA35 毫米口径机关炮,身管有纵向散热槽,炮口配备炮口初速测量装置。
②两身管位于炮塔两侧,炮塔前部呈方形,位于车体中前部,炮塔后端依次配置了圆形跟踪雷达和棒状搜索雷达,搜索雷达支臂向后上方托举跟踪雷达。德国双 35 猎豹高炮的圆形跟踪雷达位于炮塔前部,这是两种火炮外形最大的区别。
③采用 74 式坦克底盘,两侧配置了 5 对大直径负重轮,无托带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