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皇宫里面的政研室办公人员的房间。
“杨佳组长,这个是景文大人用三百里加急送来的,你看看吧!这个好像是讲税赋和徭役的,你在这方面比较在行,所以你看看吧!景文大人想要在孟津县暂时实行这个新的方法,按照规矩应该是政研室进行审核过一次才行。如果没有审核过,景文大人也不好擅自实行。”
杨佳接过了这份文书,然后开始认真看了一下。因为这个政研室是景文自己提议设立的,景文也不好绕过政研室就执行了,所以他用了三百里加急的快马送去,如果不出意外不到七天就能够送到。如果想要决策了之后的来回,也不会超过二十天。不得不说,这个时代的通信水平也就是这么坑爹,平白无故的浪费了二十天。当然,现在也幸好不是秋收的时间,不然可耽误了百姓收成了。
杨佳打开了文书主动看了一下这个方略,而景文在这个方略里面丝毫不怜惜笔墨,直接把地方这些百姓交税的时候要承受官府和粮商绢布商的剥削,而正因为这种多头的税收政策,结果造成了只有粮商和绢布商获得巨大的利益,然后去剥削百姓。接着那些地方的乡绅,难免也就会跟着剥削百姓,这样百姓的负担也就会越来越重,最后干脆受不了了。
杨佳曾经作为地方的官吏,自然知道得非常清楚,那些地方官吏和乡绅的尿性。朝廷增加一分税赋,可是到了下面的地方官,也许变成三分,而到了基层吏员的手里面,五分都不奇怪。可是到了乡绅手里面,这些乡绅马上根据地方的贫富,然后变成了七分到十分。所以。上面一分税赋,可是到了的地方也许就会扩大七到十倍。当年杨佳在基层没有办法解决,可是到了现在他有办法解决了。
现在大唐刚刚开国,各种官员不敢**,而且有不少小吏为了能够到长安去工作,也居然自发的一定程度上不敢太过贪腐,算是维持了一个相对较好的风气。可是这个唐朝的多重税收叠加,最后居然受益者反而是粮商和那些绢布商,这个显然就是有违唐朝官府轻薄税赋的思想。本来政策思想是好的,可是被下面的官员执行歪了。当然。也未必是官员,而是那些商人抓住了市场上的反应,然后趁机剥削百姓。
这个也无法说是谁对谁错,毕竟商人逐利,而官员也想要赶紧把税赋凑齐完成任务,然后难免逼迫百姓尽快吧粮食换成布匹。也许,正是这种两方面不约而同的巧合,结果百姓被剥削了不少。杨佳他想了很久,也都没有想办法解决过。因为以他的时代见识,他是没有办法想出来的。
“景文大人,天才啊!”杨佳一阵惊呼。
杨佳也不得不惊叹,景文这个方法果然是厉害。居然能够想到这个办法。官府和百姓把所有税收都统一收取粮食,然后拿着粮食由官方的名义和粮商和绢布商换取布匹,最后统一把绢布和粮食拿去运输到长安。至于徭役,也是雇佣别人专门服徭役。这样也就不会耽误农事了。
而这个方法,可以说是照顾了多方面的利益。首先官府的利益没有受损,而百姓可以大为减轻负担。而粮食商人和绢布商人虽然不能够像是过去那样赚钱,可是却能够维持固定的利润。而且,一次性大笔的交易,对于那些粮食商人和绢布商人也能降低营业成本,比起过去一个个和农民交易也能够降低很多成本的。而官府手里面握有大量资源,这样商人也不敢轻易得罪。
以这个时代的商人,当然还不敢和官府闹别扭,敢欺压官府。别说是这个时代,就算是后世的西方那些财团,也都要给政府留几分面子的,虽然他们势力很强大,可是他们也得给政府留些面子,不会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和被他们控制的政府闹翻。
至于最后的花钱雇佣某些人服役,也可以说是画龙点睛之笔。而景文知道,这些拿着官府的钱去专门服徭役的人,可以用来安置那些没有土地的百姓,失去土地的百姓也有了一条可以安稳获得收入的渠道。而这些专门服徭役的人,也许也就是工人的前身,如果以后他们长期代替别人做工服徭役,那么他们也就是不折不扣的工人了。甚至,也许有不少有土地的百姓,也都会把自己的土地转租给别人,然后自己去专职服徭役做工,这样他们就可以获得两份收入了。这个不是不可能,反而很有可能啊!到时候,服徭役不再是无偿出卖劳动力,反而是一个能获得工钱的香饽饽。
“大人大才,我就算是拍马也赶不上。看来,怪不得大人能够年纪轻轻的主持这个政研室,我现在才算是心服口服了。”杨佳突然感叹道。
这几年,杨佳对于景文一个年纪比自己小的人主持政研室,其实有些心里面不甘心的。可是毕竟是皇帝的权威罩着景文,他也不得不服气,而且还是景文把他们从一个小吏提升到这个地步的。而且现在这几年下来,杨佳也有了七品官的待遇,所以景文还是他们的伯乐。杨佳虽然感恩,可是对于景文的能力还是有些不熟悉。不过,他现在看到了这份解决方案,那马上知道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人家一份方案,就马上照顾到了各方面的利益,各方面受损也不大,这样当然好了。
当年成立政研室,其实也就是鼓励地方官府,多实行一些创新的政策,用来惠及百姓。反正地方官可以尽可能的想一些新的政策,不过只要拿去政研室审核,那如果经得起推敲,那也就可以暂时试行。甚至,如果非常有效,甚至能够推荐到全国实行。有不少官员也都想要借助政研室这把阶梯,然后展现自己的能力,然后说不定全国实行了之后就能够获得国家的重用。
“这个方法叫什么?”
“一条鞭法?”(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