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2 俗世红尘
作者:东方二魔头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900

几年不下来,人族的变化很大。对修士来说,千年如一粟,可在人间,千年却变了天下。这里的一切都和曾经有了大不同。

以前的这里,生活过的虽恬淡、舒适,却算不得富足,只能说温饱。可自从全真七子出了名后,来这里的人多了,他们要吃饭,要喝水,自然需要购买,所以这里的村民有了额外的收入。而外人的走入,也让这里的人产生了想要出去的念头。

于是,人的交流、物品的交流开始流转起来。

靠近终南山的地方,变化不是太大,可越往外,变化就越大,人的流动性也越强,在边缘地方,更是多了一座城镇,里面有一个大的集市,用来交换物品。这集市不是手下的人建造的,而是外面的贵族商人建造的。

显然,他看出了此地的商业前景,建造了这个集市,收集四周的土产,运出去卖,并把外面的一些新奇东西,拿来这里卖。

这样的交流显然是有好有坏的,好处是大家见识多了,认识也多了。坏处也有这点,同时贫富也开始显现。

以前,他这里人不富裕,却也不贫苦,大家都不差吃的喝的,却也没有太多富足的。可随着外来人的进入,生意开始大规模的出现,一些首先尝螃蟹的人发了财,其他人自然也眼馋,便有了不少做生意的人。

他们有的发了家,有的却败了家,不一而足。

最紧要的一点。是外面的思想在影响这里的人。这一点,是不希望的。就如镇元子问他的一般,一滴水滴入大海。是要被大海同化的。

很不希望,自己治下的人变的市侩,变得生死不定。

一路走,一路看,的脸色很不好。进入这座新城,感受着那喧嚣的气氛,与滚滚**,更是让他脸色铁青。

他知道,若任由这里发展下去。此地早晚会被同化。看来,他要重新布置一番了,不能任由这些东西胡乱走下去。

其实,他看到的也不是多么严重,对比现在,这里的人还是要好很多的,起码大家相信诺言,遵守约定,人也质朴的多。只是他有先知先觉的记忆。知道这个口子开了就封不上了。他也没有想过封上,那是不可能的,可引导还是可以的。

只是他也有一个担心,那就是知识的繁盛会不会导致思想的混乱呢?

我们都知道。春秋战国就是中国思想极度繁盛之时,可那也是最乱的时候,谁也不服谁。各种争夺时时发生。

大家都看不上儒家,觉得独尊儒术是中国的一大败绩。可在当时的时代,这可以解决百家纷争。达到国内和平,中央集权的目的,不然,哪里来的汉武帝驱逐匈奴啊。这一切,都是相辅相成的,你想要用如今的方法解决,根本就不可能。

这也是发展知识,一直留下基础,不敢过多延伸的因由,他就怕造出什么孔子、孟子来。到时候,怎么办?

他也来个焚书坑儒啊!

现在,交易出现了,以前虽也有,却是物对物的交易,很是简单。可涉及到了钱,就完全不同了。可以说,钱币的出现虽繁荣了世界,却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所谓的经济,就在基于钱币,不然根本就算不算经济。

的徒孙弄出了契约,这是基于法律,可法律是有漏洞的,看似比道德的约束强,可人无耻起来,你有什么办法?

如此,倒不用利用道德了,完全可以把那种一言九鼎之说灌入人的骨子中,成为道德准则。这样,不仅可以约束他这里的人,也可以缓缓改变外人的想法。不过法律也不能丢,毕竟这出现的法律是大势,逆势而行,不是上策。

可完全靠法律,却也是下策。不要忘了,即便在现代,法律也不能管到方方面面,许多东西还是要靠道德的。

只有道德建设的好,才会真的对人的行为做出约束,又不使人觉得无所适从,被完全禁锢。像古代那什么三纲五常的,就不能拿来用,那完全是禁锢人的思想、灵魂,那种君权至上的东西若被弄出来,还不成众矢之的。

“tnn的,怎么走都得小心翼翼啊,真tmcd。”暗骂了一句,使劲甩了甩头。这方面真够让人不爽的。

上了大路,离开了终南山范围,往中原腹地而去。他想要看一看,如今的中原是什么模样的。

这念头,还是诸侯各自为政,虽名义上有一个大王,实则那也是最强大的部落而已,并不似后代的王朝一般,生杀予夺。

这一点,觉得是可取的,若加上禅让制度,那就更好了,有点美国联邦的意思。可惜,这很难,谁又愿意放弃到手的权利呢?

为什么人喜欢当皇帝,就是为了那种为所欲为的权利,不管你是明君还是昏君,都逃不出这一点。

想要做出有关的改变,难!不过他也有了自己的想法,那就是在终南山附近改变。以前,他大多是放任不管的,后来有了书院,一般就是书院管事。实则也没有多少事,可发展多如今,却也不能不管了。

这终南山附近的村民,早已被划给了终南山,实则就是自己。只是他没有动,一直保持着。可如今看来,却需要明确一番了。

有了明确的统治权,他做起事情来,别人也说不了什么。

走入一个部落,眉头顿时一皱,这空气中的味道,太难闻了啊!随地大小便,素质啊素质!

仔细扫视着四周人的生活壮阔,微微摇头。这部落里的人生活的实在不怎么样。与他那里根本无法对比。

可以说,这里的人只能活着!

又往中原走了一段。看到了一座比较大的城池,这里就繁华多了。可以说。这是一种自然的发展现象,就如当年的中国。越往大的城镇走,就越繁华,而那些偏远的山村,自然生活困苦了。那里,是特例罢了。

在当今也出现了不同,那就是各种土特产与景区的出现,使得农村与城镇结合了起来。可以说,这种发展模式就是农村的出路。不过想要达到那种异常富裕的程度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发展多了,大家也就腻了。

走走停停的逛了不少地方,也看到了许多人族好的东西与坏的东西,发展中的那种破坏,实则让人触目心惊。

最浅显的一点,就是田地了。

耕地需要开拓,不然人多了,粮食就不够。开拓的首先就是草地,连带着树木一起给掀了。这样耕地大了。可草原少了,树木也没了。有的地方一眼看去,全是耕地,似乎很漂亮。却让人担心。这关中千里之地,不就是因为这般发展,成了黄沙遍地之处吗?

用现代话总结。那就是生产力发展的太慢。除非能够大大的解放生产力,让一亩地产出更多的粮食。不然这种开荒是无法断绝的。

在他那里,农具已经有了大大的提高。亩产外面的两倍还多,想来如今也传了过来。在靠近的几个部落,他就看到了不少田地里用新式农具的。只是,那也是基于人自身的农具,是用人使得,有用畜牲使得,却非常少,毕竟这年代畜牲比人值钱多了。

唯一个大范围流传出来的,就是水车了。农田需要水,可有的地方水不够,怎么办?这就是水车的作用。不管是水多的地方,还是水少的地方,它都能起到不小的作用。所以水车快速推展了开来,大的农田外,都有这种工具。

其他的如锄头、铁锹一类的,却不行,因为这里的冶铁工艺远远算不上成熟,别说冶铁了,便是铜都不曾大范围扩展开来,更多的还是木制的。好在此时木头更坚硬,许多木头的坚硬程度更是超出冶炼的金属工具。

可这些木头,人类也无法利用,因为他们无法雕刻成形啊!

说白了,这两者是相护发展的,不能推广开来,实在可惜!

回到终南山,写下了七策,基于附近发展,他第一策就是收权,把权利收到书院之中。这一点,谁都说不出什么,甚至大家觉得这是应该的,因为书院的威望太高。

第二策,乃是对商的解释,有道德,有法律,两者结合到了一起,形成了独特的道德商法,规范、约束这里的人,也通过那座新城向外传播。

第三策,是贫富的解释,引用了对礼的阐述,说了人的劣根性,说了礼的本源之意,并做出了一定规范,其中有对外人的约束,也有对富人自己的约束,并以善行之德,加在富人身上,形成道德约法。

第四策,是技术的推广,尤其是农具的推广。他把自己外出游离时的见闻说了,那种开阔荒地的行动被他大家批判,认为这是毁坏自然的行为,不可取。他觉得,开拓荒地没错,可盲目的开拓不行,要有规划,且荒地增加无非是为了粮食,那么提高产粮才应该是正途。他还拿自己治下与外面进行了对比,阐述了血淋淋的对比数字,点出这就是农具应有的结果。

第五策,说的是土地肥力,也就是除农具外另一个关乎粮食产量的办法。他利用森林才阐述这一点,带出了人肥的理念,并主张收集人肥。

第六策,讲述的是人的素质、礼节。并相似阐述了基本道理,也阐述了此点可能带来的危害,给出警告之言。

第七策,他说了人自身的发展。他觉得,人自身就是一个宝藏,外物保持着自身的生命,可若想延长生灵,就要靠自身的修炼。说白了,他点出了武的理念,也就是修炼。这一点,他也给出了各种例子,就是以终南山治下之民为基础的。

此七策,就是他荡涤红尘俗世的七策发展条令,他让人雕刻成碑,放进四周村子、城镇,并让书院学生一一解读,细说各种利害。

这是他基于人与自然平和发展的七策条令,结合了他后世的历史,绝对远超当今人的认知。在终南山附近,是没有丝毫问题的,因为他早早就点出了,大家都能接受,甚至觉得理所应当,只是在新城那里,却有了一些波澜。

人都讲趋吉避凶,在利益上也是如此的,他们喜欢那个农具的推广,却对暂停开荒不可置否。这一点,明显侵犯了他们的利益。

只是你来了这里,就要遵守这里的规矩,即便这新城不是所建,可也属于他的领地,不遵守规矩,就别想进来。

,也利用上了暴力!这一点,似乎也是不可避免的!(未完待续。。)