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 罢宴息乐
作者:看云的季节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883

时已初秋,昭王完成了迁都大事,看着一切都还十分顺利,心里自然欢喜异常。自思这数年以来,受了不少的苦楚,便有心趁迁都之机,做一次乔迁盛典。

此时的郢都按照建设规划在王宫的周围主要分布着手工业作坊,如制玉坊、兵器坊、陶器坊、制衣坊等所属官家的公制作坊。亦有铁匠铺、瓦铺、棺材铺、陶铺、衣铺等私家铺子。在远离王宫的民居内,按照区域划分设置了十余处贸易市场,集市的扩充极大地促进了郢都商业的振兴发展。

郢都在人口汇集的地方设置有驿站、酒肆和客栈,借鉴齐国管子对城市规划的有益思想,对民居的分布按着从业分类做了一些区域的划分,使士农工商各有去处,街市井然有序,百业大举。郢都城内再现呵气成云、浑汗成雨;行者摩肩、立者并迹的泱泱大国气象。

昭王撩起垂落的车幔,看着这座崭新的城市:街道宽阔、房舍井然,人们站在街道的两旁,向昭王的车队挥动着手臂,那浩浩人海,确实十分壮观。

昭王向百姓们拱手行礼,偶尔也向子民们挥了挥手臂。街道上时有竹鞭响起,好一幅国泰民安的景象。

昭王车驾到了王宫大殿,司乐大夫钟建便开始主持迁都的盛大仪式。拜过天地祖宗,敬过各路神仙。楚人信鬼,又做了一阵诡秘的巫师道场,仪式方才结束。

昭王大悦。按照议事日程,便传令在新驻的王宫大宴群臣,以为乔迁之贺。

群臣峨冠博带,身着鲜亮的朝服,鱼贯而入。纷纷来到王宫正殿赴宴。只见宫殿巍峨、万象更新,一派泱泱气度。众臣无不兴高采烈、额手称庆。

那大殿正中是一处高台,两边有数级台阶,便是昭王的王位之处。昭王端坐正中,面露喜色,双手扶于几案,气定神闲,环顾了这暂新的宫殿一眼:

只见大殿地面上是上好的晶石(同现在的花岗石)铺地,纹路美妙,石质细腻温润;墙上镶嵌着檀木雕刻的窗格玲珑剔透;威武的大殿以楠木为梁。中间用八根粗大的红色朱漆木柱撑起这座华丽的殿宇。殿堂空间深广,显得气势恢宏。而大殿朱漆大门的正中,放置着一尊高大的铜鼎。这铜鼎高约四尺,四足双耳,束腰深腹。上面插满的檀香飘着缕缕青烟,更显神秘庄严。

殿外的甲士铠甲鲜明。刀戈森森。沉雄洪亮的钟声响起。穿透时空。

昭王收回思绪,眼见自己下首左右两边各有数列几案排列整齐,众臣席地而坐,庭上人才济济,真不愧是“惟楚有材”。

众臣拜谒昭王之后,各归位次。相国子西出班。代表百官贺道:“乾坤清明,神鬼不兴。大王励精图治,国泰民安。今日迁都之喜,臣为大王贺也!……”

子西贺毕。昭王向众臣答礼。这时便有宫监、侍女开始上菜沽酒,又有乐师、舞姬歌舞助兴。君臣开始大快朵颐、畅怀而饮。

堂上笛声清越、琴声悠扬。歌姬翩翩起舞,香风缭绕。只见长袖翻飞,腰肢柔柔,美眸流情。柔如弱柳扶风,飘如风动轻扬。舞姿曼妙,歌声清亮。腰间玉佩伶仃,一颦一笑皆动人心魄、宛如天仙。

君臣大悦,酒正酣时,却听堂下一人高声奏道:“大王在上,小人乐师扈子,有新谱之曲向大王演奏,可乎?”

其时昭王酒意已深,正在兴头之上,见歌妓舞姿曼妙,这个面目可憎的男人却出来卖唱,岂不是自讨没趣?

昭王微醺,摆手道:“堂下歌舞正洽,先生之曲有何妙处?不如以后再唱与寡人听罢!”

扈子沉声道:“大王安今日之乐,可曾记得昔日之苦?”

昭王见扈子的话来得突然,如雷贯耳,似乎与这美酒佳肴、歌舞升平的气氛十分不洽,昭王便有些清醒起来:

“先生之言不为过乎?今日群臣大宴,为何有此落魄之语耶?”

“臣有《穷途》之曲,非为落魄,实为警世之言!”

昭王见扈子面色决然,便沉吟半晌,点头道:“先生既然有警世之曲,寡人愿闻之。”

于是昭王令歌舞退下,大臣们也停止了喧哗和谈笑,静听扈子之曲。

扈子危坐,抱琴胸前,拨弦而鼓,唱道:

先王庭前,不顾宗庙听谗言,任用无极多所杀,纲常如云烟。

忠信之子,难以存身叛家园,吴君五战定乾坤,君王亡随间。

……

国仇家恨,先王骸骨几挥鞭?百年之辱耻难全,国破山河残。

新宫美姬,穷途可忆他日难?沧民泣血望青天,社稷江山远……

扈子唱罢,其声凄婉,堂上一阵死寂,君臣相对无言。

昭王听罢,如凉水泼面,酒意便醒了七、八分。往事历历,自己大难不死,历经磨难,方有今日。昭王深知曲中之情,听后垂泣不已。

昭王离席而起,环顾四处,对众臣大声道:“扈子之曲,乃警世之言!寡人不可因今日之欢,忘昔日之耻。寡人就此罢宴,还请诸卿体谅寡人之意。”

扈子执琴下阶,群臣退朝,昭王罢宴。

昭王以此为戒,从此不轻易宴乐宫廷,只以国事为重。

此时斗辛为楚国司马,先是见国事初定,国力不举,军队的建设和训练就相对滞后。经过几年的修养生息,楚国的国力日益强盛起来,但是在军事上的建设却不容乐观。

于是斗辛向昭王上书,提出了养士训武、修复关隘、严兵固守的战略,其书道:

吾国经历数年的休养生息,国都新迁,国势已张。但边关损毁严重,无人修缮;而且军队的训练也无法达到需要的标准。臣请大王在守国的同时,抓紧时间训练军队,做好应敌的准备。吴国和晋国都是我们的大敌,强邻在侧,岂能酣睡?”

昭王准奏,令左尹子期和工尹负责边关要塞的修缮,巩固边防,把破损严重的韶关重建,与吴国、晋国相交的边关作为加固的重点。昭王又命斗辛负责大练士卒,把楚军分为三支常规部队,在这三支常规部队下面再分为三支小分队。每只小分队为一军,下辖战车一百乘,甲士1万人。

楚国国力日盛,军力亦有巨大的提升。相国子西见国势日振,便上奏昭王,有图蔡之意:

“吾国有今日之败,唐国和蔡国难辞其咎。如果没有唐、蔡相助,吴国凭一己之力,难以得志。我郢都之败,实为唐、蔡为虎作伥。此仇不报,人神共愤!”

“吾国国力已振,军备大举,臣以为大王可以出师问罪。唐国已灭,但蔡国犹存。王可遣一上将,率师讨伐蔡候助吴破楚之罪!”

相国子西欲出兵伐蔡,但是蔡国是吴国的同盟之国,如果吴军出手相助,楚国会同时面临两个强敌,也难以应付。昭王心有所虑,便压下了子西伐蔡的提议。对子西道:“寡人国事初定,国力还没有完全复苏,现在正是我们休养生息的大好良机,何必劳民伤财?”

伐蔡之事乃止。昭王十年出奔,十一年还国,为了休养生息,直到昭王二十年才开始用兵。那是在吴王阖闾与越国进行缠斗时,昭王乘机开始发动吞并小国的战争。先灭顿,后灭胡。直到昭王二十二年才开始发动灭蔡之役,此是后话不表。(楚昭王二十年已是吴王阖闾在世的最后一年——阖闾十九年,前496年。昭王二十二年已是夫差二年,一代英主阖闾已亡。)

虽然吴楚相安,但是吴越之间渐生嫌隙,吴越开始了惨烈的生死之战。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在刹那之间不断转换,吴越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请看下卷《雷霆劫杀之破越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